一季春蚕半岁粮。每年春蚕是四月八、九日开始‘催青’,大约要十一天,孵化到老熟约二十六天,上簇到采茧五、六天,也就要到五月二十四、五日。公社“蚕桑办”的工作还要早。前要二十天,落实指标,桑林估产等检查、督促春蚕准备工作;后要十五天,收茧,烘茧,加上总结,扫尾工作。三个月里没有星期天,不但没有休息,还要加班,工作非常辛苦。特别是收茧,烘茧期,有时通宵达旦,三天三夜连床都不沾,真的站着都能睡觉!
蚕乡倚重育蚕,忌讳也多。生产队都有专门的养蚕“队伍”,称“蚕花娘子”。 作“蚕花娘子”是养蚕地区女人们的殊荣!养蚕忌禁颇多,虽然是“文革” 时期,仍有些在暗中进行。养蚕期间,“蚕花娘子”上不见日头,出门必撑把伞;下不踏水,进出着袜穿鞋。“鄉村四月閑人少”,此间雨水多,农活也多,收油菜、小麦、翻田、播种……她们只在“蚕房” 里做事;而且待遇高,拿全劳力的工分。一季春蚕,前后四十五、六天;加上“晚班”,可抵得其他女社员在田间地头劳作四个月。生产队选“蚕花娘子”首要条件是队里的媳妇,入“蚕室”要懂许多“规矩”;天下木匠鲁班教,吃饭喝粥各有各招,谁也不会傻到替别人“教徒弟”。 若是独生女,或准备“招郎”的姑娘也可作“第二梯队”(没“洞房”前不考虑)。队里的媳妇还得有一个“自身条件”。蚕以卵繁殖。清明时节,阴雨绵绵;女人温和的胸是蚕最佳孵化地。种好蚕好,讲个“彩头”,孵蚕的乳房大蚕茧也会大。
在春上“清明”时节,养蚕的前期准备工作很繁杂,要作到“一扫、二洗、三刮、四不准、五消毒、六个要”;简直把整个“蚕室”和用具几乎用漂白粉洗了一遍。大家忙得热汗横流,“蚕花娘子”们坐在屋里做“蚕花团子”。“蚕花团子”是用糯米、晚粳米粉做的食品。有青、白两种,青者代表桑叶,白者代表茧,称为“吃青还白” (食桑吐丝)。搓成长圆形,象征今年的蚕茧又大又白。然后挨家逐户“分发”,你若碰上算有“口福”,也会得到一份。但,切莫忘了恭维几句。
民间传说湖州含山为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会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 过去含山每年清明庙会有祭拜蚕种的习俗。从清明节(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称“三清明”)结束。除本省蚕民外,更有江苏等地的游人,纷纷涌向含山。蚕姑们踏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掮根甘蔗,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节节高,蚕花养得好”。 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游含山时,男女青年故意挤挤挨挨,“轧(音嘎)发扎发”期盼蚕花茂盛,俗称“轧蚕花”。“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组成部分。现在已成了湖州的“文化名片”,据说每年前往的蚕乡农民达七、八万人。如今祀神仪典也大多停止。但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轧蚕花”,及踏含山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习俗仍不减当年。
“文革”时期禁止“轧蚕花”。各生产队和社员们都在清明节这几天自然而然地进行着祭拜蚕神的习俗。首先家家都作“蚕花团子”,青团子是将雀麦草汁和米粉相互融合,讲究的还包上豆沙馅,用粽叶垫底,蒸熟出笼的青团子色泽鲜绿,香气扑鼻。还会吃几样“时令菜”:炒螺蛳、糯米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乡里说“清明螺,赛只鹅。”据说青娘是蚕的大敌,故用针挑出螺蛳肉叫“挑青”,吃后要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螺蛳壳里做巢,使它们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吐的丝又长又好。发芽豆是因“发家” 的口彩。马兰头是种野菜,沸水一焯,凉拌;清清爽爽,蚕会干干净净地生长作茧。生产队则是办“社酒”……
该去喂蚕了。有话明天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