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于斯为胜:应尊重历史!——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纪行【知青公共频道】

应尊重历史!——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纪行(文配组图)
点击:12656  回复:200
作者:于斯为胜  发表日期:2005-8-17 0:25:00
    
    应尊重历史——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纪行(文配组图)
   陈树
    
     今年8月15日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下午,笔者与友人来到了位于长沙市河西岳麓山赫石坡,湖南师大校内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祭拜先烈。
     国民政府时期,先后在此处修了多座建筑,由师大老校门往西往岳麓山上走,依次见到的是忠烈祠、位于荷塘中的岳王亭以及在半山上的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另外,在公墓的南北两翼的山脊上,分别有“纪忠亭”与“归宿亭”遥相呼应,这些建筑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左右对称、层次分明、依山面水的特色,又集中突出了一个爱国主义的主题,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纪念意义,可是,在以往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它们不但没有受到保护,还遭到了不明真相的人们(我宁愿相信在那里狂热的年代,破坏烈士墓的人们是不明真相的)的破坏,先烈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相反,在这片他们浴血奋战保卫过的土地上,还遭受了侮辱!
     忠烈祠就在师大法学院靠山的一侧,八、九十年代这里沦为了一个杂乱不堪的木工房,就连在师大读了几年书的同学也大多不晓得这座高大的老房子的来历,只知道,在赫石坡的山脚下有一座很大的破庙,去年,湖南师大对其进行了全面恢复与整修,她终于洗尽尘土,重显英姿。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忠烈祠正式对外开放并展出湖南抗战的资料图片,笔者也是第一次踏步祠内。
     只见祠前立原先的石狮一对。正面檐柱镌联曰:
    凭栏望七十二峰峦,慷慨念同胞,浩气长存,岳湘增色;
    此地瘗三千囗组练,登临来赫石,忠魂不朽,中甫重生。
     另一联为: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
    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祠内正面存有“允武且仁”的匾额,为当时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所题,匾下立一旧钟,我想,这应是“警钟长鸣”之意。
     忠烈祠后稍上十数步台阶,是一口清澈的小荷塘,四周是垂柳,水里有红色的小鱼在摇头摆脑闲适地游动,荷塘中间有一座岳王亭,内立一碑,一面刻绘有岳武穆公的遗像,另一面是相关的牌文,这里风景极佳,平时,清晨,可以听到亭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中午,也有三三两两学生到亭中、石桥上喂鱼,在夏夜,微风中,柳树下,总可以看见学生情侣们的身姿,这一切,使人丝毫感觉不到六十年前的硝烟。
     荷塘后顺石阶就正式上山了,坡势很陡,以至于恐高的人不敢回头,急上数百台阶,再停下来歇口气,前方有一个石台,那就是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据史载:在抗日战争中,七十三军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支主力部队。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以及“长衡会战”中,其与日军在长沙一带展开了“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殊死战斗,该军所属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77师、193师、50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
     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姑爹带我第一次来过这里,很惭愧,在那之前,我还一直不知道国民党军有抗日的事迹,并且还是那么壮烈勇敢,付出过那么多的牺牲,当时,政府还没有对这个石台进行修缮,上来时落叶满阶,石栏杆或断或塌,残破不堪,而我随大人来到正面的墓堂看时,感觉很震撼,墓堂里正面有军部的字样,有一行行的石架,左右则有军下辖的几个师的番号,再看师下面,又有一行行的石架,分别标有第几团第几营第几连一路下来的番号,望着这空空的石架,我想,这里几乎就是个建制完整的军!只不过他们都永远不会醒来了,他们为这片热土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然而,姑爹告诉我,这是个被人遗忘的地方,在这里长眠的是被人们遗忘的英烈,尽管他们不是共产党军队,但他们同样为民族存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在文革时,这些先烈的骨灰坛、灵位都被红卫兵小将砸掉了。我当时感觉到心里很不好受,我那时了解的抗战历史,仅限于政治书上的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层次上,那时,书上、电视里对于国民党抗战常用的描述也常常是“消极、妥协、一溃千里、不战而逃”等等,我很难把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些字眼和眼前看到的事实联系起来。那天回家后,我在日记中写到:“国民党部队在长沙会战中寸土必争,付出那么大的牺牲,杀伤了那么多的日本鬼子,难道这也算‘消极抗日’?!如果国军是为了私利保全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大战是不是可以避免,干脆‘积极’地打游击?长眠在这里的国军将士,他们其实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都是人民的好儿女啊!”山上的桃李无言,但我至此心中生出一股不平之气。
     这次来烈士墓,台阶、石门、栏杆已修缮完整了,石碑正面“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墓碑两侧“风云长护”、“精神不死”的字样也已描了红。但我注意到,在文革时,石碑上蒋介石的署名被削掉,但在这次,“蒋中正”的字样还是没有恢复,我觉得有些遗憾,据悉,今年五月二十六日,台湾高雄市地方基层民意代表团一行二十余人曾来到这里拜谒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我不知他们看到墓碑上蒋公的题词被削去是什么感想,蒋介石后来在国共内战中的作用不提,我们要看到,正是蒋领导全中国人民的坚持长达十几年的抗战,最终熬到了胜利,不管从谁的视角看,蒋介石一生也是功大于过的,日本当年何以能欺凌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积弱积贫,而且内部分裂,日本为何没有像德国一样向受害国赔款谢罪?日本军国主义后来为何阴魂不散,至今仍垂涎于中国的钓鱼岛?他们看中的,利用的也就是我们的分裂!
     我们每每指责日本在教科书里篡改历史、不尊重历史,其实我们自己更应当尊重那一段历史,那一段血与火交织的硝烟岁月。在新时期里,两岸之间应当大度、宽容、正视那一段历史,彼此对于对方抗战中的功绩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并把民族大义置于过去的政党恩怨之上,以此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复兴方有望早日实现!
     2005年8月15日夜于长沙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26:30 
 
