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作者采青《生活中的感动》
《生活中的感动》讲的是一个能拿笔写文章的打拼者,同情和颂扬一个不能拿笔写文章的摆地摊卖发夹的老婆婆的小故事,有如鲁迅那个时代呐喊于社会的知识分子爱写受生活煎熬的人力车夫一类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一样。这个小故事却道出了社会大道理。
事物变化往往是在加剧理想化时恰得其反:阶级斗争搞过头了,人变得冷血了;不讲阶级存在,阶级分化反而加剧了;政治大道理讲多了,人的脑子僵化了;大兴革命化,起码的仁义孝悌都不要了;一旦改革开放,人们难以适从了;流行“朝钱看”,人们变得浮躁,急功近利,“操心”、“着急”、甚至“要命”的事情多起来了;市场经济使一些人迅速致富,不少的人却两手空空,两眼馋馋;前天还骂“臭老九”,昨天却把读书娃捧上了天,今天社会需要的还是有真才实学,踏实肯干,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社会的财富在怨声载道中猛增,社会的贫困也包括现代精神文明的贫乏;高楼一座座建了起来,官员也一个个倒了下去;过苦日子时的病多是饥饿引起的,今日的病却多是大鱼大肉生猛海鲜吃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轰涌到城市打工,城市的精神贵族却愈加空虚;贫苦地方缺医少药,富裕地区的人不但住院吃药打针,还需昂贵的保健品养身;不管城乡,很多人舍得把生命耗在牌桌上砌长城,却舍不得花时间勤劳致富;不管老少,很多人舍得把钱耗在无谓的赌博,却舍不得必要的花钱买健康。
这不再是一个强调概念的世界:“小姐”不再是闺门女,“同志”称呼变陌生,“富二代”名声狼籍新辞典;正气与邪气此消彼涨,官腔与民怨一齐喧嚣;骗子与傻子相提并论,智叟与愚公比高低,小精人与糊涂虫同床异梦;个性得到了张扬,人性在竞争之中消停、扩展;壮志已酬者,喜梦想成真;英雄末路者,叹小人得志;业绩是在实干中取得的,败绩是“假、大、空”的结果;大智慧是在一心为公刚正不阿时形成的,反之是小人心,小心眼,珠玑必较,寸土必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好名声是在淡泊名利秉公办事时产生的,以权谋私巧取豪夺只能惹来骂名,甚至杀身之祸。
这再也不是一个重血缘的国度:穷老汉收养弃儿一大帮,满屋的崽女不养老娘;糊涂娘偏偏生出精明崽,贪欲女到处认“干娘”;再节约的父母也付不起儿子的毒资赌债,哪怕你爸再是“某某”也得要获刑赔大钱;老爸痛恨不孝子,遗产全留给“爱心”的小保姆;爹娘疼满崽,疼出个“讨孽债”的报应崽;可怜的满弟,老娘死了,不尽孝道,还要趁机捞一把,到头来,只可能坐在黄金上打吊针,眼巴巴,“人民币真可贵,眼睛一闭就作废”;娘在世,光景好,侄儿年年把压岁钱讨;真好笑,娘一死,满舅抠门不追悼,尊长的脸面全不要。
跳出窠臼,回到文章中来。摆地摊卖发夹的老婆婆没有受多少市侩作风的污染,表现出原始人性的亮色,可敬!但我认为文中现代意识较强,“正处于生活与事业的低谷”的“我”,更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她能在人情淡薄的市场经济中看到人性的永存,从而不懈打拼,去获得自己美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