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民主:到底谁说了算?
俊男,靓女,一身炫炫的、酷酷的服装,随着音乐响起,舞步移动这是英国BBC《来跳舞吧》节目的经典场面。
这是一档比赛国标舞的电视节目,参与者有模特、演员、流行歌手、主持人、时政记者、球员、网络红人等等。虽是娱乐节目,可从某种程度而言,如何在这堆非舞蹈专业的“丑小鸭”里挑出白天鹅,却事关“公正”这样的大问题。
保障公正的首要因素是专家。《来跳舞吧》节目的评委阵容则堪称英国舞蹈界的F4:严肃的霍伍德,德高望重的古德曼,性格直爽的布鲁诺,还有目光如炬的阿琳他们往评委席上一坐,刀子般的嘴巴便开始扫射:“你这是跳舞嘛,怎么跟蛤蟆似的?”“我对你在舞蹈方面的才能深表歉意,你做什么也比这个强,我不知也罢,你自己不清楚吗?”“天呐,舞资宛若天使,演绎完美绝伦,怕是我一辈子也达不到您这样的水准。”
四个牛哄哄的评委仿佛“法官”,激情四射、感情丰富,他们的个体表达,无论犀利刻薄,还是溢美有加,都是个人专业素养的体现。意见一致当然没得说,一旦意见相左,争吵得面红耳赤也是常事,如果四个评委的意见打成平局,还有个裁判长民主集中一下。总之,专家团队遵循的规则是,先自由表达,然后民主协商,总之必须拿出个专业“审判”意见。
专家评选完后,人民群众还要狠狠插上一脚。《来跳舞吧》在专家表决后设计了一道“观众投票”环节,由观众决定是“犀利哥哥”上,还是“芙蓉姐姐”下。而这一“民主”程序,也常常把比赛结果整得稀里哗啦:有的选手,刚被专家机枪扫射致残,正准备抬将出去,这边厢人民群众的神圣一票,犹如回春丹,又将其从生死线上救了回来。有的人舞姿平平,奈何脸蛋儿上过院线大片、新闻头条、“央视春晚”,与民众混了个脸儿熟,也能多次起死回生看来,观众与专家的口味很不相同,观众喜欢的未必是跳得最好的,但是自己“喜欢”的。
难道专家意见只是摆设,都是民众说了算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来跳舞吧》接着设计了第三个环节:观众投票排名靠后的两对选手,有机会返场再跳一番,由专家评委们再来决定一次。
经过这么几筛子,筛选出来的全落到了公正的地面上,胜出的选手也大体水平相当,很少出现畸轻畸重、良莠不齐的状况。
何况,比民意和专家意见还狠的一种机制早埋伏在那里了——媒体。媒体的公开报道如影相随,一旦有黑箱、猫儿腻,娱乐问题马上变成公共话题,阳光成了最好的防腐剂。
细究起来,《来跳舞吧》节目的评选规则,其实已隐隐触及了当代民主的困境。身为知识精英阶层的专家固然权威、专业,但唯专家是从,却易掉入专业主义的陷阱;民众的意见固然能代表多数人意志,却也有“多数人的暴政”之忧。正所谓感情代替不了理智,专家也不能替民众思考,《来跳舞吧》节目的每个评选环节相叠加,成就的正是一个尽可能趋于合理的平衡机制,以最大程度地汲取民主之优、防止其弊。
一个简单的娱乐节目,被英国人设计得如此有规矩,有深意。环环相连,谁说的都算数,谁说了也不绝对算数。民主权利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词汇,而成了如何真实、公开行使的问题。
眼下,国内明显拷贝《来跳舞吧》的《舞林大会》等节目也在各电视台十分红火。有人或许以为,娱乐节目不需要什么民主、规则的大道理,但如果没有这些支撑,观众看到的或许只是绚丽的表象,甚至只是浅薄的作怪、混乱的作秀。久而久之,也就变成无聊没劲的游戏了。
——摘自《民主与法制》 作者 赵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