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2) 北大荒的开发者-重返北大荒记事

 

北大荒的开发者

 

我说的北大荒,实际上是特指853。而八五三,仅仅是北大荒的一小部分。在我的眼里,853是北大荒的缩影,是北大荒的代表。

重返北大荒,固然是因为怀念这片神奇的土地,但是更能勾起我回忆的是北大荒的人和事。
具体说到853,哪里有我的许多亲朋好友,有并肩战斗了1/3个世纪的一个战壕的战友。

他们都是来自何方的神圣,想网友一定想知道个大概。

853由铁道兵组建而成自不用说。但它是怎样发展壮大的呢?

原来,853自有铁道兵组建以来,很多老兵、老官,过去搞战斗,现在抓生产,都不得闲,年龄挺大了都还没有结婚。描写北大荒的电影《老兵新传》插曲唱道“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解决那些老兵、官的婚姻问题,采取了动员许多河北、河南的青年姑娘支边的方法。因为如果只有纯一色的姑娘,恐怕有碍影响,所以附带着也吸收了一批男青年。这批男青年属于买猪头搭脚爪,塞进去的,尽管后来他们中很多成为农场建设的骨干。
以上这些男女青年都是经过动员自愿去场的。以后一批批进入的是否都出于自愿,恐怕得打个问号。

1958年国家不平静,对853来说这也是个不平静的一年。

这年,十万转业官兵从内地许多城市舍家离口的下到北大荒,虽也是经过组织动员,但很难想像会是自愿的。随便举几个例就可看出:853五分场有个连队指导员,受不了那个苦,再说也想家,(也许他那在城市的老婆快要临产了,他急于想去尽一个人夫、人父的责任)开了小差,当然结果很惨,被抓起来送进了监狱;我有个一分场的朋友是苏州人,转业前在那里的速成中学当教师。他在853也就五、六年光景,就调干回了苏州,每逢说起在北大荒那一段经历,他觉得不堪回首,说他的风湿性关节炎就在那里得的;更令人不能忘的是,雁窝岛有个劳资干事,转业时不到三十吧,他在苏州已成家,有老婆有孩子。因为老婆孩子不愿来北大荒,一直两地分居。别看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在那个年代苏杭真没有什么可以引以自豪的东西。就说食品吧,他们比安徽、河南也强不到哪里去。比起北大荒来差远了。这位劳资干事经常是买了鸡蛋自己舍不得吃,一箱箱的往苏州家中寄。他还自豪的向我叙述他寄回去的鸡蛋一个都没有破损。他向我介绍了邮寄鸡蛋的绝对保险的方法:先钉一个木箱子,里边铺一层锯末,铺一层鸡蛋,让锯末塞满鸡蛋的缝隙,钉上箱盖。这样,虽遇到剧烈震动,也无损毫发。这鸡蛋一寄就是二、三十年。直到他年满60退休为止。
待着两夫妻能朝夕相守时,这男的已是满头白发,标准的老头一个。他把青春全部献给了北大荒。如果没有这么一批转业官参与农场管理,很难想象853能这么迅速的发展。

对于北大荒来说,这转业官兵当然属于上等人。上等就如此,更何谈二、三等,四,五等。
58年来场的还有大量右派分子。他们是从总政、总后、总参三军司令部及中央各部委清洗出来的。他们虽然是来劳改的,但是853对他们总体来说还是礼待的。除了按上级要求,定时间让他们互相贴大字报,狗咬狗的相互揭发:xxx反党反人民,xxx对党刻骨仇恨之外,也没有别的方面的歧视。这批右派,有不少是国内顶尖的文学、艺术人才,他们为853文学、艺术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继上述那些之后,全国各地出于各种原因自愿来场的不少,他们被称之为“盲流”。在农场处在最低的地位。这些人的工资只有专业官的一半不到,但是他们大都承担着农场最艰苦、最劳累的工作。只是由于这些人中不乏具有一定才能的人,所以后来很多成为农场的骨干分子,其待遇甚至超过了那些转业官。

