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简明哲学辞典》【新黑格尔主义】条释义中,充满大批判和谩骂语言,如:新黑格尔主义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凶恶敌人,在政治上是一撮反动分子,他们所拥护的各种理论都是用来掩饰和维护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直接专政、对劳动者的剥削、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新黑格尔主义和帝国主义同时产生,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政治反动的一种表现。又说:新黑格尔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密切联系的。法西斯主义依靠着新黑格尔主义,力图“从理论上”来论证自己的仇视人类的思想。等等。
谩骂不是战斗,更不是知识。即使是论战文章,也必须以理服人,何况辞书工具书的性质和任务是为读者提供知识。须知,新黑格尔主义并非如《简明哲学辞典》所说,与帝国主义同时产生。论资格它早于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它就出现于英国,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差半个世纪。新黑格尔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并无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仅产生时间不同,从灭亡时间说,随着二战结束,宣告法西斯国家解体,而新黑格尔主义却继续存在,一直连绵至今。
《辞海》【新黑格尔主义】的定义是现代西方哲学学说与流派之一。释义除介绍其代表人物外,着重介绍了它的基本观点,即:新黑格尔主义者接受黑格尔的“绝对”、“普遍”、“整体”等客观唯心主义概念,又把它们与自我融合,作主观唯心主义解释;将非理性意识包容进思维、理性,把经验、直觉置于理性之上;抛弃或歪曲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发展观与矛盾论;承袭并夸大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学说的保守方面,强调作为整体的国家和社会的作用,主张个人服从作为精神本体的国家意志。这一释义没有一句谩骂语言,而把新黑格尔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与黑格尔主义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阐述得清清楚楚。
什么是“国际主义”?
1988年出版的《社会科学新辞典》【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条定义为:主要用于说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西欧各社会民主党,特别是参加社会党国际的各国社会党之间的关系。并在释义中交代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常常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通用。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常常通用,为什么主要只适用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西欧各社会民主党?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际团结的思想和政治原则。它的基础是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它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相对立,要求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反对压迫、剥削、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难道这些主要适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欧社会民主党,次要适合或不适合于亚、非、美、澳洲无产阶级吗?
需知,当时西欧社会民主党从本质上说,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是第三国际的异己,列宁称它们为修正主义。而本书却把它们视为知己,十分强调与它们的合作关系,混淆了阶级路线。
《国际歌》把国际主义通俗化、艺术化。列宁在为纪念它的作者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逝世二十五周年而作的《欧仁·鲍狄埃》一文中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适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包括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但却不包括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
怎样释“个人主义”?
《辞海》第二版即1965年版【个人主义】条摘录如下:
即“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指一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行为。是私有制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表现为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投机倒把、贪污盗窃、尔虞我诈等。个人主义也是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自私狭隘、自由散漫、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等。个人主义是同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根本冲突的腐朽思想,但它却经常不断地反映到工人运动的队伍中来,起腐朽作用。个人主义同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的革命事业是水火不相容的,反对个人主义是革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释义第一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到最后一句“反对个人主义是革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从头到尾都是批判。
诚然,个人主义与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是对立的,是应当反对的,但全文却无资产阶级伦理学中“个人主义”的知识以及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的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主义与反对个人主义,一般视为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教育、说服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该条所说的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解决。
历版《辞海》对【个人主义】条都作了修改,从第四版起有质的变化,即主要不是从思想、作风方面论述,而是作为一门思想和学说加以阐述。全文如下:
伴随西方资本主义而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学说。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理论,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民主和自由,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反映在经济思想上,主张每个人或家庭都享有最大的机会去取得财产,维护私有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把个人主义普遍化,看作一般的人性,并使之成为政治、经济、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评判标准,以此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思想武器。作为伦理原则的个人主义,把道德视为本质上是个人的,在道德行为中把自身利益奉为最高准则,趋向极端会导致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作为道德原则的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为共产主义道德所不容,但必须将其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区分开来。
这样论述,不仅揭示了个人主义的本质,同时还增强了知识性和科学性。但是,把“个人主义”说成“伴随西方资本主义而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学说”,值得推敲。“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本质相同。《辞海》第六版【个人主义】条最后有参见“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主张以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反对利他主义即反对为人民服务,杨朱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利己主义的本质概括。早在奴隶社会甚至产生私有制和阶级时,即产生了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早于资本主义几千年,只是到了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形式,新的特点。
还有一个问题是《辞海》未提到的:个人主义并不随着私有制消灭而消灭,只要三大差别存在,按劳分配存在以及商品、货币、家庭存在,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还存在差别,个人主义就有存在的物质基础。相对而言,消灭个人主义比消灭阶级要难上若干倍。
谁是最先使用“虚无主义”的人?
《辞海》(未定稿)【虚无主义】称:1862年俄国屠格涅夫在小说《父与子》中使用。
此说讹误。《父与子》出版于1862年,而“虚无主义”早于18世纪已经诞生。“虚无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雅可比在给费希特信中,首先使用。雅可比生卒年为1743—1817,而屠格涅夫则为1818—1883。雅可比逝世时,屠格涅夫尚未出生。
雅可比虽然首先使用“虚无主义”,但世人知之甚少,后因《父与子》中使用此词而得到广泛传播。从而,使人只知其二,不知其一。
《辞海》(1979年版)对“未定稿”作了修订,改正了这一错误。释文指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雅可比在《给费希特》的信中首先使用。尼采正式把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否定叫做虚无主义,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小说《父与子》中使用“虚无主义”一词。等。
关于“三不主义”
《毛泽东思想辞典》【三不主义】条说: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为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方针。1959年底和1960年初,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提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又重申了这一方针。实行这一方针,能够广开言路,使人民消除顾虑,解放思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看了此条后,使人觉得,提出“三不主义”后,党内和社会很快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其实,1959年年底直至“文革”结束,经过反右倾运动、大跃进运动(包括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四清”运动,前后有十七年时间。这个时间段,恰好是大抓辫子、大扣帽子、大打棍子的时代,而本条只字皆无。
在1962年整党时,提倡“有气出气”,大讲“三不主义”。从而使许多同志深信不疑,放下包袱,对以上运动提出许多批评和意见。出乎意料,在“文革”中许多组织和个人又把这些批评意见抛了出来,作为这些同志向党进攻的罪证。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此时此刻,许多同志如梦初醒,“三不主义”不过是钓鱼的诱铒。
阐述“三不主义”,应以适当的表达方式,讲一讲提出时受到极左路线的破坏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然后再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申“三不主义”以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只有这样,才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