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最后的“港胞”

                  最后的“港胞”

                        文-图/苦椎山人

 

 

    株洲是50年代兴起的工业城市,此前只是湘潭的一个镇。南边热闹点的地方有齐家桥,北边偏僻些的是白石港;土著居民说话既不“长沙”也不“湘潭”,格外一种口音。被外来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戏称为“侨民港胞”。
   天虽然有“霾”,毕竟还是晴天。黄昏时我特地到了白石港江边,想造访一下50年前我曾经到过的那条小街,也想换个角度看看湘江。
   白石港老街濒临湘江右岸,长约百米;房屋依堤岸而建,背坡而面江。民居虽老旧但无古风,尽管如此,也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两米宽的街面,麻石与水泥相间,蜿蜒东西。
   夏至前后,人们也开始纳凉了。在窄窄的街上,一个小贩席地而坐,两个个老妪也坐在石头上悉心地挑选贩子提篮里熟透了的本地毛桃。一个妇女,端着一碗刚出炉锅的玉米骨头汤,兴致勃勃地让街坊们试味。老街很宁静,老宅子里传出搓麻的动静也显得那么地清脆。
  我只是欣赏眼前难得一见的旧时“港胞”的生活,没有举起相机的念头。离开他们之后,我才远远旳摁下了快门。
  与湘江南岸的风光带相比,这里落后了50年。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怡然自得,过着悠闲慢节奏的日子。老街深处,民房之间也有道路相通,虽显拥挤,但也井然地停放着小轿车。
  有祖上庇佑,这里的人们勉栖于此,静待城市的扩张——早晚,他们都会迎来“拆迁”的。他们可能为此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是,延续百年的“港胞”栖息地将从人们眼皮底下抹去。
  在江边,我意外地看见了自己的“老相识”——那颗大桑树。儿童时代也曾养过蚕,为了给蚕宝宝充饥,从田心“远涉”到此摘桑叶,这棵大树我是爬过的。桑树依旧斜立江边,虽然不挺拔,但是蛮苍劲。老树新枝,生机勃勃。真的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啊。
  不经意间,又看见了一块路牌,上书“白石港河街”,看来株洲的地名委没有忘记这最后的“港胞”。路牌上的“东”也告诉市民:湘江到了白石港,拐向西去。

 

DSC_0002.jpg

 

DSC_0003.jpg

 

DSC_0005.jpg

 

DSC_0054.jpg

 

DSC_0013.jpg

 

DSC_0050.jpg

 

DSC_0031.jpg

 

DSC_0009.jpg

 

DSC_0038.jpg

 

 


防”脑瘫”于末然,老亦有思,老亦有想。

DSC_0038.jpg

这里是否可以理解为“港澳侨胞”最后的乐园?

TOP

回复 1# 苦椎山人 苦椎兄确实是个有心人,好色的也见过,但好色好到这种程度的却不多见,实在是精神可嘉!

TOP

 

此帖立意很好,让市民回忆起株洲的老面目。

 

山人带头到白石港去挖了一桶金!

看来,白石港还有金可掏。

  电子邮箱: 906590330@qq.com

TOP

回复 1# 苦椎山人 记得株洲说的“港澳侨胞”,所指地名是:港--白石港,澳--何家坳,侨--徐家桥,泛指株洲的原著居民。不知是否这样理解?

    也算是对株洲民俗的探讨吧。

TOP

这里就是株洲民生的最后战线了吧?

TOP

 “白石港老街濒临湘江右岸,长约百米;房屋依堤岸而建,背坡而面江。民居虽老旧但无古风,尽管如此,也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两米宽的街面,麻石与水泥相间,蜿蜒东西。
   夏至前后,人们也开始纳凉了。在窄窄的街上,一个小贩席地而坐,两个个老妪也坐在石头上悉心地挑选贩子提篮里熟透了的本地毛桃。一个妇女,端着一碗刚出炉锅的玉米骨头汤,兴致勃勃地让街坊们试味。老街很宁静,老宅子里传出搓麻的动静也显得那么地清脆。”

 

山人素描的功底深厚啊,就这么两句话,把老街的风情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TOP

回复 1# 苦椎山人 DSC_0038.jpg        这张好!
扎根荒漠敢称王,哪怕风沙日日狂。
炼就身躯坚似铁,三千岁月看胡杨。

TOP

       是啊,勾起儿时的不少回忆。我家以前就住杉木塘,我们单位的木工厂就在白石港,凭柴火票到这里买柴火。我的一个知友就是原来在此开渡船的“港民”。
心态平和、坦然面对、笑看人生!

TOP

     白石港河街,已经鲜有人光顾了。早晚有一天,这里将会变样。

 

     “侨民”没有了,“港胞”还能坚持多久呢?

防”脑瘫”于末然,老亦有思,老亦有想。

TOP

回复 1# 苦椎山人 好亲切的株洲,好亲切的白石港。50年代公司的木工车间曾经在此地,我们还拖板车在这买过柴火。现在大变了!

1959-1997年,我在此地生活了38年,我也是株洲人!

谢谢山人!!!

TOP

百度地图.jpg
防”脑瘫”于末然,老亦有思,老亦有想。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