  (一)忠烈祠已修缮一新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29:09 
 
  (二)重修忠烈祠记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30:19 
 
  (三)忠烈祠原碑记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32:08 
 
  忠烈祠原碑记为民国三十八年刘建绪所提写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33:35 
 
  (五)祠内刘建绪提写的匾额“允武且仁”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36:56 
 
  (六)岳王亭依山伴水,风景雅致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38:03 
 
  (七)2000年,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被确认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41:20 
 
  (八)纪念墓碑正面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45:21 
 
  (九)墓碑上蒋介石的署名文革时被削去,至今留下了一块“伤疤”。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46:59 
 
  这块伤疤也深深刻在我们民族的心上,它仿佛在无声地提醒我们:要尊重历史,方可以告慰先人,教育来者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49:03 
 
  (十一)时湖南省主席程潜的题词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53:11 
 
  (十二)墓堂门,注意,正面的字样为军司令部直属部队,整个军牺牲将士的灵位呈建制地排列,足见当年战事之惨烈!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54:07 
 
  (十三)墓碑前的祭坛侧面刻有日本的字样,既有向先烈及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谢罪的含义,又时时提醒我们勿忘国难,谨记国耻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55:42 
 
  (十四)墓碑左侧的题词"风云长护",下面"碧血丹心,光耀天地"为张治中所提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56:53 
 
  (十五)墓碑右侧提有"精神不死"的字样,署名亦被削去,从残留的痕迹看,题词人名字当为两个字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58:07 
 
  (十六)"凛冽万古"(墓碑后)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59:01 
 
  (十七)左边的拱门上提"履义"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0:59:53 
 
  (十八)"蹈仁"(右拱门)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1:06:32 
 
  (十九)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南翼的纪忠亭)


作者:于斯为胜 回复日期:2005-08-17 01:10:04 
 
  (二十)青山碧水慰忠魂,位于公墓北翼山上的归宿亭
  

谢支持!qq:1045480100 【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1.3亿人气 http://zgxyfc.56.com

回复 1# 友情周末


作者:carls 回复日期:2008-7-30 17:18:19 
 

 作者:carls 回复日期:2008-7-30 17:18:19 
 
 蔣介石封了20000多个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将军最廉价的时代,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逃跑严重,缺员严重,平均下来,每个将军管的人只有百来号,只能算个连长。这个名单说明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牺牲就是死了几十个连长,而且,其中相当部分所谓将领是死后追封的 。

恶毒一世,快活一世,潇洒一世

TOP

(一)长沙会战碑
  长沙会战碑位于响鼓岭石亭北侧,高2.35米,宽1米,正面篆刻“长沙会战碑”五字,是抗日战争期间留下的抗日纪念石碑。记述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九月,日寇以十八万之众,兵分六路会攻长沙,当时国民党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起抗日,忠勇用命,人民协同,合围设伏,取得歼敌三万的胜利而立此碑。碑阴刻有记事诗10首。
  碑阴记述:“自古以来一战而决国命者有之矣□□一战而系世界之祸福者也有之长沙会战后三年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先生泐石麓山纪我武威之盛以□长战区戍幕颇有见闻之切嘱其事是德敌驱精锐二十万六路犯湘薛公妙机宜诱敌围歼斩馘四万修□□汩水为之赤追奔逐北大捷空前邦人胜念益坚国际视听丕变不仅拱卫陪都屏蔽西南已也长沙会战纪实一书已志其□□亦曾赋七绝十章以纪其事□泥鸿□足资印登因移录以实碑阴:
  千里长围战洞庭,声声鼙鼓耳边听,雄师敢洗胡尘恶,重见湖峰入眼青。人钦百战岳家军,挟策犹惭志不纷,依旧西南雄局在,朗潭修赣气屯云。漫天烽火迫罗城,滚滚江流气不平,正伏奇兵齐杀敌,应知主师极英明。形式兵争到眼明,胸中成竹意峥嵘,将军自有纵横略,救国精忠负盛名。诸将勋劳智勇全,存诚妙算是心传,风占鸟角孤虚术,都是临机料敌先。雄哀健弱钦孙李,进退神迟慕赵班,六路迎攻寒寇胆,赣湘甲胄尽欢颜。万家岭外忆驱除,幕阜山前布阵图,却笑虾夷吞象郡,鄱阳飞渡洞庭湖。兵家形势扼湖南,山叠江纡锁钥函,纵有龙蛇侵海界,何难与圣话三三。胜境时来败境难,静如处子寒如山,忠诚自可回天地,干济方能历险艰。虏尘指日洗山河,痛饮黄龙一放歌,四万万人心不死,那愁荆棘泣干戈。陆军中将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 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七日”
  该碑原置放于云麓宫前坪侧,有亭护碑,后移至响鼓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景区已将碑体正反面复原移正,移至响鼓岭亭内保护。
  (二)战壕、炮台
  岳麓山上留有大量的抗战遗迹,像炮台及无数的战壕,遗存战壕长达10余公里,曾发掘出大量的弹药、枪支等遗物。
  在第三次会战中,薛岳根据岳麓山对长沙的瞰制作用,将战区直属独立炮兵旅配置到岳麓山,以支援长沙守军的作战,令李玉堂以一个营的兵力在湘江西岸和岳麓山占领阵地,掩护炮兵,还令第10军的两个炮兵团,先以一部放在第一线阵地后方,支援警戒部队和第一线守备部队作战,而后视情况全部撤到岳麓山,加强岳麓山的炮兵火力,以形成对天心阁方面和长沙东南地区日军的毁灭性火力打击。后73军前来增守岳麓山。
  据日方记载,在第三次会战中,当天(1942年1月3日),日第3师团的战斗情况是“横田大队的左侧面已暴露在岳麓山的重炮阵地之下,从正面又受到优势兵力的反攻,终日在反复地死斗中。正在第一线联络的联队副官神野一郎大尉战亡,第5中队全体干部负伤,此时,弹药已经全部用尽。”
  第6师团的战斗情况是:“……重庆军从湘江对岸的岳麓山,以重炮(15榴)应战,猛死轰击,下午各部队虽继续在城墙外围,竭力反击,但战斗陷入胶着,由于重炮(15榴)的集中轰击,我方不断伤亡。”
  目前山上的战壕由于年深日久,周边落下的土将战壕垫高了,最深的地方不到1米,在两侧的内壁或者长满了野草,或者露出光秃秃的黄土。炮兵阵地也无明显标示,景区现筑以标志碑、说明碑加以标识,并选择几段战壕围以栏杆加强保护,以存史迹。
  

