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水是湘江最长的一级支流,在桂东称沤江,桂东至汝城一段称浙水,汝城至资兴黄草段称北水,黄草至鲤鱼江段称东江,鲤鱼江至苏仙区一段称翠江,永兴境内一段称便江,便江入耒阳境内称耒水。此江总称耒水,全长453公里,流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 耒水从远古走来,千年万代,滔滔不绝,它既是一条美丽的自然长河,又是一条圣洁的历史长河,更是一条奇特而又神秘的文化大河。她有神圣的农耕文化,久远的历史文化,厚重的湖湘文化,奇特的贬谪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 神圣的农耕文化 耒水为什么叫耒水?笔者查阅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嘉禾》词条,清李元度重修 《南岳志》 《湘衡稽古》: “今桂阳县北有湛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仓,后置县因名嘉禾。”又 《南岳志》卷十 《湘衡稽古》: “(炎)帝之臣赤制氏作耒耜于郴之耒山。”耒山,在今汝城县内耒水支流浙江河畔。相传,上古时期炎帝神农巡视南方,在汝城耒山见野猪拱地,遂命其臣赤制氏作耒耜翻松土地种植嘉禾稻谷,耒山因此得名,耒水亦因此得名。自古至今,全国 “嘉禾”县名只有一个,“耒阳”县名也只有一个,以上史实证明,耒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久远的历史文化
关于楚汉义帝的故事。凡是到郴州旅游的人们,都会知道郴州的义帝陵和永兴的汉三侯祠这两处名胜古迹,实际上都是楚汉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据史志记载:战国期间,楚亡之后,怀王之孙熊心流落民间,替人放羊。公元前208年,项梁为号令天下,纳谋士范增之计,找到熊心,仍尊拥为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为了做关中王,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借口逼迫义帝离开彭城 (今徐州),徙迁郴县,并暗中命令衡阳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将义帝谋杀于耒水上游。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统一关中,闻知义帝被害,为义帝居丧三日,致檄率军灭项,建立西汉王朝,即令同乡遗安侯王陵、厚重少文的绛侯周勃、连襟舞阳侯樊哙前往郴县吊祭义帝。此三侯在便江森江口殓祭以后,将义帝尸骸送到郴州安葬。于是,在郴州就有了两千多年历史的义帝陵,在永兴森江口,也有了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三侯祠。现在,郴州人为传承历史,振兴郴州,将义帝陵修葺一新,新建了义帝陵园,增设了陵园大门、灵堂、义帝塑像和展厅、墓碑,并在有关景点镌刻了数副对联。其墓碑联云: 楼头有伴应归鹤; 原上无人更放羊。 在永兴便江下游森江口修建的 “汉三侯祠”,从古至今开办庙会。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期间,成千上万来自县内外的人们聚集三侯祠庙,设祭坛,敬神像,敬香上供,跪拜烧纸,恭诵祭文,祠内外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香烟缭绕。还从附近乡县请来剧团,演唱古今戏曲,其祭祀活动的浓厚气氛和对汉王神灵的虔诚笃信,真是令人感动。现在,三侯祠和九九重阳庙会已成为永兴县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
厚重的湖湘文化 耒水既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和许多历史文化的源头,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如果说屈原、贾谊是湖湘文化的主要代表,那么北宋大儒周敦颐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周敦颐,字茂叔,学名谆实,道州道县 (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公元1017年,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奠基人。他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曾著 《太极图说》和 《通书》等哲学著作,其 《太极图说》一图一文,阐述其宇宙生成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修养方法等,并提出了一系列理学要领范畴。 周敦颐在北宋皇年间,曾任汝城县令,郴州知军。在任期间,兴学校,劝农商,政治清明,百业兴隆,民情纯朴,文风鼎盛。于官衙附近辟莲池,种莲花,并著 《爱莲说》,颂扬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夭”成为千古绝唱。周敦颐在湖湘文化形成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离任后,从宋宁宗嘉庆十三年 (1220)起,汝城县先后九次兴建和修葺纪念性建筑物,名为 “濂溪先生祠”,郴州各县都建有濂溪书院,传播他的学术思想。所以清代康熙皇帝称他为 “宋代理学之宗祖”。 奇特的贬官文化 古代楚南号称 “蛮荒之地”。但是耒水是湘江的一级支流,是从北方中原通向岭南的水上交通要道,早在周代就通舟楫。历朝历代被朝廷贬谪的官员,多数都被流放到岭南荒僻之地做小官。这些贬官,大多数都是乘船从湘江入耒水经永兴便江、郴县郴江经过郴州,穿过南岭山脉而到达贬谪之地。这些被贬谪的官员都是一些饱学之士,他们走到哪里,就会在那里从事政治、经济、军事和各种文化的实践活动,并留下许多物质和文化的精神产品,如官衙建构、诗词书画及其他文学作品,对贬谪之地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有人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之为 “贬官文化”或 “贬谪文化”。笔者认为这种称呼切合实际,不无道理。据有关人士考察统计,自古以来,经耒水越便江去岭南的朝廷官员和名人学士知名的就有200多人。其中贬官多达80%以上。 神秘的宗教文化 现代著名学者吕大吉、牟钟鉴指出: “文化早于宗教,但宗教使文化由野蛮跨入文明,具有精神层面。”正因为耒水是湘南的主要交通要道,历代宗教传人、道士、和尚从湘江溯耒水而上,在耒水两岸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传道学佛,成为湘南宗教传播最兴盛的地域之一。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东汉汉安元年 (142),沛国 (江苏丰县)人张道陵创 “五斗米道”,奉周末李耳 (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五千言 《道德经》为最高经典,是为道教之始。汉惠帝五年 (前190)至汉文帝前三年 (前177)桂阳郡郴县人苏耽遇奇人传授仙术成仙的故事,神奇而又美丽。于是有了郴州牛脾山改名苏仙岭,并建有苏仙观的千古名胜。又因苏仙 (苏耽)的母亲潘氏娘家在永兴便江河畔潘家园,苏母潘氏还是一位长寿老人,活了一百多岁。汉武帝宠臣东方朔,因爱好方术,闻知此事,亲自到永兴察访,并挥毫写了一个 “寿”勒刻在苏母山麓石碑上, “山麓寿字”成为永兴古十景之一。
在佛教方面,约东汉永平年间 (公元67年),佛教传入郴州,在耒水沿岸有许多的寺庙,如耒阳大河滩的紫霞寺,永兴便江沿岸的龙华寺、大明寺、太平寺、法轮寺、王仙庵、禅净寺、国陵庵、白象庵、观音岩、开元寺,资兴东江沿岸的寿佛寺、兜率岩等等。最著名的是唐代高僧寿佛化身释全真,其 “寿”文化和 “说得一尺,不如做得一寸”、“和、仁、静、行、实”的佛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耒水两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