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封走投无路的求助家书

                 一封走投无路的求助家书           

                                                乐 乎

     陪同八旬老母回到她阔别近70年的故乡—广西恭城浦沅村,是今年春节的一件大事,大家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为亲人团聚而感到无比高兴。然而,当表侄郑重地递给我一封信时,我的情绪一下跌落到冰点,那是父亲在43年前写给浦沅村亲戚的,这封信让我回忆起十年浩劫中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不幸遭遇。为了不影响大家的好心情,我藏起了这封信,回到广州才向母亲和弟妹公开这封信的内容。

 

这是一封悲凉的、走投无路的求助信,是父亲以母亲的名义和口气,写给母亲的表哥及侄子的,信写于19681210日,正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之际。当时父亲的处境非常困难,文革一开始,他就被关进“牛棚”,遭到无休止的批斗甚至侮辱。1968年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但父亲的身份特殊,他是“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分子中的一员——戴着帽子的右派分子,属于敌我矛盾,连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资格也没有。

 

母亲回忆说,当时单位要将我们全家强制遣送回原籍梅州兴宁老家,但老家人多田少,生产队人均耕地不足三分,再加上住房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根本无法安置我们一家七口人。母亲说最根本的是老家不愿意接收一个五类分子,一是没面子,人家都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你倒好,混成了一个反革命回来了,让众亲戚的脸往哪儿搁;二是生产队本来就有几个五类分子,已经够烦的了,如果再接收一个有文化的右派,就更难管理了。

 

老家拒绝接收,单位说那就在湖南乡下找个地方安插,并限定在年底前一定要离开长沙,不得借故拖延。父亲考虑到“在湖南农村没有亲人,什么都不方便,又不是一年半载,是长期下放(信中语)”,落户在湖南也不是办法。走投无路之下,母亲想到广西恭城老家,就要父亲以她的口气和名义给浦沅生产队写信求助,希望老家能接纳我们一家。其实在文革刚刚开始的1966年,因局势险恶,难以预测,父母亲就曾写信给浦沅的亲戚,希望在那个偏僻的深山老林安家落户,躲避接踵而来的残酷阶级斗争。

 

为什么要回老家务农呢,在信的开头,父亲称“因现在上面决定下放干部到农村去,向贫下中农学习,在农村干一辈子,所以想回老家安家落户。”一个被管制被专政的五类分子居然以干部自称,是响应上面的号召回乡务农,父亲之所以要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完全是为了让生产队在考虑接收时,不至节外生枝的万般无奈之举。

 

父亲在信中写道:“我家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全家七口人,我的爱人和五个小孩。大的现在20岁,是一个好劳动力,第二的是女儿,17岁,身体也好,可以劳动,第三、第四的一女一男,1415岁,最小的12岁,除我(指我母亲)个人身体弱有病外,都可以参加劳动。我们回家后,就在生产队出工,靠工分维持,未知生产队和大队同意否?”信中所指“大的现在20岁,是一个好劳动力”,就是指我,我已于1965年下放去了江永,确实是个“好劳动力”。“第二个是女儿”指的是我的大妹,当年只有16岁,她在这封信发出不到20天,就去了安乡县插队落户。

 

父亲在信中将子女的年龄都虚报了12岁,意思是子女都已长大成人了,不会成为生产队的负担。另外,他之所以在信中一再强调我们全家人的身体好,劳动力好,包括12岁的小儿子都可以参加生产劳动,靠工分维持生活。就是想打消生产队的顾虑,我们家劳动力多,回老家不是白吃饭的,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让父老乡亲们放心。

 

父亲还在信中催促道:“请你们无论如何替我们联系联系,因为事情较急,请你们打紧,快点去联系。还同生产队的各位老少商量商量,如果同意我们就决心回来。并希望如同意就请你要大队、生产队打个接收证来,以便在这里办手续。”“请你们替我去联系和商量,早日决定并替我写接收证寄来,为盼。”母亲回忆说,当时的情况确实比较紧急,大妹将于年底随学校到安乡插队,如果赶在下放安乡之前拿到接收证的话,大妹就不用去安乡插队而和家人一起回浦沅老家落户,而这时离年底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了。我问:“你们如果真的去了浦沅老家,我在江永怎么办?”母亲回答说:“你是长子,长子为父,是家庭的支柱,还能怎么办,肯定得随父母去广西啦。”

 

父亲最后在信中以母亲的口气,谦恭地写道:“我的父母没有儿子,我回老家谅各位老人和青年也会考虑我这种情况,同意我回来的。我知道回家有许多困难,但有亲人招呼,总比在外面人生地不熟好些。”

 

信发出去后,父母望眼欲穿,盼望得到热烈欢迎的答复,然而又一次失望了。母亲的表哥回信说,家乡是高寒山区,粮食产量低,每年要吃半年的返销粮,乡亲们都很贫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存都成问题。哪里有能力接收一个七口之家呢。

 

后来因种种原因,我估计是由于派性斗争激烈,无暇他顾的缘故,我们侥幸逃过了一锅端,全家下放的命运,但也被拆得七零八落,一家七口人曾先后分散到六个地方——江永、资兴(小妹)、安乡(大妹)、浏阳(小弟)、辰溪(父亲),仅有母亲和患病的大弟留守长沙,苟延残喘,家何以堪!

 

信的结尾有通讯地址——湖南长沙市新兴路善门口3号。 善门口位于劳动广场不远,17中的斜对面,似应为劳动路,文革中可能改名为新兴路了。不过现在长沙也有条新兴路,好像在郊区,与文革中的新兴路相距甚远,不是一回事了。

 

关于善门口3号的来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贴到湖知网上,题目叫《购房记》。我们住在这里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善门口3号早已被拆除,建起了高楼,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然而,心中的记忆痕迹是永远也不会被消除的,我们全家一致同意将这封家书过塑起来,永远保存,它既是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家史的一个见证,也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历史可以原谅,但不可以忘记,”斯言诚哉!

 

 

 

                               走投无路的求助家书 

信2.jpg

回复 1# 乐乎

 

                  文革中,我也是一家6人分5处,有同感。

TOP

它既是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家史的一个见证,也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历史可以原谅,但不可以忘记,”斯言诚哉!

值得珍藏!

TOP

知青家庭,家家都有一本心酸帐啊!
越是泥泞的道路,越能留下深深的足迹。

TOP

感人至深的家书,催人泪下.

TOP

感人至深的家书,值得珍藏!
人生是一张单程的车票,珍惜每分每秒,健康快乐每一天!

TOP

   历史的遗迹,值得收藏!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历史的悲哀,国人的悲哀。
当时我们同学中就有全家下放的,她为了躲避,胡乱嫁给一个望城农民。至今遗留许多问题。

TOP

历史的遗迹,值得收藏!
寻找阳光灿烂的笑脸。

TOP

知青家庭,家家都有一本心酸帐啊!只有我们才能体会到这中间的苦楚和艰难,好在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TOP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文革中,凡是戴上了“地富反坏右”五类份子帽子的家庭均有令人辛酸的遭遇。所以必须彻底否认文革並衷心拥护邓小平结束阶级斗争的理论和胡锦涛的创建和谐社会的政策,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TOP

我也有同感,哪些心酸,哪些苦楚艰难都过去了珍惜今日生活,快乐每一天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