 
 
  (三)薛岳指挥部、战时指挥所。
  前者在清风峡爱晚亭旁,1941年12月30日,薛岳为就近指挥督战将指挥部从长沙的二里牌搬迁到岳麓山上。后者系现在的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民国24年8月建。景区已对此两处遗址进行修缮。并将省会警察纪念堂建成长沙抗战纪念馆。
  (四)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位于岳王亭后山坡上,系岳麓山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始建于1946年。前有百数十级宽阔的石级导入,左右各有墓门,墓区十分宽敞。公墓底座呈四方形,底座上矗立着长方形墓碑。墓塔高约6米,正面刻有王东原所题写的“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的墓名,左右侧刻有“精神不死”、“风云长护”的赞语。塔座四面皆有文字,正面文字为原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隶书题写的一副挽联:“誓死卫国家,以昭来者;壮气塞天地,是曰浩然。”其余三面分别为“名山忠骨,万古长青”、“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凛冽万古”。墓塔之后,为存放阵亡将士骨灰的洞穴,题额:“忠义观”,两侧有对联:忠昭大麓;义塞苍冥。进入观内有长约5、6米的甬道,正对甬道后居中一室上书:“军司令部直属部队”字样。这里存放的是七十三军司令部直属部队阵亡将士的遗骨,左右各有两室,每室两进,每室四壁均有多层隔板用作存放骨灰罈,从左至右分别存放着“暂编第五师”、“第十五师”、“第七十七师”、“第一九三师”阵亡将士的遗骨。由于“文革”的破坏,所遗骨灰全部被毁,题款人的姓名全部被凿去。墓塔南北两侧有甬道,题额为“蹈仁”、“履义”,甬道外有分层排列的七十三军官兵坟墓。其墓区内还有纪功柱、长明灯、王东原公馆、七十三军七十七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田广真墓、归宿亭(柱有联云:“鹤唳猿啼袖藏幽宅,龙蹯虎踞秀毓名山”,为王东原所题)、纪忠亭(柱有联云:“赫石嵯峨严正气,麓云平远荡腥风”)等。
  七十三军在抗日战争中,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支主力部队,原隶属第六战区,驻守澧县、石门一带。在1939年十二月开始至1942年1月结束的三次“长沙会战”中,奉命参加第九战区的长沙保卫战,与日本侵略军在长沙一带展开了“一寸土地一寸血”的殊死战斗。后又在1943年底保卫常德的血战和1944年夏天的“长衡会战”中,再次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军,为保卫湖南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会战中,73军广大官兵发扬了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数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给敌人以重创。虽最终未能阻止住敌人的大规模进攻,但有力地配合了全国范围内的正面战场的作战,并在战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敌后战场的反扫荡斗争,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湖南各界人民为七十三军阵亡将士建了公墓,供奉阵亡将士的遗骨。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扫荡一切,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同样未能幸免。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墓的破坏程度愈加严重。为了让将士们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永远昭示后人。2001年,麓山景区管理处对公墓进行了抢救性的第一期修复工程。目前, 爱国主义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已成了告诫后人不忘国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地。每年到这里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保护公墓, 使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事迹激励、鞭策更多的人们,现景区已完成公墓的第二期全面修复工程。
  (五)抗战阵亡将士名录石栏
   该石栏现在云麓宫前坪,用作围栏,计有19块,按序列铭刻着数千名在长沙会战中牺牲的烈士姓名,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忠烈祠
  始建于1939年,原为岳王庙,后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抗战阵亡将士,改名忠烈祠。忠烈祠坐西向东,背靠岳王亭和七十三军墓,由16根花岗岩四排四行等距分布,呈“回”字形排列。忠烈祠占地面积5500㎡,主体建筑面积700㎡,进深二间约200㎡。主体建筑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空花脊饰,内外均以花岗石柱支撑,建筑规制考究,宏伟壮观。
  祠内悬挂“允武且仁”匾。“允武”,源于《逸周书•允文》:“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即指征伐之事。“仁”指仁德。匾的意思是说革命军将士征伐与仁德并具。由原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1880—1930)撰,国民政府原第四路军总指挥、时任第十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刘建绪(1892—1978)题款。祠正面石柱上刻有对联两副,十分有气魄,可惜因“文革”之故,题联人的名字皆被毁去。
  凭栏望七十二峰峦,慷慨念同袍,浩气长存,岳湘增色;
  此地瘗三 千组练,登临来赫石,忠魂不朽,申甫重生。
  “七十二峰峦”,指南岳七十二峰,岳麓为其最末一峰。“岳湘”,泛指湖南。“瘗”,掩埋。“三千组练”语出《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孔颖达疏引贾逵说:“组甲,以组缀甲,车士服之;被练,帛也,以帛缀甲,步卒服之。”可见“组甲”、“被练”皆为将士的服装,后以“组练”借指精锐的部队或军士的武装军容。“申甫”是周代名臣申伯和仲山甫的并称,源于《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后借指贤能的辅佐之臣。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
  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赫石”,指赫石坡的石头。“珞珞”,坚硬、刚正。
  祠内及祠外左右侧石柱上,也都有对联。
  马革裹尸,千载岳云留浩气;
  羊碑堕泪,万年湘水吊忠魂。
  “马革裹尸”,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为英勇作战,死于战场。“羊碑随泪”,典出晋代羊祜。羊祜曾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十年,勤政爱民,死后,襄阳百姓为他立碑于岘山,见其碑者无不流泪。后以“羊碑堕泪”颂扬有德政的官吏,此处用以赞颂阵亡的将士。
  忠烈祠四周立柱及祠内还有如下对联:
  “十余年定倾扶危,历湘赣滇黔浙闽之交,内弭潢池外御暴寇;
  亿万代崇功报德,享馨香俎豆蒸赏之盛,名垂竹帛气壮河山。”
  “碧血染黄沙,取义成仁应垂不朽;
  精英辉赫石,贪生怕死莫到此间。”
  “扬威国土,靖乱岩疆,铁血铸山河,万里留光荣战绩;
  气壮洞庭,风高云麓,旌常兼俎豆,千秋拜忠烈祠堂”
  “百战裹尸还宜藏,兹猿鹤幽栖麒麟高冢;
  千秋灵爽在此中,有长弘碧血阁部衣冠”
  “热血溉国魂,安厦攘夷蒙矢石;
  名山埋忠骨,岳云湘水拥松楸”
  此祠已于2004年由政府出资修缮。
  

