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清幽樟树园

清幽樟树园

 

在长沙市的许多街巷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居住过十年的樟树园。

 从劳动广场东南角沿石阶而下,便是樟树园了。小巷长不过百米,两边各有三个院子。由于它比相邻的劳动路低了七八米,再加上两边院落围墙的遮挡,本来就不宽的小巷更显狭窄。炎炎夏日,火辣辣的阳光不能光顾,微风轻抚,给人丝丝清凉;数九寒冬,呼啸的北风只能在院子里的树梢上肆虐,留给小巷的是些许温暖。

 大概是巷子太小,居住的人家不多,那些收荒货的、磨刀的、补鞋的很少来此招揽生意,而劳动路的喧哗又被石阶阻挡在高处,因此樟树园虽然位于闹市,却终年保持着一种静谧的气氛。也许是受它的感染,人们一来到小巷,都不自觉地降低了声音,放轻了脚步,似乎都怕惊醒了小巷的酣梦。

 巷子北头的两边,各是一座公馆式样的小院落。门上斑驳的黑漆和生锈的铁环显示着其年代的久远。院子的大门终年关闭着,很少见人进出,不知里面住着什么人家?不过听小巷里的大人们讲右边那个院子里住着一位作家,由陶承先生口述的革命回忆录《我的一家》即是由这位作家执笔的。《我的一家》曾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畅销书,书中的主人公欧阳梅生、欧阳立安的事迹曾被当成我们这一代人的楷模。为此,我和几个儿时的伙伴曾数次躲在这家公馆的门外,想隔着门缝一睹这位作家的尊容,可惜终未如愿。

 再往里走,巷子西边一张狭小普通的木门里是南区交警大队。那时的交警大队不像现在这样门庭若市,交警们办公都轻言细语,来办案的人也不多,因此显得很冷清。要不是常有骑着自行车的交警进进出出,你还真不知道那时一座机关大院。

 交警队的后边是一幢三层的公寓楼,大家都称它为“三层楼”。楼房坐北朝南,东向的山墙就成了樟树园巷子西边一道威严的石壁,石壁的对面就是我住的市17中学宿舍大院。大院由前后两栋两层的红砖楼房组成,各住着八九户人家,四周用竹篱笆围着,整整占据了樟树园小巷东边三分之二的面积。

 院子的大门旁有一口水井,石板砌的井台旁便是院子里大人、小孩聚会的场所。冬日的阳光下,家家户户架起一块门板,就着温暖的井水一边洗刷被褥、衣服,一边交换着打听来的各种趣闻轶事。说到开心处,总能激起笑声一片;夏夜里,院子里的老老少少围着井台,或坐或躺在用井水抹得清凉的竹椅、竹铺上。大人们摇着蒲扇,低声谈论着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孩子们则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数着天上的星星。直到夜很深了,人们才余兴未尽,恋恋不舍地各自回家休息。

 小巷又恢复了它的宁静。偶尔会从夜的深处飘来一两声细细的锣声和悠扬的,压得很低的饺饵叫卖声。远处,不知谁拉起了小提琴?那动人的旋律像一汪清澈透底的泉水从树荫遮盖的小窗里渗出来,渗出来,婉转,消失……

        时过境迁。如今,在樟树园旧址上盖起了金帝大酒店等建筑,那条都市里宁静幽深的小巷已不复存在。这也许是一个时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开始的标志。但那扇有着斑驳的黑漆和生锈的门环的大门、那夏夜里婆娑的树影和小巷深夜里悠扬的琴声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胡兄;

读罢你的【清幽樟树园】,感觉你的文字清雅恬淡,韵味绵长,你的“阳春白雪”和我的俗语俚言的“下里巴人”,都是相互融通的,俗到极至便是雅,雅到尽头便是俗。只是风格迥异而已。

只要观众们喜欢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诚如伟人所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虽然有点实用色彩,但道理却浅显易懂,写文章也应如此,不管你如何高雅,或者如何粗俗,只要他们能理解,能喜欢,你的文章应是好文章。

    虽然观众们的审美观不尽相同,却也不会防碍他们的各有所需的喜好。

         文学的现实批判主义,是一面永远不倒的旗织,离开这个主题,任何文字都是柔弱的,应景的,昙花一现的。

    文学也应与时俱进,莫停留在那些“老八股”的文字上而孤芳自赏,固步不前。现如今流行“文学是玩出来的”之说,我觉得应可玩味理解。

       我很崇尚“文学应是欲言又止------”,把无限的想像空间留给观众。让他们自飞自翔。觉得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和技巧,是值得花大力气钻研的。

我很喜欢你的现实批判主义的文字,如【乌雅河之恋】,【方君小记】等。也是我学习的范文解读。

      希望你坚持自己的文字语言风格,莫被一些浮燥而蔽眼,而违心的迎合。

       因为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就是他这一世的精气神。

TOP

回13楼长青苗:再过几十年可能连伍家岭只怕都只会留在史书的记载中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也无可奈何了。

TOP

回12楼海客瀛谈:关于《我的一家》的执笔者我的确不十分清楚。梅嘉陵这个名字在我们小巷传的很广,都说是他写的,我也就以讹传讹了。多谢老兄指正。看来学问上的事情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谢谢。

TOP

铁球,你好。对于樟树园17中宿舍,我俩的确应当有许多共同的回忆。我们都是17中教师子弟,对那里都很熟悉。可惜如今那种寂静幽深的小巷在长沙几乎是找不到了。的确留给我们太多的伤感和沉痛,我特别怀念那小巷深夜飘渺的锣声和如水般沁人心脾的琴声,那种美是浸入骨髓的,难以忘怀。祝好

TOP

    白象老兄通过对老街巷樟树园的回忆,抒发了浓厚真切的怀旧思念之情.

