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 地
作者:山谷回声
我家就在城市公共墓地附近居住。不知从时候开始,晚饭后,休闲时,我常到这块墓地去溜溜。
公共墓地分为革命陵园和金陵墓园两个区域,我去的最多的是革命陵园。我常来的原因,一是这个地方宁静,清新,在这个冥冥世界走动,思考,不会有人干扰,你不用去提防什么,你可以放心的去想你的事。二是因为这里埋葬着老父亲的骨灰,经常陪他坐坐,说说心里话,以弥补多年没有在父亲身边尽孝的愧疚。
在以前革命陵园存放是分级别的,当时初建时,规模在全国排列第三,骨灰的存放堂呈宝塔形,上小下大,红军、省一级干部在宝塔的最上层,厅局级在第二层,其他的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干部存放在最下一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取消了革命陵园的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干部进入制,知名学者专家、社会名流,都住了进来。墓修的是越来越来越高档,墓碑也越来越来越华丽堂皇。最后金钱决定了一切,应了那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啊,一大批新富新贵们,只要有钱就可以把墓建在这,改变了原来建设革命陵园的初衷。
这里埋葬着许多共和国奠基人的骨灰,老一辈的革命家,为追求他们的信仰,枪林弹雨,南征北战,抛家舍业,为新生的共和国奋斗终身,最后长眠在这块异乡的土地上。正如有一对革命夫妻的墓碑上写的:“他们是山西人,他们是河北人,他们都是共产党人。”多么简朴的墓志铭,多么豪迈的语言啊,这就是他们为之献身的信仰和追求。
离父亲的墓不远,是国歌词作者田汉的母亲,兄长,弟弟的墓。红色的花岗岩,金色的墓志铭。这是一个革命的家庭,为了永远不做奴隶,他们把太阳追逐,在最危险的时候,用血肉筑成长城,发出最后的吼声,他们只想要天边的一抹光亮,把旧的制度永远抛在黑暗中。
园中新开发的艺术墓地建设豪华,绿草茵茵,有典雅的西方式喷泉,有东方的僧人群石雕合十祈祷,是陵园中最好的风水之地。在这里安息的一般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知名人士,有地质学界的南陈北李的地洼学说的创始人陈国达,有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莫应丰等,墓地虽然花费昂贵,但都由单位公费修建。还有一种就是一大批先富起来的有钱人,把墓修的大而豪华阔气,他们希望在天堂里也能庇荫子孙,家族兴旺,世代有福,财源滚滚。
一个偶然,我看见了一个一夫俩妻的墓,墓碑的主人岁数和我是同龄人,也有一段知青的经历,则还有一男一女健在。看着墓碑,我想,这里一定有一段美好的人世姻缘,一个痴心的梦幻,有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或是一段感人的,美丽动人的朋友情怀。知音难觅呀,他(她)们愿在另一个世界仍然共同生活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啊……
墓地彰显了一种文化,传递着古老的人文气息。读一读碑文,可知人生的旅途之灿烂;看一看墓地,可知人的生命之短暂。墓碑上那些金光灿烂的字词,都是安息者的后人,经过反复推敲斟酌,为前人一生定论或寄与哀思的颂词,以宣泄阴阳相隔亲人之间的情感。
人生就是这样,不管愿意不愿意,都会被无情的岁月最终带到这里。一锹新土覆盖了前世今生,一支香烛燃尽了隔世的空颜。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这里,有人把无言的忠贞镌刻在无语的石碑,有人把无限的遗憾留给了子孙,有人把大把的金钱为自己矗立着高大辉煌的丰碑。也有人把哲理的遗言留给后人思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都将淡忘,淡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