 
 
  (六)忠烈祠
  始建于1939年,原为岳王庙,后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抗战阵亡将士,改名忠烈祠。忠烈祠坐西向东,背靠岳王亭和七十三军墓,由16根花岗岩四排四行等距分布,呈“回”字形排列。忠烈祠占地面积5500㎡,主体建筑面积700㎡,进深二间约200㎡。主体建筑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空花脊饰,内外均以花岗石柱支撑,建筑规制考究,宏伟壮观。
  祠内悬挂“允武且仁”匾。“允武”,源于《逸周书•允文》:“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即指征伐之事。“仁”指仁德。匾的意思是说革命军将士征伐与仁德并具。由原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1880—1930)撰,国民政府原第四路军总指挥、时任第十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刘建绪(1892—1978)题款。祠正面石柱上刻有对联两副,十分有气魄,可惜因“文革”之故,题联人的名字皆被毁去。
  凭栏望七十二峰峦,慷慨念同袍,浩气长存,岳湘增色;
  此地瘗三 千组练,登临来赫石,忠魂不朽,申甫重生。
  “七十二峰峦”,指南岳七十二峰,岳麓为其最末一峰。“岳湘”,泛指湖南。“瘗”,掩埋。“三千组练”语出《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孔颖达疏引贾逵说:“组甲,以组缀甲,车士服之;被练,帛也,以帛缀甲,步卒服之。”可见“组甲”、“被练”皆为将士的服装,后以“组练”借指精锐的部队或军士的武装军容。“申甫”是周代名臣申伯和仲山甫的并称,源于《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后借指贤能的辅佐之臣。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
  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赫石”,指赫石坡的石头。“珞珞”,坚硬、刚正。
  祠内及祠外左右侧石柱上,也都有对联。
  马革裹尸,千载岳云留浩气;
  羊碑堕泪,万年湘水吊忠魂。
  “马革裹尸”,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为英勇作战,死于战场。“羊碑随泪”,典出晋代羊祜。羊祜曾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十年,勤政爱民,死后,襄阳百姓为他立碑于岘山,见其碑者无不流泪。后以“羊碑堕泪”颂扬有德政的官吏,此处用以赞颂阵亡的将士。
  忠烈祠四周立柱及祠内还有如下对联:
  “十余年定倾扶危,历湘赣滇黔浙闽之交,内弭潢池外御暴寇;
  亿万代崇功报德,享馨香俎豆蒸赏之盛,名垂竹帛气壮河山。”
  “碧血染黄沙,取义成仁应垂不朽;
  精英辉赫石,贪生怕死莫到此间。”
  “扬威国土,靖乱岩疆,铁血铸山河,万里留光荣战绩;
  气壮洞庭,风高云麓,旌常兼俎豆,千秋拜忠烈祠堂”
  “百战裹尸还宜藏,兹猿鹤幽栖麒麟高冢;
  千秋灵爽在此中,有长弘碧血阁部衣冠”
  “热血溉国魂,安厦攘夷蒙矢石;
  名山埋忠骨,岳云湘水拥松楸”
  此祠已于2004年由政府出资修缮。
  

 
 