59年大批山东乳山、牟平的青年支边到853,虽然开始有点不适应,尤其是女的,但很快他们都成为农场生产战线上的主力军。

大城市知青涌进853,始于1963年。

那年,北京市有些高干子弟支边来到雁窝岛,但更多的是在北京没法安排工作的待业青年,其中有一部分还被认为是城市的不安定因素。

64年,65年陆续有批量的正式北京知识青年来到853。这些人中有些本来是应该考上大学的,只是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凡认为是出身不好的,或者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都被认为非我党的依靠对象筛下来了。

1968年文革后,北京、天津、上海、宁波、哈尔滨等地的知青大量涌入,他们中95%以上都在生产第一线卖苦力。记得有一批四川泸州来的知青,开始时觉得自己是从“大”名城市下到北大荒的,很有点优越感,想提提这样那样的条件。后来一看,这么多大城市知青都在地里老老实实的干,他们也就安下心来了。

就以我所在的853一分场六队来说,1970年前后光知青就有2、3百,达到本连队职工数的三倍,整个853,七、八十个连队,该有多少知青啊!这些知青的来场,不仅为853增加了劳动力,还给853带来文化教育的普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是853教育战线的主力军。

和这么些朋友朝夕相处,最长的达三十余年,这里面有多少感情的交流啊。

今天的853朋友,年轻的,年老的,遍及全国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就暂且不提了。前几天和853qq群中思想比较活跃的年轻朋友西慧玲*聊天时,说到853的人每人身上都有一首歌,她很同意。其实我这样说是一点没有夸张的。

至于每个人身上都有什么歌,就只能凭我的记忆来描述了。(待续)2011-10-4

注:
*西慧玲生于1965年。853清河中学82届毕业,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浙江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她出版专著两部,其中2003年出版的《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被介绍到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获浙江省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台州市曙光奖和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并被国家正式学术期刊的文章引用60余次。2006年出版的《新新人类的女性书写》被浙江社科联主办的浙江社科界网页正式介绍。并获得台州市曙光奖。另外发表女性文学评论文章20余篇。被复印、转载、引用20余次。在教学上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台州市优秀教师、台州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奖、省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等荣誉。

回复 13# 晴天蓝蓝 即使我们在嫩江农场时,也有所谓从关内来逃荒的。但是,来逃荒的,要把握一点----必须自秋收之前,最好时间还往前挪一点,更好,否则过冬、来年的春荒是很难捱的......

TOP

回复 13# 晴天蓝蓝

某种程度上,北大荒确实也是个避难所。

只要不犯案,公安不追查,那里是不管的。

我有个连襟写了本60年代目睹之怪现状,被人举报后逃到我那里,参加了工作。

要不是当地公安通过摸查排队,找到我那里,说他是现行反革命,把他抓回去,恐怕就在那里落脚了。

853公安认为我是不知情的,没有治我窝藏罪。但是我原来在开拖拉机,后来叫下来了,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我连襟被判了几年徒刑,期满后就在劳改队就业,不让回家。

在那一直呆了17年。后来才平反。

现在总算还不错,年龄不大,成了老爷子,都四世同堂了。

TOP

      在道县大杀人的时候,有“地富反坏右”家里的人逃到北大荒的,但那时要北大荒有亲戚才能有着落呀,现在看来逃北大荒是对的。

TOP

回复 11# 高原蓝

             长眠在北大荒的知青永垂不朽!

 

             向为北大荒作出卓越贡献的知青元老致敬!