    文章贴紧了一个"静"字.不光是物态的静,更多的是以动写静,以声衬静,樟树园"静"的意境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全文虽不着一"美"字,但樟树园的美已蕴含其里.

    老兄的文章,把我们带进了樟树园昔日的景象之中,也带入了旧时的回忆之中.小巷深夜里悠扬的琴声,应是居住在樟树园内市17中学宿舍大院的陈道昌老师拉奏的了,他的小提琴演奏当时就已达到极高的水平.

    小巷北向过马路,就是市17中学了,我曾在这附近居住了30来年.往日的回忆,有着许多的伤感和沉痛,但也不失美好的一面.谢谢老兄的美文. 

TOP

   谢谢你的美文!老街老巷是一种历史的阐释。我们小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儿歌:一步二搭桥、三公半、四方塘、伍家岭......。现在只知道伍家岭了。哈哈!

TOP

回复 10# 白象小子

   看见你给朋友们的回帖。大家都喜欢你怀旧的文章。很为你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

         有个地方请修正一下。《我的一家》是革命母亲陶承的回忆录。 是由陶承口述,何家栋、赵洁执笔,1959年出版。书的作者不是你说的梅嘉陵。

     而梅嘉陵我也认识,该人系十六中学(原二中肇家坪分部)首届(57年)初中毕业生,品学兼优,是我们当年学生会的主席。同年考入第一师范。后来据说是因为编写了《园丁之歌》吃了不少苦头。现在也应该是七十高龄的老人了。见你提到故人,我便回想起当年他意气风发的模样。无情岁月催人老啊!

   我想那樟树园古来一定有很多樟树,于是便有了这样美好的名字。现在却也成了钢骨水泥丛林。树木尚且敌不过春秋的更替,人又怎能逃得过岁月的沧桑呢?

我们在得到某些梦寐以求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却也失去更多弥足珍贵和无法挽留的回忆。



 

TOP

又见笑版主,非常高兴。我文中写的这些场景现在的却很难再见了。这大概就是现代化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吧?不过是不是太昂贵了点。

TOP

回6楼白云飘飘:《我的一家》是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熟悉的一本革命回忆录。发表时我还在读小学。每天中午,班主任老师都要给我们读一段,所以印象深刻,至今不忘。执笔者名叫梅嘉陵,就住在樟树园那座公馆式样的院子里,不过我始终未见其人。

TOP

院子的大门旁有一口水井,石板砌的井台旁便是院子里大人、小孩聚会的场所。冬日的阳光下,家家户户架起一块门板,就着温暖的井水一边洗刷被褥、衣服,一边交换着打听来的各种趣闻轶事。说到开心处,总能激起笑声一片;夏夜里,院子里的老老少少围着井台,或坐或躺在用井水抹得清凉的竹椅、竹铺上。大人们摇着蒲扇,低声谈论着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孩子们则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数着天上的星星。直到夜很深了,人们才余兴未尽,恋恋不舍地各自回家休息。

 

写的真实感人,使人留念,这些景观,只怕只有在以后电影里可以重现了,谢谢美文

TOP

回5楼马灯兄:我很幸运,在我的生活中和文学道路上有一盏永远明亮的马灯照耀着,节省了许多成本,也少了许多开支。不过我不会付款,可能往里面灌点茶水。谢谢马兄不吝赐教。

TOP

回4楼晏生:其实我最想得到的是具备今天的物质条件同时又有过去岁月中那种简单的人际关系、淳朴的民风和朴实和谐的自然环境的生活。可惜这只能是一种奢望。由衷地向你说一声:谢谢。

TOP

白象大哥讲的樟树园和《我的一家》书中的主人公欧阳梅生、欧阳立安的事迹,我都有印象,特别是我们那时还把欧阳立安作为心目中的榜样,要为革命贡献青春,要象他那样活着。

一晃就过去了四十多年,比起他来我还是活得。。。。。。

谢谢你!你的回忆使我也回到了美好的少年时代。

TOP

 

  樟树园,已是世外桃园,梦中的情园,烦心小息的家园。

     也孕育了“白象小子”不泯的纯真情缘。

TOP

     我一段一段的品读,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特殊味道,那些年城市平民生活的一幅幅画面立刻展现在眼前,一下就把我带回了童年的梦境,这样流畅朴实的文章我最喜欢读,我用不出优美的辞藻来赞美,我只实实在在的说一句:写得真的好!

TOP

回复 2# 孟晓 谢谢孟版对拙文的分析,比较现在这种浮华和喧嚣的闹市生活,很多时候我真怀念少年时那种清贫、淡雅、与世无争的悠闲时光。这也是我写本文的目的。

TOP

     “也许是受它的感染,人们一来到小巷,都不自觉地降低了声音,放轻了脚步,似乎都怕惊醒了小巷的酣梦。”——形象的刻画和描写使我们如身临其境。

    “为此,我和几个儿时的伙伴曾数次躲在这家公馆的门外,想隔着门缝一睹这位作家的尊容,可惜终未如愿。”——童稚的往事勾起我们对儿时的绵长回忆。

    “冬日的阳光下,家家户户架起一块门板,就着温暖的井水一边洗刷被褥、衣服,一边交换着打听来的各种趣闻轶事……夏夜里,院子里的老老少少围着井台,或坐或躺在用井水抹得清凉的竹椅、竹铺上。大人们摇着蒲扇,低声谈论着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孩子们则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数着天上的星星。” ——素描出当年城市平民生活的侧影。

    谢谢楼主用精简的文字描述出了一幅昔日旧城“百姓生活图”!

我智慧的小船高扬着帆,航行在较平静的水面上,把那苦恼的海抛在后面了……(神曲)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