  (七)岳王亭
  位于赫石坡内,始建于1936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我国领土,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挽救民族危难,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各种不同方式表明抗日的决心,岳王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岳王亭是一座仿清亭式建筑,六角攒尖重檐顶,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亭内石碑刻有岳飞浮雕肖像,以及湘乡名士颜昌 书岳飞年谱。
  (八)陆军第10军三次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墓,该墓建于民国三十五年,由周庆祥题名。《长沙抗战》书中记载,原址在二里半,山上墓旁有楼房一栋,挂牌为“兴华中学”,其学生多为阵亡将士之子女。现今在湖南师大文学院樟园内,有残碑及部分构件留存。原湖南师大老校门即为该墓牌楼。麓山南路拓改时拆毁,据湖大老教授回忆,牌楼有对联一副为:“栽培兰芷遗忠爱,整顿湖山树楷模。”
  该墓有许多碑刻散落民间,如湖南省总商会所题:“陆军第十军第三次长沙会战陆军战亡将士千古•正气长存”碑刻,以及顾祝同敬题的:“□我岳麓,□若金城。功贻鼎石,光争日月。如被树芳,实□□发。旌以丰碣,兹磬香亭。刚烈英风,山高水长。”碑刻。
  陆军第4军抗敌阵亡将士墓,位于岳麓山南黄、庞墓至五道梯处。仅存遗迹。
   第10军是第9战区的王牌部队,素有“泰山军”之称,军长李玉堂,山东人,黄埔一期学生。1938年夏任第8军军长。在武汉会战的南浔线战斗中,因战功卓著,被蒋介石授予华胄勋章,指挥南浔作战的薛岳则赠送第8军“泰山军”锦旗一面,“泰山军”之名由此而来。第一次长沙会战后,李玉堂调任第10军军长,“泰山军”之名也随之被带到了第10军,此后,该军就一直在衡山附近整训。
  在长沙第三次会战中,第10军固守长沙及水路洲。
  1942年1月1日晨,日军第3师团渡过浏阳河,从东南方逼近了长沙守军的前沿阵地。
  日军第3师团第18联队在攻下预备第10师第29团防守的阿弥岭阵地后,又跟踪追击第29团至罗家冲、候家塘。此时,预备第10师第28团接战。日军另一路突破石马辅、雨花亭进至黄土岭、金盆岭一线。第28团在岳麓山重炮的支援下,在候家塘、黄土岭、冬瓜山、修械所与日军反复拼杀,连伙夫、马夫也上阵御敌,击退日军10余次冲锋。
  到傍晚时分,日军仍未能完全突破预备第10师的第一线阵地,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一心想要在长沙过元旦之夜的师团长丰岛房太郎,急令师团直辖的加藤大队投入战斗。
  这个大队素以擅长夜战而闻名,可以说是第3师团的一张“王牌”。
  丰岛房太郎本以为靠着这张“王牌”偷偷潜入长沙,到时再来个里应外合,就可以攻进长沙。但他没想到,他的这支奇兵在冲到守军第二线阵地时就被缠住了。加藤大队长就被隐藏在屋檐下的一名守军士兵射出的子牌击中了小腹。该大队为了夺回加藤的尸体,曾“反复进行了几次必死冲锋,但均未见效,反而使那些房屋燃起了熊熊烈火”。就这样,丰岛房太郎的“王牌”全军覆没。
  在长沙东南侧和南门外的日军从傍晚起虽然又发起了数次冲锋,但仍无法攻进长沙。
  1942年1月3日,凌晨1时30分,城南打靶场的日军开始向邬家庄、小林子街进犯,与守军展开白刃肉搏战。守军寡不敌众,一个小时后,邬家庄与小林子街相继失陷。驻守黄土岭一带的预备第10师第30团阮营长闻讯后,立即带上本部官兵80余人,乘日军立足未稳之际,予以迎头痛击,从而一举夺回了小林子街与邬家庄的阵地。
  

 
 
  (六)忠烈祠
  始建于1939年,原为岳王庙,后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抗战阵亡将士,改名忠烈祠。忠烈祠坐西向东,背靠岳王亭和七十三军墓,由16根花岗岩四排四行等距分布,呈“回”字形排列。忠烈祠占地面积5500㎡,主体建筑面积700㎡,进深二间约200㎡。主体建筑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空花脊饰,内外均以花岗石柱支撑,建筑规制考究,宏伟壮观。
  祠内悬挂“允武且仁”匾。“允武”,源于《逸周书•允文》:“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即指征伐之事。“仁”指仁德。匾的意思是说革命军将士征伐与仁德并具。由原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1880—1930)撰,国民政府原第四路军总指挥、时任第十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刘建绪(1892—1978)题款。祠正面石柱上刻有对联两副,十分有气魄,可惜因“文革”之故,题联人的名字皆被毁去。
  凭栏望七十二峰峦,慷慨念同袍,浩气长存,岳湘增色;
  此地瘗三 千组练,登临来赫石,忠魂不朽,申甫重生。
  “七十二峰峦”,指南岳七十二峰,岳麓为其最末一峰。“岳湘”,泛指湖南。“瘗”,掩埋。“三千组练”语出《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孔颖达疏引贾逵说:“组甲,以组缀甲,车士服之;被练,帛也,以帛缀甲,步卒服之。”可见“组甲”、“被练”皆为将士的服装,后以“组练”借指精锐的部队或军士的武装军容。“申甫”是周代名臣申伯和仲山甫的并称,源于《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后借指贤能的辅佐之臣。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
  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赫石”,指赫石坡的石头。“珞珞”,坚硬、刚正。
  祠内及祠外左右侧石柱上,也都有对联。
  马革裹尸,千载岳云留浩气;
  羊碑堕泪,万年湘水吊忠魂。
  “马革裹尸”,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为英勇作战,死于战场。“羊碑随泪”,典出晋代羊祜。羊祜曾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十年,勤政爱民,死后,襄阳百姓为他立碑于岘山,见其碑者无不流泪。后以“羊碑堕泪”颂扬有德政的官吏,此处用以赞颂阵亡的将士。
  忠烈祠四周立柱及祠内还有如下对联:
  “十余年定倾扶危,历湘赣滇黔浙闽之交,内弭潢池外御暴寇;
  亿万代崇功报德,享馨香俎豆蒸赏之盛,名垂竹帛气壮河山。”
  “碧血染黄沙,取义成仁应垂不朽;
  精英辉赫石,贪生怕死莫到此间。”
  “扬威国土,靖乱岩疆,铁血铸山河,万里留光荣战绩;
  气壮洞庭,风高云麓,旌常兼俎豆,千秋拜忠烈祠堂”
  “百战裹尸还宜藏,兹猿鹤幽栖麒麟高冢;
  千秋灵爽在此中,有长弘碧血阁部衣冠”
  “热血溉国魂,安厦攘夷蒙矢石;
  名山埋忠骨,岳云湘水拥松楸”
  此祠已于2004年由政府出资修缮。
  (七)岳王亭
  位于赫石坡内,始建于1936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我国领土,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挽救民族危难,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各种不同方式表明抗日的决心,岳王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岳王亭是一座仿清亭式建筑,六角攒尖重檐顶,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亭内石碑刻有岳飞浮雕肖像,以及湘乡名士颜昌 书岳飞年谱。
  

