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李亦男:施瓦本哈尔露天戏剧节印象》【知青公共频道】


.

★《李亦男:施瓦本哈尔露天戏剧节印象》【知青公共频道】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科里斯多夫·毕耶迈尔 (Christoph Biermeier) 和他的“舞台”

           坐在施瓦本哈尔 (Schwaebisch Hall) 古城中心的集市广场上,身穿红色丁德尔长裙,脸色也那么红扑扑的女招待给你端上一杯金色的哈尔狮酿啤酒。你环目四周,满眼的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与木架结构的传统建筑便会把你的目光淹没。可别被你的第一印象欺骗,以为这里只是德国南部众多的传统深厚、风景优美的古城之一。只需略略漫步,你便会在古老建筑的缝隙之间,惊异地发现许多创意大胆、风格新鲜的现代艺术作品。那都是些一般只有在大都市才会看得到的东西,现代感极强,有些甚至带有青年的狂躁气息或尖刻锐利的社会批判色彩。最叫你折服的是,这些作品居然可以在形式上与古城的旧貌保持协调一致。如果城市规划人员没有极其开放的态度与极高的艺术品位,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式的和谐统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也许是多亏了施瓦本哈尔市那位极有艺术气质而风度翩翩的市长赫尔曼·约瑟夫·佩尔格利姆 (Hermann-Josef Pelgrim),也许是靠着热情支持文化事业的德国绿党在这里的巨大影响力,这个仅有三万六千居民的小城凭着它丰富而精彩的文化艺术生活而闻名遐迩,不愧为德国西南部的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著名的施瓦本哈尔露天戏剧节,每年夏季都吸引了各地的戏剧爱好者云集于此。专程赶到这里参加戏剧节的观众人数居然大大超过了当地的居民数。

            施瓦本哈尔戏剧节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露天戏剧节之一,始创于1925年。那年夏天,在有着500年悠久历史的圣米歇尔教堂前巨大而宽敞台阶上,艺术家们演出了著名奥地利作家许戈·封·霍夫曼施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 1874 - 1929) 的话剧《某人》(Jedermann) 一开始,因为受到教堂台阶这个特殊场所的概念局限,戏剧节的领导者仅将剧目局限于宗教题材或古典主义戏剧作品,直到1968年,由阿希姆·普拉托 (Achim Plato) 继任戏剧节主席以后,才开始演出世俗题材的剧作。普拉托认为,教堂台阶不仅向上通向教堂这个神圣的场所,也向下通往集市和城市世俗生活。在普拉托担任主席的三十余年间,他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艺术追求重塑了整个戏剧节的理念。2003年普拉托退休,由科里斯多夫·毕耶迈尔 (Christoph Biermeier) 接任戏剧节主席。毕耶迈尔原在著名的巴伐利亚国家剧院任导演,作品颇丰,声名卓著。他把教堂台阶看作一个诗意而充满象征性的舞台。台阶的上升与下降的指向性在他看来正象征着戏剧结构中的跌宕起伏。而高耸的台阶又很像一个银幕。用他的话来讲,优秀的戏剧如同电影一样,应该是视觉画面和台词语言的完美统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毕耶迈尔主持的戏剧节作品在选材上突出强调了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性,在艺术构思中也十分重视舞台本身的特殊性及视觉效果。

            今年的施瓦本哈尔露天戏剧节于610日正式开幕。在慕尼黑大学戏剧系莱纳·哈特尔博士 (Dr. Rainer Hartl) 的陪同下,我观看了戏剧节今年的重头戏 约翰·克里斯多夫·弗里得里希·封·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的《唐·卡洛斯》一剧的首场演出。今年的59日是这位伟大的德国剧作家逝世200周年纪念日。德国议会通过提案,把今年定为席勒年。《唐·卡洛斯》写于17821785年间,是席勒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这部悲剧以西班牙宫廷斗争为背景,以友谊与柏拉图式的爱情为主题,标志着席勒的创作由狂飙突进时代渐渐走向了古典主义时期。席勒对他笔下诗意的主人公充满感情。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把他(唐·卡洛斯)拥在我的胸怀里,带着他四处游荡。           

