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将帅们的文化素养如何
http://www.sznews.com 深圳新闻网
体现黄埔精神的校徽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军事的摇篮,为民国时期的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与高级将领。《黄埔军校的将帅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生动记述了黄埔军校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所刻下的深深烙印。黄埔军人自有黄埔气质,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出身黄埔的将领,较高的文化素养奠定了他们行军作战的风格和成熟的战术素养。本文选摘自该书。
他们军容整齐,挺胸端坐,双手都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
黄埔军人自有黄埔气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这样一个故事。
1958年的夏季,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在“八一”建军节前夕,在南京军事学院大礼堂举行招待演出,招待南京军区所属部队团以上干部,观看话剧《东进序曲》。这部戏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新四军挺进纵队占领江北郭村为桥头堡,以便接应主力渡江挺进苏北抗日。在汪精卫、韩德勤等势力的挑唆下,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长江、李明扬部队进攻新四军挺进纵队,我新四军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与二李进行团结、斗争,打败了他们的进攻,迫使二李回到谈判桌上。最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捐弃前嫌,共同抗日。
南京是著名的三大火炉,溽暑如蒸。当时剧场内没有空调设备,只有几个吊扇在运转,下面稍许凉快一点的座位上坐的几乎全是军区首长。其余的观众挥汗如雨,有的脱光脊梁,有的跷着二郎腿,还有的干脆蹲在座椅上,把裤腿挽得高高的,每个人手里不是蒲扇就是折扇,摇得“哗哗”直响。
在观众席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坐着几十名军官,没有一个人卷胳膊捋袖子。他们军容整齐,就连风纪扣都扣得好好的,挺胸端坐,双手都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直到散场始终如此。
原来,他们大多是在解放战争中起义投诚和被俘虏的黄埔出身的国民党中高级军官,被精挑细筛后留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员。他们之中,在国民党军队里军阶最高的要数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官、中将郭汝瑰,其余以少将级别最多,如第一一九军副军长赵秀昆等人。
据曾经在南京军事学院任过教员的原华北傅作义部队的田昭林研究员说:“当时军事学院集中了旧中国各派系军队的精英分子,这些人中素质最好的要数黄埔军人,无论是战术理论、战术素养都要高出其他军事教员一筹;在文学水准、道德修养等方面也与众不同,一看就是受过正规化的训练,尤其注意军容仪表、言谈举止。”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中国有句俗话叫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意思是说旧时有正经营生的人、老实巴交的人是不去当兵的。吃粮当兵、给钱打仗的理念,使当兵成为一种职业。于是一些好逸恶劳的二流子就去扛枪,兵痞、兵油子就此而产生。
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黄埔军校在招生时,招生对象的门槛很严格,除了要求青年人有理想、有抱负之外,文化程度要求中学毕业(当时没有高中,中学学制为4年),考试科目有作文、历史、地理、数学等。据宋希濂回忆,题目为:《论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道》,这样的文章决非不关心国家大事、浑浑噩噩的青年所能答出的。
像湖南长沙的明德学校是全国有名的学校,黄兴从日本留学归来,曾在该校任教员,该校就有一批学生投考黄埔军校。黄埔四期的文强就毕业于该校,后又考入徐特立为校长的长沙艺群美术专门学校,很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浅说》等革命书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到广州时,与著名的共产党员夏曦同船,深受教益;后报考黄埔军校。
与黄埔军校同时期的西北军招兵就是鲜明的对比。西北军招兵在文化上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以农村青年,尤其是偏僻的、与世隔绝的农村青年为最好;甚至认为在民国进入十三、十四年之后,头上犹能留着前清猪尾巴样小辫子的青年是首选对象,因为这些人是“绿色环保”型的,无污染的,是不会产生兵痞的,反之对那些识字的、有阅历的、能说会道的人是敬而远之的。如果用西北军的招兵理念和黄埔军校的招生理念相比,在战场上,老实愚昧的兵固然听命令,但遇到有文化的军队,不论武器,单从素质上论,孰优孰劣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黄埔军人的文化修养较高,好读书,喜欢接受新观点、新知识,不少人都阅读过《新青年》及马克思主义著作,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他们的起点和视野就高于同时代的军人。黄埔前几期的学生所接触的大人物、教官在当时国内都是一流的,如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邵力子、孙科、邵元冲、周恩来、张申府、萧楚女、张太雷、恽代英等都曾给他们讲课或演讲。
学生们聆听高水平的讲座外,自发成立政治学习小组,由周恩来担任主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融会贯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出现左派、右派、国民党、共产党之争,这种情形在其他军校是没有的。
血花剧社是黄埔军校政治部组织的一个业余文艺团体,自编自演具有革命性的文艺
黄埔学生还成立了“血花剧社”。血花剧社是黄埔军校政治部组织的一个业余文艺团体,自编自演具有革命性的文艺,特别把文明戏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全校师生都爱观看这种由自己熟悉的同窗好友表演的节目。成立剧社的目的是活跃军校的文娱生活,对学生和士兵用文艺的形式,进行宣传,现身说法。
之所以取名“血花”,出自该剧社在演出时悬挂的红布对联:“革命之血,主义之花”。每逢革命纪念日,或举行文娱晚会,血花剧社在校本部大礼堂或大操场上都有精彩演出。共产党员和左派学生在其中占多数,李之龙、陈赓、贺衷寒、曾扩情等都是积极分子。
周恩来早年在南开大学时,就喜爱话剧,常扮演女性角色,还兼导演。因此,周主任成为该剧社的灵魂,他常常给胡宗南分析角色,教他表演,给他说戏。
胡宗南对李之龙总是当男一号非常嫉妒;他也妒忌那个曾扩情,也是个走红人物,常在戏剧中演主角,还专门扮演革命的女性,与当时走红的女明星紫罗兰跳着天真的革命舞蹈,让胡宗南眼馋不已。他也想演主角,扮英雄人物,无奈自身受形象限制,在分配角色时,总是演反派,不是演个北洋军官,就是土豪劣绅什么,加上悟性差,有时排演几遍还是入不了戏,不是忘了台词就是忘记动作。有一次,他演一个北洋军官,一出场,只有一句话,被他紧张得全忘了,站在台上不知如何是好;李之龙急中生智,急忙给了他一“枪”,于是他“啊——”一声,倒下了,成为同学们的笑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