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史-初潮》作者定宜庄:
“不要忘掉,在我们老三届之前还有先驱”
定宜庄:大家好,小萌差不多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不过我觉得还想表达一下我的感谢,一个就是对当代中国出版社,尤其是(陈立训)先生的感谢,在这一整个过程里他付出了很多,而且他工作的细致和认真,还有这本书能够出版,我觉得我真的是从心里觉得很不容易,所以我很感谢(陈立训)朋友。第二个感谢就是在场的朋友,都是和我们当年一起插队,都是非常的不容易,在这次会议很多朋友帮我们安排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从心里特别感谢!第三个刚才小萌也没有说到,感谢我们的家人这些年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这本书实际上是98年出版的,我们是96年就完成了,那个时候其实我们还正当盛年,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们觉得知青已经到了以为要走到历史舞台的正中央,我也以为将来知青的研究会形成一个高潮,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很多人都急于想证明我们这一代人与前一代人的不同,没有想到我们两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事不太想后果,我们想做知青史就做了,所以做完了以后我们都以为这是一个抛砖引玉的砖头,没有想到就是后来竟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高潮并没有到来。
现在我的年龄跟十几年前又不一样了,当时我们还说即将老去,但现在已经不是了。其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我说这个书是为我的孩子写的,也是为所有知青的孩子写的,我们可以过气,可以老去,也可以消失,可是我希望这段历史在我孩子的心里不要被遗忘,所以我今天特别的请求我的学生也来听一听,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做历史做了大半辈子,我和小萌也是一样,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我是做社会史的,我就亲眼见到好多的人群是这样消失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我们现在,包括我们,也包括我们的年轻人,尤其在电视里,大家现在也都成天去看电视,我们就以为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就是宫廷里的阴谋斗争,就是太监宫女的厌世,我们以为历史就是那样的,历史上有多少人付出多少代价,付出了多少血泪没有人知道,永远的消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是我们做史家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学者,包括很多知青的责任。所以我觉得我们这本书确确实实像刚才小萌说的,有些地方很不足,有些地方实在说不上是特别成熟,可是能够再版,我觉得意义也在这儿,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忘掉那一段历史。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很具体的东西,一个就是我12月,因为是毛泽东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的四十周年,我到上海参加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组织了一个会,在那个会上大家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还在强调政治转变。当时我也说了,因为这本书写的主要是文化革命以前,是这个政策的起因,我现在想强调的就是,实际上能和以前的上山下乡,和文革后的上山下乡是一体,它是很多很多政策最后的失败酿成的一个果实,而不是单独的政治原因。如果我们不是从开始就去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从文化革命的时候再来讨论它的起因的话,很容易就把它变成一个政治的原因。所以我强调它是一体,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在我们上山下乡之前,在我们以为我们为中央提供了一个思路之前,已经有上百万的知青上山下乡了,他们是我们的先驱,这还仅仅说的是城市上山下乡。还有大量农村的回乡青年,他们比我们人数更多,付出的代价更多,如果我们不去为他们讲到这一点的话,可能我们任何人以为知青就是老三届,所以在这里我昨天特别请了(罗晓蓉),我觉得大家不要忘掉,在我们老三届之前还有先驱,这个是当年我写这个书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意识,所以在这里我真是有一个很具体的感想。总而言之一个是谢谢今天到场的诸位,另外一个也是很遗憾的事,原来想请一些年轻人,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做到。可是我还是希望我们写的书还是希望年轻人看到,希望年轻人能够继续有兴趣研究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好,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下面就进入一个互动,最后给台上的各位先生留一点点时间,我们先把机会留给台下的,今天来参加会的各位同志。看看大家愿意发表评论也行,愿意争论也行,甚至质疑也可以。但是希望每个人的发言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读者一:一个老三届学生
“我可以将我所收集的(知青)资料贡献出来”
今天能见到中国知青史的两位作者和印红标同志,心里很激动。因为我作为一个老三届学生,这么多年来说实在的,从所经历的东西很感兴趣。说实在的,到现在为止,文化大革命和知青史主题稍微有点……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四十年了,但这四十年我们一直以为文革很严重。我到现在一直感觉到,中国知青这本书首先第一是信史,是可信的。
第二点我就说,就这两本书来讲,如果两位记者需要资料的话,我可以将我所收集的资料贡献出来。我首先认为这部书是一个好书,是研究我们文革可信的书,而且这本书说实在的,因为现在电视上有好多,包括《血色浪漫》也是一样,搞文艺创作的人知道知青应该是一个基本的任务。
读者二:我是一个学生
“对知青这样的定义,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非常高兴能够见到这些老师,非常高兴,我是一个学生,我想请教刘老师一个问题。因为我个人对一个知青的了解,对文革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当代文学上的一些作品,以及做过知青的人的一些言论来了解的。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文革过去三十年了,知青已经是过去了三、四十年这样的一个历史了,但是当我们现在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更多新的认识,包括对知青这样的定义,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如果说当时是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而定义为知青的话,那么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对这样一个群体的定义,是不是可以换一个名称,谢谢各位老师!
读者三:我是57届清华附中毕业
“想想让你们签个名留个纪念 让我们兄弟几个都看看”
我上午上书店来,这本书我就翻了看看,结果写了一段我就买了一本。我家兄弟八个,往下插队到农村当知青的有四、五个,我是57届清华附中毕业,到青年工厂,跟这书里看的几个人我跟他们都是一块儿,所以我一看这本书挺感兴趣,所以就买了一本,想让你们签个名留个纪念,让我们兄弟几个都看看,我是两千年退休,今年是69岁。
主持人:还有其他同志?
读者四:老三届中最高一届66届的高中 山西插队
“都把知青说成一些打架斗殴这么一个群体,到处留孽债,我认为这不可信”
我今天来也是听到消息赶来的,我是老三届中最高一届66届的高中,我在山西插队,待了23年才回来。我以前看到关于知青方面的书、回忆录、电视剧,都把知青说成一些打架斗殴这么一个群体,到处留孽债,我认为这不可信,我希望能这本书能给知青一个正确的评价。
读者五:四川广安地方人
“是不是应该鼓励现在的老师也上山下乡一下?”
我是四川广安地方人,我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兴趣呢?因为我小时候老是听大人说,到懂事一点的时候,老是听大人说知青怎么回事,因为我有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方面是有些人说知青偷菜,偷鸡,确实是这样说的,所以我很想了解一下。现在我退休了,觉得有一个问题,知青对农村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在我们老家那边,现在在镇一级中学,现在他们的教育市场越来越差了,可是那个时候当时我们老师教功课的时候特别好,上课从来都不带课本,可是现在却越来越差,所以我就觉得是不是应该鼓励现在的老师也上山下乡一下。
读者六:67届插队
“我希望中国和美国知青多沟通”
大家好,我姓王,我是67届插队的,我反思自己,我插队的时候热血奔腾。今天来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这本书刘老师写得非常好,这书好是什么情况呢?这本面写得很客观,很伤心的一个悲壮史,这本书没看,刚拿到手。第二件事,我过年的时候去洛杉矶,我到那跟他们见面,今天你们把材料给我一份,二位老师讲得很好,一份给我之后带过去,他们带回来,他们有合刊,我希望中国和美国知青多沟通,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