在阿希姆·普拉托任主席期间,施瓦本哈尔露天戏剧节上就经常演出席勒的作品。今年也适逢施瓦本哈尔露天戏剧节创立80周年,选择演出这部席勒自己的心爱之作,可见主办人员的良苦用心。演出当晚,气温骤降,下起了毛毛细雨。观众纷纷裹紧自带的毛毯,蜷缩在戏剧节售票处统一出售的白色雨布下。而离开演仅有一分钟时,雨居然停了,太阳也远远地露了头,染红了一大片天空。莱纳戏称:“这肯定是戏剧节的阴谋:人工降雨!”你还别说,深灰与暗红相间的天空、肃穆的浅灰色台阶,配上一片银白色的观众席,确乎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让人联想起施瓦本哈尔市长佩尔格利姆在为戏剧节的题词中所援引的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世界就是一个舞台。


            台阶舞台的正中央,高高耸立着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巨大的头像。这尊罗马雕塑风格的灰色头像由水泥浇铸而成,高达10米,由该剧舞美提莫·登特勒(Timo Dentler) 设计,魏玛德意志国家剧院的美工师莱纳·佐尔纳(Rainer Zoellner) 制作。这是一张阴郁、冷酷而残忍的脸,让人不禁联想起意大利都灵博物馆中那尊著名的凯撒胸像。它高高在上,在教堂前投下巨大的阴影,无疑象征着那位笃信天主教的独裁者的绝对权威。该剧导演曼弗雷德·魏斯(Manfred Weiss) 将原剧本删节至两个半小时的长度,但尽力保留了原剧的内容主线、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席勒的扣人心弦的语言特色。菲利普二世一角由德国著名话剧演员吕帝格·库尔布罗特(Ruediger Kuhlbrodt) 扮演。这位功勋卓著、功力不凡的老演员向我们精彩地展示了菲利普二世这个虔诚的宗教信徒、至高无上权利的追求者、血腥的战争狂人同时又是不失人情味的丈夫与父亲的充满矛盾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史帝凡·萨斯(Stefan Szasz) 扮演的唐·卡洛斯是一个衣着随便、充满幻想、头脑发热的青年,深深地陷在对他的后母的冲动式的爱情里。他与他的朋友,那个充满正义感与责任心的波萨侯爵都身着现代服装,与身着褐色的古典式服装的其他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象征着追求自由平等的现代思想与教会及王权之间的对立。在悲剧的结尾处,广场上的灯光突然全部熄灭。黑暗之中,波萨侯爵的身体从10米高的头像顶端落下,在场观众无不暗暗在心中发出一声讶异的喊叫。此时,从教堂对面的市政厅楼顶突然传来东西破裂的巨大声响,熊熊的火焰在台阶顶端燃起。场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个充满震撼力的结尾虽然引起了德国戏剧评论家的诸多争论,很多人认为它有违席勒的本意,但它却集中体现了毕耶迈尔对于戏剧性以及舞台美学的追求,从现场效果看来,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77日,由毕耶迈尔亲自编剧并执导、根据歌德的书信体小说改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戏剧节的另一主要演出场所 圆球剧场 (Globe Theater) 进行了首场演出。圆球剧场始建于2000年。当时,为庆祝戏剧节开办75周年,由私人集资,在流经施瓦本哈尔市的考赫尔河中心小岛上修建了这座木质结构的球形剧场。剧场的名字“The Globe”来源于16世纪末英国伊丽莎白戏剧时代伦敦泰晤士河畔索斯沃克区 (Southwark) 的一座著名的剧场建筑。莎士比亚所在的张伯伦勋爵剧团 (Chamberlain’s Men) 经常在那里演出。莎翁的名剧《裘力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 就是在那里首演的。在进行剧场建筑设计时,施瓦本哈尔的建筑师们并没有完全仿照伦敦原剧场的旧貌,而是参考了德国著名建筑家、包豪斯 (Bauhaus) 建筑流派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 1883-1969) 1927年为皮斯卡托剧院 (Piscatorbuehne) 设计的建筑模型,从而在仿古的建筑设计中融入了现代德国的特点。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走出自己的新路,这正是施瓦本哈尔市城市规划以及施瓦本哈尔戏剧节的一贯宗旨。


