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孩子怎么又不听话啦?”“宝宝听话,爸爸(妈妈)买一辆大玩具汽车给你。”“你什么时候才能听话,让老爸(老妈)省点心!”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教育孩子的话。
一些父母还为自己的孩子听话而感到自豪。“听话的孩子”已成为父母对孩子评判的标准。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可是,许多孩子不那么听话,甚至很不听话,于是家长就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总不听话,再这样,我就……”接下去就是一连串的惩罚措施。有的家长可能真的惩罚孩子,有的过后连自己说的什么都忘了,下次还是说:“你这孩子总不听话……”
中国孩子从小最常听到的一句教育用语就是: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时候就是孩子不听话。总之,听话似乎成为了“好孩子”的最高标准。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从现代教育的观念来看,用“听话”作为教育目标,显然是一个误区,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听话?为什么一定要听大人的话呢?听话就是好孩子吗?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上升到哲学高度,任何事物都得有肯定和否定的两方面,听话的孩子固然可以让父母放心,但是这样的孩子缺乏创造力和魄力。父母的话,并不都是金玉良言,也有不对的时候,明明不对,却让孩子去听,这不是在给孩子建立一种错误的辨别是非的标准吗?
“认同”就是从心眼儿里表示同意。教育孩子需要双方的认同,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家长往往忽略这一重要原则,习惯于“我说你听”。为什么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顶牛儿”的现象,原因就是孩子对家长说的话不认同。有时,家长的教育意图是对的,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对上孩子的“心”。
因此,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要认真想一想:我的教育内容是否适合孩子的实际,是否合乎情理,孩子会不会认同,如果孩子提出问题,我怎样回答。这样思考之后,双方谈话质量就会提高一大截。
我们先分析一下,孩子不听话,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我认为,在孩子没有形成不听话的习惯之前,孩子常不听话,既有家长的问题,也有孩子的“惯性”。归根结底,是家长教育不当造成的。
我们时常会看到,孩子们在小区的院子里玩得不亦乐乎,他们捡回了树叶、小草、散落的花瓣、石子儿、砖头块儿,他们分工合作,配合有序,有用砖头磨面的,有用石子儿、小草搅拌的,有用树叶包馅的,有用花瓣装饰的,一堆堆、五颜六色地在石桌上摆放得煞是好看,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齐声回答:“做大餐,摆宴席。”瞧瞧,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啊。可这时,经常会有孩子的家长气势汹汹从楼里出来,训斥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又玩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把衣服弄脏了,快回家去!”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都被这样的家长训斥得灰飞烟灭。
比如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宝宝,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爸爸,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而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宝宝,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爸爸,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而有位聪明的家长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答:“注意安全!”干脆、简练的嘱咐更有效。
再比如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老师找您谈过很多次话了,作为家长,您感到特别忧心,于是您对孩子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可孩子的成绩却下滑得更厉害了。
孩子让家长忧心、烦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将忧心话语变通说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说得好能使孩子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说得不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成孩子的“心病”。
如果孩子成绩下滑了,应先分析一下原因,再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谈,让他明白您的忧心与关心,而不是责骂和训斥。总之,家长间接的变通做法,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容易接受。
我们的家长总是想把孩子管教得规规矩矩,中国的老传统也是喜欢老实听话的孩子。其实,调皮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研究表明,淘气的孩子,大脑受的刺激多,对于智力的开发有很大的好处,可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孩子调皮不听话,大人往往会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管教孩子,这样反而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有一次,我在接受天津电视台“沟通”栏目的采访,在谈到孩子教育方面的话题时,主持人李强说要代表观众让我谈谈“孩子听话与不听话对成才的影响”,我首先告诉他的是:听话的孩子难成才,不听话的孩子引导得当都能成才!我刚说完,观众席坐着的一位现场观众就深有感触地说,他和他哥哥的例子就验证了我的观点。他哥哥从小不听话,现在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官,他就是太听话了,现在是普通工人。
不要再对孩子说“听话才是好孩子,不听话是没人喜欢你的”,让孩子那颗被压抑的心灵回归到自然的童心、童言、童趣、童乐……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随着现代社会步伐的提速、竞争压力的加大,家长们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法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现代家长不应该只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而是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更为亲近。