 
 
  (八)陆军第10军三次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墓,该墓建于民国三十五年,由周庆祥题名。《长沙抗战》书中记载,原址在二里半,山上墓旁有楼房一栋,挂牌为“兴华中学”,其学生多为阵亡将士之子女。现今在湖南师大文学院樟园内,有残碑及部分构件留存。原湖南师大老校门即为该墓牌楼。麓山南路拓改时拆毁,据湖大老教授回忆,牌楼有对联一副为:“栽培兰芷遗忠爱,整顿湖山树楷模。”
  该墓有许多碑刻散落民间,如湖南省总商会所题:“陆军第十军第三次长沙会战陆军战亡将士千古•正气长存”碑刻,以及顾祝同敬题的:“□我岳麓,□若金城。功贻鼎石,光争日月。如被树芳,实□□发。旌以丰碣,兹磬香亭。刚烈英风,山高水长。”碑刻。
  陆军第4军抗敌阵亡将士墓,位于岳麓山南黄、庞墓至五道梯处。仅存遗迹。
   第10军是第9战区的王牌部队,素有“泰山军”之称,军长李玉堂,山东人,黄埔一期学生。1938年夏任第8军军长。在武汉会战的南浔线战斗中,因战功卓著,被蒋介石授予华胄勋章,指挥南浔作战的薛岳则赠送第8军“泰山军”锦旗一面,“泰山军”之名由此而来。第一次长沙会战后,李玉堂调任第10军军长,“泰山军”之名也随之被带到了第10军,此后,该军就一直在衡山附近整训。
  在长沙第三次会战中,第10军固守长沙及水路洲。
  1942年1月1日晨,日军第3师团渡过浏阳河,从东南方逼近了长沙守军的前沿阵地。
  日军第3师团第18联队在攻下预备第10师第29团防守的阿弥岭阵地后,又跟踪追击第29团至罗家冲、候家塘。此时,预备第10师第28团接战。日军另一路突破石马辅、雨花亭进至黄土岭、金盆岭一线。第28团在岳麓山重炮的支援下,在候家塘、黄土岭、冬瓜山、修械所与日军反复拼杀,连伙夫、马夫也上阵御敌,击退日军10余次冲锋。
  到傍晚时分,日军仍未能完全突破预备第10师的第一线阵地,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一心想要在长沙过元旦之夜的师团长丰岛房太郎,急令师团直辖的加藤大队投入战斗。
  这个大队素以擅长夜战而闻名,可以说是第3师团的一张“王牌”。
  丰岛房太郎本以为靠着这张“王牌”偷偷潜入长沙,到时再来个里应外合,就可以攻进长沙。但他没想到,他的这支奇兵在冲到守军第二线阵地时就被缠住了。加藤大队长就被隐藏在屋檐下的一名守军士兵射出的子牌击中了小腹。该大队为了夺回加藤的尸体,曾“反复进行了几次必死冲锋,但均未见效,反而使那些房屋燃起了熊熊烈火”。就这样,丰岛房太郎的“王牌”全军覆没。
  在长沙东南侧和南门外的日军从傍晚起虽然又发起了数次冲锋,但仍无法攻进长沙。
  1942年1月3日,凌晨1时30分,城南打靶场的日军开始向邬家庄、小林子街进犯,与守军展开白刃肉搏战。守军寡不敌众,一个小时后,邬家庄与小林子街相继失陷。驻守黄土岭一带的预备第10师第30团阮营长闻讯后,立即带上本部官兵80余人,乘日军立足未稳之际,予以迎头痛击,从而一举夺回了小林子街与邬家庄的阵地。
  

 
 