            圆球剧场建成之后,原来只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这次演出根据歌德小说改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戏剧节主席毕耶迈尔的一次大胆创新之举。该剧剧本由毕耶迈尔亲自撰写。他把这部18世纪末的名著移植到了现代社会的情境之中。他笔下的维特是一个近乎旁克式的愤青,莽撞而轻狂,没完没了地抽烟,一瓶接一瓶地喝酒,唠唠叨叨地述说着他那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的苦闷。毕耶迈尔在剧本中巧妙地引用了歌德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使戏剧的语言充满了诗意与节奏感。该剧作曲塞巴斯蒂安·赫尔茨菲尔德 (Sebastian Herzfeld) 别出心裁地将这些精美绝伦的古典诗歌谱以巴尔干抒情爵士民谣风格的曲调,用电声吉他伴奏。打扮怪诞的“说书人”雷讷·马里克 (René Marik) 用充满现代感的摇滚风格演绎了这些歌曲,给人以一种奇特的美感。该剧舞美卡特琳·布兴 (Katrin Busching) 设计的舞台背景采用的是夜总会歌舞剧 (Varieté-Theater)的布景风格,在俗艳与典雅的奇妙结合中透出几分怀旧的气息。


            毕耶迈尔的导演风格更加令人称奇。他与施瓦本哈尔市木偶剧团合作,用真人和木偶同时在舞台上演出,创造了同一故事叙述中的两个不同层面。演出时,演员用自己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来叙述故事,传达感情,而他们手中操纵的木偶也在演出着同一个情景。在操纵木偶时,演员对于木偶的观照在戏剧表演中造成了一种间离效果,使得他们高居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上,处于一种冷静而略含戏谑的状态。这种戏谑被俗艳、古怪、马戏班一般的舞美与服装设计以及时不时出现的戏仿手法(如对于歌德的《浮士德》以及电影《魔戒》中部分情节的戏仿)所夸大,和原著的典雅风格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智慧与诗意的、同时又充满狂野与嘲弄的独特风格,宛如那些十七世纪的本克尔游吟歌手们 (Baenkelsaenger) 所吟唱的叙事诗。


            《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剧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观众被这种新奇而大胆的表演方式深深地迷住了。在扮演维特的演员尼尔斯·德雷施克 (Nils Dreschke) 最后冷冷地说出那句:“绿蒂,和我在一起你会更幸福”之后,圆球剧场完全淹没在狂热的掌声、叫好声与跺脚声里。

            后来见到毕耶迈尔时,我和莱纳由衷地称赞了他。这个四十二岁的戏剧节主席居然露出一脸孩子般羞涩的微笑,谦虚地说:“本来我是很担心观众的反应的。因为这是歌德,是名著,而施瓦本哈尔的观众是喜欢经典的观众。我没想到他们会喜欢这个作品。” 和毕耶迈尔谈话时,你可以感觉到,在厚厚的眼镜片之后,这个安静儒雅的艺术家不仅在观察着世界,也在观照着自我。他有一种自嘲式的冷静,一如他的演员在舞台上看着另一个自己 他手中的木偶,正像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 (Heinrich von Kleist, 1777-1811) 在他著名的《论木偶戏》(Ueber das Marionettentheater) 一文中所描写的那样。毕耶迈尔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向往,尤其喜欢中国的儒家思想。他也十分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可以到中国这个神秘而深邃的国度去演出。

            我坐在莱纳的旧款奥迪车上,缓缓驶离施瓦本哈尔市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莱纳问我:“你对这个城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头脑中涌现出一大堆的答案。沉吟半晌,我说:“是它的优美 (Anmut)。”莱纳会心地笑了。他知道我指的是那个被谢林、施莱格尔、席勒和克莱斯特们所争论不休的字眼。是的,这个城市有着一种“自我观照与自我教育者的感性”的美。正如弗利得里希·施莱格尔 (Friedrich Schlegel, 1772 - 1829) 在他的小说《卢琴德》(Lucinde, 1799) 里所描写的那样:“此时,人的眼睛在河水的镜子里看到了蓝色天空的倒影,绿色的河岸,摇弋着的树木以及陷入沉思的观照者自己。如果他的心中无意地装着爱情,憧憬着爱的对象,而找到的却是他的自我,他便会大吃一惊。而马上,他就会重新被那观照的魔力所吸引和欺骗,爱上他自己的影子。在这个时候,优美产生了,灵魂又被包裹起来,通过自己的形象呼吸着自我实现的最后气息。精神在自我清澈的深处迷失,而又找到了自己,宛如纳尔奇思 (Narcissus)看到自己变成了一朵花。”

