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四十年再回乡

四十年再回乡

宋建初

201142,是我们下放八面山农场四十周年的纪念日。经近一个多月的筹备,决定42前后重返大山,追忆旧梦。

197142下放农场的知青有40余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我和廖高翔两人,由于少有联系,一些知青不知去向,很难通知到人。好在在郴州工作的栾湘生和长沙工作的刘明廉都应邀参加了,还有李之玖、李自华、肖贻军、曽仁华、肖军等二十几人。我们还特邀了农场老书记贺承顺,老知青孙开勇,和72年下放的李世平、张玲、彭双华、舒筱灿、金庆光、蒋元珍、陈金秀(云雾深处的金玉)等。老回乡青年杨锡直的儿子也热情的参加,帮忙照相和后勤。

我是做策划出生的,在广告公司做了一面旗子,上面写着“浓情八面山,难忘四十年”八个大字。还带了几支签字笔,准备上山进行的签字仪式之用。我们本来不想惊动农场,怕增加农场的负担,廖高翔在邀请谢叙德(63年下放八面山,在家养病,儿子在洪江市当旅游局局长)的时候惊动了洪江市有关部门,农场领导知道后,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清明时节雨纷纷,上午九点,阴雨绵绵,五辆小车从怀化、安江、黔城三地出发,在高速公路出口处牛婆冲会合。当怀化的小车一下高速路口时,就看见等候多时的贺书记和孙开勇向我们挥手致意,随后黔城的小车也赶来会合。下得车来,久违的大家上下打量,相互感叹,老了,昔日的童子功,今日都变成了白头翁。昔日青春年少,大都成了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只有八十岁的贺书记精神仍然饱满,身体依然硬朗。大家相互握手、拥抱、问好。

如今通向八面山的路,除了一段农场和乡村两不管的烂路外都是水泥路,不像过去的土泥路,一开车就一轱辘烟往后冒。五辆小车一辆接一辆,载着衣锦还乡的知青们,飞驰的乡间大道上,大家展开飘荡的旗帜,浩浩荡荡向着大山,依次地钻进了云雾山中。

有几个知青还是第一次返乡,一下车就看见一座大大的“山庄”。 近处看见一块“吊羊岩工区”才知道就是当年的三工区。大家站在山庄往下看,只见云雾缭绕,灰蒙蒙一片,整齐的摆在下面的几辆小车也笼罩在云雾里。有人说今天是天气不好,我说正好要这样的天气,这种天气正好打开封尘已久的记忆,感受满腹悲怆!只有这种天气,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云里雾里的四十年前。

农场拿来签到表,不像当年填写成分和社会关系了,现在要填写的是姓名、电话号码和qq号,以便今后相互联系。我提议大家在红旗上签字,我在旗子上写道“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凡是参加活动的人都在红旗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并挂在墙上永恒纪念。

我们在签好字的红旗墙下照相,首先是71年下放的知青合影,然后是72年的知青合影,宣传队合影,七姊妹合影,全体合影,我和张玲和学生们合影,大家都抢着和贺书记合影。在旗子下留下难忘身影。

吃饭前,我主持了四十年感言节目,在开场语中说:今天是我们71年下放知青四十年大庆的日子,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了老书记老场长和老知青代表,72年下放知青也为我们来助兴,又得到了农场领导的热情款待,也得到了洪江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71知青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由贺书记发表感言:我60年从部队复员上山,几年后转干,当时也和大家一样,克服了大山的重重困难,大山锻炼了我,在部队我龙元帅接见了我,在农场华国锋接见了我,你们知青两批共309人,使我们大山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为八面山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你们在全国各地大多都当上了领导骨干,还有些当了大老板,希望大家发扬八面山的光荣传统,为八面山争光。

随后由孙开勇发表感言:我是66年下放的知青,我们那时公路只通熟坪,比你们两批知青都要艰苦,你们来农场后八面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我们的宣传队可以和专业团队媲美。我从一个知青当上了一届农场场长,最要感谢的就是我们的老书记的培养。你们都下放四十年了,有些人都当了公公婆婆,爷爷奶奶,我要祝愿的是希望大家好好的保重身体,五十年后再相见在大山。

