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布票的故事

(转载,有节选)

      四川城镇起初每年每人15尺布票,可以做一套衣裤,1959年,布票一下子减少为每年每人74寸布票,个子小的还能做件上衣,个子大的就顶多混条裤子了。到1960年再减半,只发3 7寸布票了,当时买一双袜子要两寸布票,也就是一个人一年分到的布票只够买十几双袜子。1961年上半年,上海市区每人只发给26寸布票,一家四口的布票不够缝制一套成人的衣服。山东城镇每人的布票更是只有16寸了。物资的空前短缺,可见一斑。

   即便全国人民少吃减穿,还是无法缓解粮食危机。1961628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精减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来在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客观地说,在粮食供应无法增多的情况下,这个不无残酷的决策最终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当年“苏修”攻击中国“三个人共一条裤子”虽然过于夸张,但那点布票、粮票还有手头少得可怜的钞票,物资极其短缺是无法否认的。

                 确实如此!

TOP

      那时大家都穷,穷是光荣的,富是资产阶级的;没有机会富,劳动致富,也不敢 ... 晴天蓝蓝 发表于 2011-10-25 12:07
       那个年代的确如此,我的父亲是个理发匠,理一个发不到一角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风雨无阻,到年终如果交不足420元,就扣除我全家的口粮,温饱都成奢望,致富只是一个梦想,兴无灭资,也不准富,如果你有想富的苗头,就割掉你资本主义的尾巴。

TOP

      那时大家都穷,穷是光荣的,富是资产阶级的;没有机会富,劳动致富,也不敢富。所以才有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TOP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给姐姐做衣服了.总是做得很又大又长,这样,大的穿了给小的穿;弟弟妹妹接着穿.

TOP

      我记得我从小到十五岁前,从没有穿过新棉衣。冬天脚后根的冻疮痛得我下不得地,全部烂了。后来随父母下放到农村了,才穿了一件,我母亲为我做的新棉衣,由于做得不好,穿上被村里的人笑。

TOP

回复 1# 晴天蓝蓝

当年“苏修”攻击中国“三个人共一条裤子”虽然过于夸张,但那点布票、粮票还有手头少得可怜的钞票,物资极其短缺是无法否认的。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TOP

  过新年穿新衣成了奢侈的享受。

TOP

   2尺5寸像隔山兄这样的身材能做成什么?短内裤一条。

TOP

瓜菜代时期(60年至62年),长沙市的布票是每人每年2尺5寸。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