            考赫尔河静静地流淌。

(《新剧本》杂志首发


全称为《某人。关于富人之死(Jedermann. Das Spiel vom Sterben des reichen Mannes),由霍夫曼施塔尔在中世纪晚期英国宗教神秘剧《某人。一个道德剧》(Everyman. A Morality Play) 及汉斯·萨克斯 (Hans Sachs, 1494 - 1576) 的《垂死富人之喜剧》(Comedi vom sterbend reichen Menschen) 的基础之上改编创作,通过寓意性的符号化人物探讨宗教伦理问题。

 参见席勒《致威廉·弗里德里希·赫尔曼·莱因瓦尔德的一封信》(1783414日)。

同上。

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柏林等大城市的一种综合了歌舞、杂技、喜剧等多种门类的表演艺术。

本克尔游吟歌手多出身低微,在集市上或酒馆里弹奏乐器,演唱歌曲,表演历史题材的故事。

参见施莱格尔的《雅典娜神殿断简》(Athenaeum-Fragmente, 1798)

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在湖边爱上自己的倒影,投水而死,变为一朵水仙花。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谢支持!qq:1045480100 【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1.3亿人气 http://zgxyfc.56.com

★《李亦男博克》荐读【知青公共频道】

发言

(0/18)2008-01-26 10:26

老人们

(0/13)2008-01-22 00:16

一亩三分地

(2/30)2007-11-21 08:10

新街口

(2/37)2007-10-24 08:47

小众趣味

(4/42)2007-10-18 18:10

艾克的《烟》

(0/31)2007-10-10 22:28

遭打劫全经过

(7/70)2007-07-26 17:12

小资的感动

(3/58)2007-05-22 10:47

格贝尔斯的“场景音乐会”

(4/110)2007-04-04 00:04

动态摄像剧场

(2/119)2007-03-27 00:20

叙事(Narration)

(1/49)2007-03-20 21:12

关于比利时的Needcompany

(1/21)2007-03-11 22:15

雷曼与后戏剧剧场(1)

(0/81)2007-03-09 16:09

葛斯基

(0/11)2007-03-07 15:08

幽默,小说与理性主义

(0/16)2007-03-06 02:32

给大家提个醒

(1/14)2007-03-05 04:14

约翰·罗素·布朗(续)

(0/12)2007-03-03 14:06

约翰·罗素·布朗

(0/20)2007-03-03 14:03

有关Allan Kaprow(2)

(0/24)2007-02-27 04:59

有关Allan Kaprow(1)

(1/68)2007-02-25 05:11

萨尔斯堡艺术节(之三)

(0/40)2007-02-24 02:40

萨尔斯堡艺术节(之二)

(0/20)2007-02-23 22:57

纽约戏剧课堂笔记

(1/24)2007-02-14 05:40

德国戏剧导演贝克尔

(0/15)2007-02-01 01:56

科学研究中主、客体关系

(0/12)2007-01-30 22:56

十年

(0/19)2007-01-29 14:59

李凝:Untitled 3 (续)

(0/10)2007-01-27 03:12

再致李凝

(0/57)2007-01-27 00:21

李凝的作品观后

(2/71)2007-01-23 02:51

致王翀

(0/95)2007-01-21 22:25

朋友

(0/5)2007-01-12 18:20

黄继苏可以不做波瓦

(1/213)2007-01-11 10:51

与电影界撞车

(7/178)2007-01-10 19:37

赵川的信

(0/11)2007-01-10 10:35

致李凝

(8/215)2007-01-09 09:37

致甜蜜蜜

(5/101)2007-01-05 19:13

艺术家村民自治(节选)

(2/87)2006-12-16 18:07

易卜生在德国

(0/28)2006-12-10 21:51

易卜生

(0/15)2006-12-09 21:49

跟一帮物理学家去看007

(2/59)2006-12-02 20:17

易卜生2006

(0/10)2006-11-25 18:57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0/14)2006-11-20 19:22

沃斯特玛雅

(1/32)2006-11-12 22:00

谢支持!qq:1045480100 【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1.3亿人气 http://zgxyfc.56.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