我代表71届知青发表感言:搞这样一次庆典活动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情,二十年、三十年的纪念日,我们都在忙碌的工作,现在都将进入老年,也越来越怀旧了。我们在构思活动主题的时候,想了很多,用“浓情八面山,难忘四十年”,我认为最能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真是离别40年,今回八面山,依稀少年郎,白发返梦乡。 我原来在外地工作,没有机会来八面山,多少次梦回故里,魂牵梦绕着八面山。八面山那感人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浮现眼前。我写下了10万字30集的《云雾深处》就是表达我怀旧的心愿。我们没有忘记,鸡婆洞的烟雾,盐水汤之歌,姑娘的百斤担,劳动的艰辛,贫下中农留下来,菜牛和耕牛的故事;我们终身怀念,那懵懂的初恋,宣传队的欢乐,偶尔的牙祭,校园朗朗书声;我们依然向往,知青间的纯洁的友情,攀援八面山的顶峰苏宝顶。我们经常反思,大山以粮为刚还是以林为刚,批判逝者如斯夫的啼笑皆非。现在,我看见大家都获新生,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我打心底里高兴。我们从内心感谢时代和大山。

会后,老知青杨锡直的儿子也感言道:“四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说,而是他的大半辈子。知青们青春绽放的最美季节就在这云雾深处度过,最大的悲哀就是荒废了学业,看见他们我仿佛看见了我父辈的身影。”

肖贻均在去四工区的路上感言道:“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坚强和乐观;为什么有这样成熟和知足;为什么有那样宽怀和慈善;除了那个年代的熏陶外,那就是我们在八面山饱尝8年劳动磨砺的结果。”

农场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有原来吃厌了腌菜,春笋,还有野羊肉,腊肉,又有稀罕的黄蛤蟆,使我们忆苦思甜,又回到四十年前的日子。吃午饭后我们步行去场部和四工区。

从三工区到四工区有五华里地,路经场部。这条路是我当年修的,在这条路上我们挥洒了多少汗水。今天走在这条路上我们感到非常的自豪。走进场部,我们被荒凉的景象感到寒栗,过去偌大的会议室,现在瓦砾倾斜,东倒西歪。老医务室的房子早不存在,场部已经没有昔日政治文化中心的热闹场景。

走近四工区,前面,豁然一条山溪水格外清澈、汩汩而下,令我眼前一亮,可没以前那气势!敞着怀!流得畅!记忆中的山溪宽宽的,紧夹在黑黑的岩石间,潺潺地、湍湍地、哗哗地流淌。听说上面也建了一座发电站,水被截流后水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这条溪水,留下了我们深刻的记忆。我不经意地往水流的方向看,那时,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我和金玉曽经在溪里的岩石上静静的坐过,那时,在这里不知道是在述说钟情,还是在凝听着细细的山溪几无声息地从身边流过。

过了山溪就是我们四工区,昔日哗哗的溪水在我们的住居地欢欢而过。这里住着100多知青,每天的歌声、琴声、笛声、笑声一片。可以今天,引入眼帘的比场部的场景更加凄凉,木房子基本都已拆除,只有那挂钟的房子还在,屋边的大磐石依然卧立在那里,只是不见众多等待队长安排工作的知青们。见此状,顿时想起毛主席的一首诗,只不过不能用“万户萧疏鬼唱歌”来形容。只是人走了,没有了生机。现在,山上已经农改林,农田都种上了树,人都下山居住,改革开放三十年,农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站在四工区高处往下看,只见隐隐约约的树林在云雾中幽幽葱葱,想必簸箕田也种上了树,我不由的想:也不知道昔日的欢乐是愚昧?还是今日的萧条是进步?


啊!第二故乡,您当年虽贫瘠,我们的生活虽艰苦,但四十年过去了,您依然让我们常常魂牵梦萦!如今,我们再一次踏上故土掀起您的盖头,哪知道您会是这样一幅画卷?。。。。。。

当我们驱车回家时,我心中叹息道:一面旗帜去,一片心酸回。四十年,我们经历了下放、下岗、下海“三下人生”,一代人的命运,坎坎坷坷啊!

201144于怀化


回复 1# 三下人生

TOP

TOP

TOP

TOP

         不管怎么说,故土难忘啊!

 

   看不到照片,先转到个人电脑里再上传试试?

开心上网,平心做人。

TOP

qq空间转来的照片无法显示,而且挡在了左上角,先给你加精都没办法,可否重新上传?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

TOP

DSC01284.jpg 相对你们农场的变化,我们那里的变化却是不大,早两年我还去过一次,知青墙上的墨迹还依稀可见,开会的礼堂、知青的住房已经破落得不成样子了,房柱上“大有作为”红字斑驳的记录着那段历史。

TOP

又聚八面山

帮着发几张试试!

大1.jpg

[attach]46906[/attach] 大4.jpg 大5.jpg 大6.jpg 大7.jpg 大8.jpg 大9.jpg

谁是金玉?.jpg

谁是金玉?

大3.jpg (109.19 KB)

战友再聚会1

大3.jpg

比健康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态。

TOP

       四十年后再回乡,了却了大家都成为了老者时的心愿。

      读罢,我的心情翻腾着,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平和之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