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理上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粮票是应该根据保证市场需求和计划用粮而发行的。记得那年头,我们有些店堂稍大点的粮店,都会挂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宣传横幅之类。粮食在诸多供给中应排第一,而粮票又是计划用粮的保证,可见一纸小小粮票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那么粮票的发行必当慎之又慎。
如全国粮票五五年发行,五六年重印,六五年改为纸质好的新版,六六年重印,直用至九五年左右;又如湖南粮票,从六一年到九五年历三十四年,分别在六一年、六九年、七四年、七八年分四种版式发行。一般说一个地区几年内不会,也不应该多次发行粮票,以票证的严肃性,来保证粮食供应市场的稳定性。
但是,在我手头收藏的实物中,就可见到山西省粮票分别在七零年、七一年、七四年、七六年连续四次发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密集发行呢?凭我的简单推理,以为有以下几条原因:一、计划不周;二、当地城镇人口增长太快;三、粮票破损过快;四、出于防伪或其它考虑。照常理,粮食部门每次发行粮票在计划投入市场周转的之外,应保留相当一部分备用,以作近期内用粮数增加和更换用,这才体现了计划经济。
我认为,山西粮票密集发行是一种浪费。从七零年至七六年成品粮的价格,如主粮大米、面粉不过几分钱一斤,而山西产的玉米、高粱等就更便宜了。一两一张的粮票,拾张才能买到一斤粮食。
据我所知,光是印粮票就是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因计划不周连续多次发行粮票,就加重了粮食部门的额外负担。除印粮票外,还有前期的策划设计,各级会议;后期的运输保管、分发到各地市镇,要知道当年运送粮票的专车都是武装押送的,之后到粮站粮店,再按人头分发至居民。别开粮票的回收,保管和再发放不算,数数看,有多少个环节?
本人不敢妄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能山西省粮票这六年内四次印发有合理的自圆其说,不是我们这些"处江湖之远"的人士所能知晓的吧。
图片后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