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农民刘老四(一)

 

 刘老四是京郊昌平的一位普通农民。八十年代末,农村的青壮劳动力纷纷出门打工,老四没什么手艺,就会种地,承包了村里的120亩河滩地,种玉米。谁知那块土地十分贫瘠,又缺水,种下的玉米产量很低。那时在农村,吃饭已经不是问题,怎样发展才是问题。老四不是那种老老实实种地的土农民,他有想法,有精力,有干劲。通过熟人,他找到我们所,想让农科院的专家给出出主意。我当时在所开发处工作,帮助农民,推广品种是我的工作之一。我们所决定在这户农民家办个试点,推广我们的玉米品种。经过分析,我们建议他一是改良品种,种植我们所的高产玉米中丹321二是建议他种植部分经济效益好、市场价值高的糯玉米品种中糯一号。三是建议他改良土质,开渠引水,四是在他家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制种基地,把一些小品种的实验材料放在他家的地里繁殖,每年给一定的补贴。并派出专家指导他。我利用在开发处工作的便利条件,每年给他提供优良的作物种子,为他生产的新鲜糯玉米包销(我们农科院的玉米鲜果非常好销)。几年下来,老四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产玉米品种中丹321有个特点:秸杆高,并且是青杆成熟,就是在玉米可以收获时秸杆还是青的,可以做饲料。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每年的玉米秸杆消纳成了问题,一般是卖给养牛户做青储(发酵后做饲料)。一大堆也卖不了几个钱不安分的老四又有想法了

(待续)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要帮就帮聪明肯干的人!

TOP

农业科技的产业化推广,是当今科技界对社会最有价值工作!
比健康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态。

TOP

    助人为乐,科技兴农、善莫大焉!

   期待下文。


TOP

回复 1# 朱纪飞

 

农大哥知道主动找科研部门出主意科学种田很难得,若种地的农民都能这样,农村一定会迅速改变面貌。

TOP

 

    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是好人,能组织外在有利条件帮助别人的人是善举。

    赞赏你的作为,谢谢你的好故事。

TOP

下乡时,秋收后的玉米杆基本只有一个用途:燃料。烧火做饭、烧炕取暖全靠它。对于我们这些好吃的知青来说,它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当甘蔗吃。深秋的北方,寒风刺骨,我们猫腰站在垄沟里将玉米一个个从已放倒的玉米杆上拨皮掰下,然后用马车运回场院。掰苞米时我们总习惯用舌头舔一舔玉米杆的切口,如果很甜就留着当甘蔗吃。天冷风大,我们的嘴角常常被划得稀巴烂。没办法,那时白糖要凭票供应,而农村连票都没有。

如今,科学发达了,我想玉米杆的用图也应该不仅限于燃料了。

谢谢朱兄的好文,又让我想起年轻时那个好吃的我。

 

TOP

   向北你是个二把刀的农民!哪有吃玉米杆的。 能当甘蔗吃的叫“甜杆”是高粱。您傻呼呼地舔玉米杆,舌头划破了那叫活该!

   谢谢朋友们的热情关注!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我吃过甜杆高粱,这种高粱结籽很少,当甜料作物种植。还记得饥饿时节也吃过玉米杆,边皮部分也甜,但是比甜高粱杆差多了,只是杆芯如塑料泡沫,咬在嘴里还弹性十足,淡而无味!
比健康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态。

TOP

我记得在太阳平中学教书时,正怀孕,没有水果吃时就是啃玉米杆,好甜,学生送来的。
请教朱纪飞,你给我的玉米种子是叫什么名字,现在结玉米了。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

TOP

看见没?看见没?顾兄、呵呵姐也吃过玉米杆咧!

 

其实,在北方甘蔗也叫甜杆儿。下乡时队里虽说五谷杂粮都种了,但主要还是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如大豆、甜菜只准按计划播种,小麦也是按计划种,多种是要撤职挨罚的。谷子、高粱都种得不多,可能是产量问题吧。收高粱一般不要女工,所以我们知青就只能吃玉米杆了(也叫甜杆儿)。

 

在知青点我基本算牛高马大那一伙的,是正经的整劳力咧。朱兄莫小看人赛。一年600工分不成问题呢。

TOP

          回呵呵:给您的玉米种子是我国目前品质最优秀的甜玉米品种——甜玉10号,由我所研究人员2003年培育成功,通过国家审定。传统育种,决无转基因成分。种子是2010年三亚基地南繁的新种,抗虫病、高产,芽率一般在90%以上。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回向北:顾兄所言才是玉米秸杆的真正味道。

   您那600工分太可怜啦。是我两个月挣的分。只有朝鲜人才这么说。(《苹果熟了的时候》)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回向北:顾兄所言才是玉米秸杆的真正味道。    您那600工分太可怜啦。是我两 ... 朱纪飞 发表于 2011-6-14 22:44

 

 

就是这个意思咧!文革朝鲜电影看多了。

 

我们队上一个男劳力一个工12分,女的10分,半拉子6分,每年夏天要挂锄,冬天要猫冬(回家过年)所以没有人能拿到满分。但远远超过600分。

TOP

      回张晓村朋友:我是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城市人的子弟,在插队之前,从未接触过哪怕是一个农民。但在从农村回来后,骨子里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多年来虽工作在大城市,但从没有哪怕一丝一毫地瞧不起农民。无论是当年在农村,还是现在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我都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我们互相都把对方当做“自己人”。所以,从内心里没有“善举”的想法。况且,这也是我的工作,——碰巧,我还是个对工作很负责的人。谢谢您的理解。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纪飞兄是实干家,又是位热心肠的人,帮人没话说的,敬候下文。

TOP

   纪飞的系列文章出来了,一个有头脑的农民创业故事慢慢道来。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