TOP

铁道兵东北农场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成立以来,长年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地区施工,物资供应始终比较困难。施工中指战员付出巨大体力,但却常常吃不饱、吃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铁道兵部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由此形成了和平年代军队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

1954年9月,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指示铁五师余友清副师长,带领复员转业的官兵到黑龙江的密山、虎林一带筹办农场。一年以后,铁道兵经请示国防部,在新垦区筹建了农垦局,先后组建了11个农场,并从北方农村招收了大批女青年到农场工作,让她们与那里的转业官兵配偶成婚。没过多久,著名的北大荒便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农场人口达到五六万人,耕地面积达到260万亩,生产粮食达到1.2亿斤。1957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已具规模的铁道兵农垦局移交给了国家农垦部。

1962年,铁道兵党委扩大会议决定以部队兵员的3%—5%从事农副业生产,大量种粮,大量养猪。当年的四五月份,铁道兵后勤部和铁9师开始在黑龙江省嫩江地区选点开荒种地。当时的嫩北地区一片荒凉,部队选地就是跑马占荒。当年办理了土地使用手续,并很快播种了21万亩,当年就收粮1660多万斤,不仅解决了施工部队吃不饱的问题,还交国家60多万斤。1964年嫩林铁路开建,自嫩江至加格达奇南段铁路两侧的15万亩土地划拨给铁3师、铁6师、铁9师耕种;以后又将红彦车站以东和哈力图、小黑山车站两侧的10万亩土地划拨给铁4师、铁14师耕种,铁道兵的东北农场已初具规模。铁3师、铁4师、铁6师、铁9师、铁14师各投入一个营的兵力建设农场,另有铁9师43团(代号3351部队)担负铁道兵的生产任务,这时的土地已达到45万亩之多,投入兵力最多时达到了1.1万人。

1969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嫩江组建了铁道兵“五七”农场,一年后又改为铁道兵东北农场(代号541部队),对嫩江地区的各师农场进行统一管理。铁3师、铁4师、铁6师、铁9师、铁14师的农场,依次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分场,43团的编制没有变动。在此期间,恰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铁道兵机关和各地部队、院校、工厂的子女奔赴东北农场,成为农场的知识青年,在各个分场都成立了知青排,他们也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其中有些知青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77年初,43团机关和农场机关合并,将所有部队编成8个生产营和11个专业分队。

1979年6月,铁道兵东北农场改为铁道兵嫩江基地。这时的嫩江基地已是全军最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了,全基地的兵力8000人,人均产粮1.4万斤。 东北农场每年收获的小麦、黄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了施工部队和国家的粮库,特别是东北出产的优质黄豆,为部队的指战员提高伙食营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东北农场从事农业生产的战士所付出的艰辛,是很少被外人所了解的,他们种小麦却很少吃到面,一天三顿吃的是沈阳军区的标准军粮——高粱米。很多战士当了几年兵,但对家人始终戏称自己是当的装甲兵(庄稼兵)。

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铁道兵嫩江基地移交给了解放军总后勤部。

1985年全国“百万大裁军”时,总后嫩江基地整体移交中储粮集团。改称: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本人曾与1969年至1974年在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五分场(哈力图),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五四一部队五中队,先当知青、后入伍。

TOP

回复 9# 常青苗

这次我重返北大荒之行,又发现了那里有不少值得称颂的东西。

TOP

   谢谢!让我们了解了祖国的大粮仓的北大荒。

TOP

回复 7# 彩云

要说北大荒,本来是艰苦卓绝的地方,但由于它生产粮食,在那种年代,生活优于内地,包括上海、北京。

在民以食为天的年代,绝对是个好地方!

TOP

回复 3# 朱纪飞

   很感叹,您家中有两位北大荒人,敬佩了!

TOP

回复 1# 绍兴贺继昌

    谢谢您的记事,使我们对北大荒有更详细的了解,期待您的续集。

TOP

回复 3# 朱纪飞

我们离集贤很近。集贤是我们管理局(师部)的所在地。我上大学时有好几个同学是集贤的。

TOP

回复 3# 朱纪飞

你父亲苦了,但他对北大荒也作出贡献了。北大荒有今天的成就,也有你父亲的心血在内!

TOP

           我父亲是1958年从北京到北大荒去的,右派,按楼主的介绍,应该属于“第一批”。我弟弟1972年去的北大荒,是知青,大概是最后一批下乡知青。我父亲在佳木斯的集贤县待了二十年,先劳改,后就业,平反落实政策才回到北京。我弟弟至今还在北大荒。

    谢谢“老浙”的介绍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坐沙发了解北大荒!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