  (六)忠烈祠
  始建于1939年,原为岳王庙,后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抗战阵亡将士,改名忠烈祠。忠烈祠坐西向东,背靠岳王亭和七十三军墓,由16根花岗岩四排四行等距分布,呈“回”字形排列。忠烈祠占地面积5500㎡,主体建筑面积700㎡,进深二间约200㎡。主体建筑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空花脊饰,内外均以花岗石柱支撑,建筑规制考究,宏伟壮观。
  祠内悬挂“允武且仁”匾。“允武”,源于《逸周书•允文》:“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即指征伐之事。“仁”指仁德。匾的意思是说革命军将士征伐与仁德并具。由原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1880—1930)撰,国民政府原第四路军总指挥、时任第十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刘建绪(1892—1978)题款。祠正面石柱上刻有对联两副,十分有气魄,可惜因“文革”之故,题联人的名字皆被毁去。
  凭栏望七十二峰峦,慷慨念同袍,浩气长存,岳湘增色;
  此地瘗三 千组练,登临来赫石,忠魂不朽,申甫重生。
  “七十二峰峦”,指南岳七十二峰,岳麓为其最末一峰。“岳湘”,泛指湖南。“瘗”,掩埋。“三千组练”语出《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孔颖达疏引贾逵说:“组甲,以组缀甲,车士服之;被练,帛也,以帛缀甲,步卒服之。”可见“组甲”、“被练”皆为将士的服装,后以“组练”借指精锐的部队或军士的武装军容。“申甫”是周代名臣申伯和仲山甫的并称,源于《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后借指贤能的辅佐之臣。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
  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赫石”,指赫石坡的石头。“珞珞”,坚硬、刚正。
  祠内及祠外左右侧石柱上,也都有对联。
  马革裹尸,千载岳云留浩气;
  羊碑堕泪,万年湘水吊忠魂。
  “马革裹尸”,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为英勇作战,死于战场。“羊碑随泪”,典出晋代羊祜。羊祜曾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十年,勤政爱民,死后,襄阳百姓为他立碑于岘山,见其碑者无不流泪。后以“羊碑堕泪”颂扬有德政的官吏,此处用以赞颂阵亡的将士。
  忠烈祠四周立柱及祠内还有如下对联:
  “十余年定倾扶危,历湘赣滇黔浙闽之交,内弭潢池外御暴寇;
  亿万代崇功报德,享馨香俎豆蒸赏之盛,名垂竹帛气壮河山。”
  “碧血染黄沙,取义成仁应垂不朽;
  精英辉赫石,贪生怕死莫到此间。”
  “扬威国土,靖乱岩疆,铁血铸山河,万里留光荣战绩;
  气壮洞庭,风高云麓,旌常兼俎豆,千秋拜忠烈祠堂”
  “百战裹尸还宜藏,兹猿鹤幽栖麒麟高冢;
  千秋灵爽在此中,有长弘碧血阁部衣冠”
  “热血溉国魂,安厦攘夷蒙矢石;
  名山埋忠骨,岳云湘水拥松楸”
  此祠已于2004年由政府出资修缮。
  (七)岳王亭
  位于赫石坡内,始建于1936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我国领土,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挽救民族危难,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各种不同方式表明抗日的决心,岳王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岳王亭是一座仿清亭式建筑,六角攒尖重檐顶,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亭内石碑刻有岳飞浮雕肖像,以及湘乡名士颜昌 书岳飞年谱。
  

 
 
  (八)陆军第10军三次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墓,该墓建于民国三十五年,由周庆祥题名。《长沙抗战》书中记载,原址在二里半,山上墓旁有楼房一栋,挂牌为“兴华中学”,其学生多为阵亡将士之子女。现今在湖南师大文学院樟园内,有残碑及部分构件留存。原湖南师大老校门即为该墓牌楼。麓山南路拓改时拆毁,据湖大老教授回忆,牌楼有对联一副为:“栽培兰芷遗忠爱,整顿湖山树楷模。”
  该墓有许多碑刻散落民间,如湖南省总商会所题:“陆军第十军第三次长沙会战陆军战亡将士千古•正气长存”碑刻,以及顾祝同敬题的:“□我岳麓,□若金城。功贻鼎石,光争日月。如被树芳,实□□发。旌以丰碣,兹磬香亭。刚烈英风,山高水长。”碑刻。
  陆军第4军抗敌阵亡将士墓,位于岳麓山南黄、庞墓至五道梯处。仅存遗迹。
   第10军是第9战区的王牌部队,素有“泰山军”之称,军长李玉堂,山东人,黄埔一期学生。1938年夏任第8军军长。在武汉会战的南浔线战斗中,因战功卓著,被蒋介石授予华胄勋章,指挥南浔作战的薛岳则赠送第8军“泰山军”锦旗一面,“泰山军”之名由此而来。第一次长沙会战后,李玉堂调任第10军军长,“泰山军”之名也随之被带到了第10军,此后,该军就一直在衡山附近整训。
  在长沙第三次会战中,第10军固守长沙及水路洲。
  1942年1月1日晨,日军第3师团渡过浏阳河,从东南方逼近了长沙守军的前沿阵地。
  日军第3师团第18联队在攻下预备第10师第29团防守的阿弥岭阵地后,又跟踪追击第29团至罗家冲、候家塘。此时,预备第10师第28团接战。日军另一路突破石马辅、雨花亭进至黄土岭、金盆岭一线。第28团在岳麓山重炮的支援下,在候家塘、黄土岭、冬瓜山、修械所与日军反复拼杀,连伙夫、马夫也上阵御敌,击退日军10余次冲锋。
  到傍晚时分,日军仍未能完全突破预备第10师的第一线阵地,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一心想要在长沙过元旦之夜的师团长丰岛房太郎,急令师团直辖的加藤大队投入战斗。
  这个大队素以擅长夜战而闻名,可以说是第3师团的一张“王牌”。
  丰岛房太郎本以为靠着这张“王牌”偷偷潜入长沙,到时再来个里应外合,就可以攻进长沙。但他没想到,他的这支奇兵在冲到守军第二线阵地时就被缠住了。加藤大队长就被隐藏在屋檐下的一名守军士兵射出的子牌击中了小腹。该大队为了夺回加藤的尸体,曾“反复进行了几次必死冲锋,但均未见效,反而使那些房屋燃起了熊熊烈火”。就这样,丰岛房太郎的“王牌”全军覆没。
  在长沙东南侧和南门外的日军从傍晚起虽然又发起了数次冲锋,但仍无法攻进长沙。
  1942年1月3日,凌晨1时30分,城南打靶场的日军开始向邬家庄、小林子街进犯,与守军展开白刃肉搏战。守军寡不敌众,一个小时后,邬家庄与小林子街相继失陷。驻守黄土岭一带的预备第10师第30团阮营长闻讯后,立即带上本部官兵80余人,乘日军立足未稳之际,予以迎头痛击,从而一举夺回了小林子街与邬家庄的阵地。
  