其实,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最佳听众、最想说话的人便是爸爸和妈妈,每天哪怕是30分钟都好。倾听也是一种爱。有的时候,对孩子要听话听音。成年人的偏见是很多的,他们觉得孩子没有什么思维,很简单幼稚,不懂事。其实未必。没有倾听就难以发现。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都是真实的、可贵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翻译,学会继续去问。比方孩子需要时你可以温柔地拥抱着孩子,问他:是吗?怎么回事啊?让孩子用平静的心情把事实断断续续地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所以说,倾听是一种爱,倾听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的角色往往是个主动的角色。因而家长有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一见到孩子,特别是碰到孩子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就滔滔不绝,话特别多。在家长看来,孩子要多说,多批评,才会有进步。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你可能太急于表达,却忽略了孩子的反应。孩子可能根本没有听懂你的话,或者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反而还可能恶化了亲子关系。
当孩子有安全感时,才会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诉说心灵的秘密。因此,家长应无条件地爱孩子,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样,才有可能经常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那么,怎么听孩子才愿意说呢?一、用心聆听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其爸爸谈话。爸爸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觉前,他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见爸爸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爸爸听后笑了。第二天一早,爸爸跟儿子一起去了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爸爸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爸爸。”
这是一位深深懂得爱的好爸爸。爱孩子,没有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中,融入了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和激励,给孩子创设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试想,如果这位爸爸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我想,那颗热爱生活,欣赏美的心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吧。
常有家长这样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对此,我不禁反问:“作为家长,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说话?”家长的目标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但家长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放下架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家长必须放下架子,主动接触孩子,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在倾听中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和信赖的需要。孩子才能更加信任家长,达到和家长以心换心、以长为友的程度。孩子对家长完全消除隔膜、敞开心扉,培养的过程因此将成为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看法:“每当我和爸爸的意见不一致时,他都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时批评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这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其实,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作为长者,我们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不等孩子讲完话,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应,何况在许多争论中,真理往往是站在孩子一边的。三、摒弃偏见在一个家庭聚会上,一位客人测试主人的孩子说:“假如你驾驶飞机载着乘客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飞机有问题,出现故障,没油了,你怎么办?”
这小孩直截了当地说:“我就赶快跳伞,让他们在飞机上等着我,我要第一个跳伞!”
许多客人听后都哈哈大笑,就觉得孩子真鬼头,一发生故障他第一个跳伞,先想到自己跳伞逃生。
而这时,孩子爸爸接着问道:“然后呢?”
这个小孩说:“我去取汽油,然后回来救他们。”
听到这句话,这些大笑的客人们止住了笑声。他们没想到在孩子单纯的、幼稚的举动当中,包含着一颗博爱的心。我感觉到这位爸爸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地方,就是他继续倾听孩子的讲话,最终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费孝通曾说过:孩子经常听不懂大人的话,孩子懂道理是看会的,不是听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体谅孩子的这种难处,你对他了解得越多,体谅得越多,你的教育就越有良好的效果。
善用“停、看、听”比如,孩子放学回到家,报告:“我今天在学校被老师处罚了……”身为家长的你会有以下何种反应?第一种反应:“为什么?是不是你不乖?”第二种:“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第三种:“好了,不要难过,下次改进就是了。”第四种:“看你的样子很伤心,愿不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会选择第四种,而孩子最希望的恰恰是第四种,因为孩子此刻最希望有人倾听。通常,情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家长应用“停、看、听”三部曲来完成良好的亲子沟通。
也许孩子的行为确有不对之处,也不要急于批评和纠正。倾听之后,试着去接纳孩子,如“我了解………”“我体会到……”等孩子倾吐心声、情绪较平稳后,以柔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商讨解决之道,如“有什么方法不再被处罚”、“以后如何改进”等,激励孩子思考,帮助他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现实生活中每个家长都无比重视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孩子体会不到呢?家长会听了,孩子才肯说,孩子说了,问题才能解决,亲子关系才能更融洽。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