 
 
  (六)忠烈祠
  始建于1939年,原为岳王庙,后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抗战阵亡将士,改名忠烈祠。忠烈祠坐西向东,背靠岳王亭和七十三军墓,由16根花岗岩四排四行等距分布,呈“回”字形排列。忠烈祠占地面积5500㎡,主体建筑面积700㎡,进深二间约200㎡。主体建筑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空花脊饰,内外均以花岗石柱支撑,建筑规制考究,宏伟壮观。
  祠内悬挂“允武且仁”匾。“允武”,源于《逸周书•允文》:“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即指征伐之事。“仁”指仁德。匾的意思是说革命军将士征伐与仁德并具。由原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1880—1930)撰,国民政府原第四路军总指挥、时任第十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刘建绪(1892—1978)题款。祠正面石柱上刻有对联两副,十分有气魄,可惜因“文革”之故,题联人的名字皆被毁去。
  凭栏望七十二峰峦,慷慨念同袍,浩气长存,岳湘增色;
  此地瘗三 千组练,登临来赫石,忠魂不朽,申甫重生。
  “七十二峰峦”,指南岳七十二峰,岳麓为其最末一峰。“岳湘”,泛指湖南。“瘗”,掩埋。“三千组练”语出《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孔颖达疏引贾逵说:“组甲,以组缀甲,车士服之;被练,帛也,以帛缀甲,步卒服之。”可见“组甲”、“被练”皆为将士的服装,后以“组练”借指精锐的部队或军士的武装军容。“申甫”是周代名臣申伯和仲山甫的并称,源于《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后借指贤能的辅佐之臣。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
  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赫石”,指赫石坡的石头。“珞珞”,坚硬、刚正。
  祠内及祠外左右侧石柱上,也都有对联。
  马革裹尸,千载岳云留浩气;
  羊碑堕泪,万年湘水吊忠魂。
  “马革裹尸”,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为英勇作战,死于战场。“羊碑随泪”,典出晋代羊祜。羊祜曾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十年,勤政爱民,死后,襄阳百姓为他立碑于岘山,见其碑者无不流泪。后以“羊碑堕泪”颂扬有德政的官吏,此处用以赞颂阵亡的将士。
  忠烈祠四周立柱及祠内还有如下对联:
  “十余年定倾扶危,历湘赣滇黔浙闽之交,内弭潢池外御暴寇;
  亿万代崇功报德,享馨香俎豆蒸赏之盛,名垂竹帛气壮河山。”
  “碧血染黄沙,取义成仁应垂不朽;
  精英辉赫石,贪生怕死莫到此间。”
  “扬威国土,靖乱岩疆,铁血铸山河,万里留光荣战绩;
  气壮洞庭,风高云麓,旌常兼俎豆,千秋拜忠烈祠堂”
  “百战裹尸还宜藏,兹猿鹤幽栖麒麟高冢;
  千秋灵爽在此中,有长弘碧血阁部衣冠”
  “热血溉国魂,安厦攘夷蒙矢石;
  名山埋忠骨,岳云湘水拥松楸”
  此祠已于2004年由政府出资修缮。
  

 
 
  (七)岳王亭
  位于赫石坡内,始建于1936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我国领土,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挽救民族危难,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各种不同方式表明抗日的决心,岳王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岳王亭是一座仿清亭式建筑,六角攒尖重檐顶,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亭内石碑刻有岳飞浮雕肖像,以及湘乡名士颜昌 书岳飞年谱。
  (八)陆军第10军三次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墓,该墓建于民国三十五年,由周庆祥题名。《长沙抗战》书中记载,原址在二里半,山上墓旁有楼房一栋,挂牌为“兴华中学”,其学生多为阵亡将士之子女。现今在湖南师大文学院樟园内,有残碑及部分构件留存。原湖南师大老校门即为该墓牌楼。麓山南路拓改时拆毁,据湖大老教授回忆,牌楼有对联一副为:“栽培兰芷遗忠爱,整顿湖山树楷模。”
  该墓有许多碑刻散落民间,如湖南省总商会所题:“陆军第十军第三次长沙会战陆军战亡将士千古•正气长存”碑刻,以及顾祝同敬题的:“□我岳麓,□若金城。功贻鼎石,光争日月。如被树芳,实□□发。旌以丰碣,兹磬香亭。刚烈英风,山高水长。”碑刻。
  陆军第4军抗敌阵亡将士墓,位于岳麓山南黄、庞墓至五道梯处。仅存遗迹。
   第10军是第9战区的王牌部队,素有“泰山军”之称,军长李玉堂,山东人,黄埔一期学生。1938年夏任第8军军长。在武汉会战的南浔线战斗中,因战功卓著,被蒋介石授予华胄勋章,指挥南浔作战的薛岳则赠送第8军“泰山军”锦旗一面,“泰山军”之名由此而来。第一次长沙会战后,李玉堂调任第10军军长,“泰山军”之名也随之被带到了第10军,此后,该军就一直在衡山附近整训。
  在长沙第三次会战中,第10军固守长沙及水路洲。
  1942年1月1日晨,日军第3师团渡过浏阳河,从东南方逼近了长沙守军的前沿阵地。
谢支持!qq:1045480100 【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1.3亿人气 http://zgxyfc.56.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