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档理由
9月2日,是日本投降签字65周年的日子,也是伟大的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日。
65年前的这一天,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从上午9时零8分开始,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和军方在投降书上签字。当中方代表签字毕,一位中国记者发现时间恰好是9时18分。“9·18”!让在场的所有中国人不禁一震。随着越洋电波传来,无数中国人泪流满面,百年屈辱,终于雪耻!
伟大的抗战,让中国军民付出3500万人的伤亡和65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但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艰苦卓绝的牺牲,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亦使民族精神得到空前提高。
9月2日的签字是结果。事实上,当年8月15日,日本即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因此,“8·15”对中国、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来说,均值得纪念。重庆在“8·15”中,又有它特殊的价值。本期珍档以广阔的视角再现这段历史。让我们先从几个生活在重庆的抗日军人说起———
记者 张卫 杨娟 刘邦云
胡俊才:七尺男儿无不抱头痛哭
人物简介:胡俊才,曾任国军空军驻四川梁山(现梁平)机场上士军医,现梁平县梁山镇八角村农民。
胡俊才清楚记得,从8月10日起,就有消息传来,说鬼子投降了,“大家只能小声议论,因为还没得到长官的确认,不敢擅自乱说。”
胡俊才所在的梁山机场隶属空军第三总站,驻扎着中美空军混编第一大队,其前身即陈纳德的飞虎队。一大队以B-25轰炸机和P-51、P-40驱逐机为主。机场美军有完善的通讯设施,8月15日下午,“美军电台最先收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美国人欢呼起来,但我们仍不敢相信。”
黄昏时,大家在食堂吃饭,总站站长邓伯强上校突然旋风般冲进来,跳上一张饭桌,大声说:“弟兄们,弟兄们,我刚刚接到重庆总部的消息,日本鬼子,投降了!”说罢,泪水一涌而出。
食堂里一片寂静。突然,有个兄弟抓起军帽往桌上狠狠一掷,仰天一声长啸,大伙猛地醒豁,同桌的人车过身相互紧紧拥抱,几百个军人先是一片嗡嗡地欢呼,接着抱头痛哭,眼泪哗哗地流,“都是七尺男子汉呀,为了这一天,在梁山,在中国,死了多少人啊!”
“8·15”之夜,梁山人长久的忧愤终于释放,“紧邻机场的县城鞭炮声一片,军人和百姓汇成洪流,欢呼的声浪几乎能把瓦片掀翻!”
胡俊才并不知道,此时,飞虎队创始人陈纳德正在回国述职途中,当C-47飞越大西洋时,消息传来,将军静静听着,眼眶涌出泪水。
杨养正:在鞭炮和欢呼中喜结良缘
人物简介:杨养正,原陆军88师524团2营1连少尉排长,全国最后的“八百壮士”,现南岸区弹子石居民。
1945年8月15日夜,一场婚礼在长寿第九残废教养院举行。
婚礼主角一个叫杨养正,一个叫赵孝芳。教养院的伤残战友凑钱摆了五桌酒,为他们庆贺。窗外,彻夜狂欢的鞭炮,成了他们最动听的祝福。
杨养正,1914年生,籍贯湖北随州。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时,他在闸北血战两个月后,2营奉命掩护全师撤退,由团长谢晋元指挥,“全营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2营坚守苏州河边的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五夜,杀敌数百,获“四行孤旅、八百壮士”英名。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闻之,曾亲书“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予以褒奖。
1944年春,杨养正来到重庆,因守四行仓库打瞎了左眼,入残废教养院。没想到,在这儿他收获了爱情。那年,他已30岁。赵孝芳18岁,是文德女中的学生。暑假里,赵孝芳去长寿姐姐家玩。姐姐开了个小卖部,她打下手。一个炎热的中午,美丽的邂逅发生了:他去买牙膏,她立刻被镇住了:“独眼壮士”身高1.8米,长相英俊。而他呢,心里也扑通乱跳,“这个姑娘眉清目秀,就是她了!”
此后,他一有空就去小卖部,明里是买东西,暗里是为看她。一个伤残军人,有多少钱买东西?姐姐看出来了,成全他们说,“如果你真心喜欢她,就先订婚吧。”
订婚后,他对她说,“现在还不能结,我是军人,随时要上战场。等胜利那天,我就娶你!”
胜利之夜,有情人终成眷属。
吴满堂:八路军团长牺牲在黎明
人物简介:吴满堂,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战士,现重庆警备区彭家花园干休所离休干部。
1938年5月5日,吴满堂在晋西北参加抗日队伍,部队番号是第一师保安二支队36团,主要在山西岢岚县一带打游击。
1945年7月23日夜,吴满堂所在团攻打山西凤凰山后,团长高永祥带领2营和1营的1、2连,在北麓构筑简单工事设伏,24日拂晓前,鬼子过来了,却没按预想的方向走。
2营长龚福恒发现敌人后,带领2营撤出阵地。鬼子继续向山上搜索。此时正值黎明前的黑暗,高团长听到前沿2营阵地有跑动声,遂派二参谋韩熠前往了解情况,韩在途中与鬼子遭遇,中弹阵亡,敌人直向团指挥所冲来,“高团长及几位部下先后负伤。”
第1连的战士们听到消息后,个个义愤填膺,在一参谋申毅坚的指挥下,杀向敌群,稳住了凤凰山阵地,敌死伤惨重,慌忙撤退,“高团长因伤势严重,牺牲在黎明。”
由于身处山区,直到8月底,吴满堂才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战士们随即在河滩上为高团长开了一个追悼会,附近老百姓都赶来参加,齐刷刷跪下,哭声一片。当地政府根据群众提议,将横山村改为永祥村,以示怀念。
预祝胜利 8月10日夜就开始了
作为战时首都,重庆人的消息比山沟里的八路军来得快许多。庆祝胜利的活动,从当年8月10日起,一直延续到9月3日结束。为什么10日就开始庆祝了呢?市文史学者杨耀健解释称:“这要从当时的历史进程来分析———”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同日,百万苏军向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动进攻;在延安的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原子弹的震慑,苏联红军的重击,中国战场的全面反攻,给准备举国玉碎的日本人浇了一盆冰水。”
日本皇宫的防空洞内,御前会议从9日夜开到10日凌晨,最终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0日,日本政府分别电请瑞典、瑞士,将投降之意转达盟国,“当天17时35分,设在重庆的盟军总部,收听到东京发出的英语广播,称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这是外相东乡茂德未经军事当局的检查,代表政府播发的。”杨耀健说,“美军当即向中方通报了这一消息。”
18时,重庆中央广播电台用中波频道开始第一次广播,并于19时、20时、22时数次重播,“由于当时市民无力购买收音机,听到广播的人不多。”
无奈,中央通讯社的几个记者驾着三轮车狂敲锣鼓,绕主干道一周,向市民报告“日本投降”的喜讯,路人闻之,欣喜若狂,高声欢呼。
胜利来临 “8·15”之夜成欢乐海洋
8月15日中午,天皇裕仁对日本军民发表《终战诏书》。是夜,早已皈依基督教的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惟有虔诚感谢上帝赐给我的伟大恩典和智慧”。
当天上午,蒋介石来到上清寺美专校街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室,发表了《抗战胜利对全国人民及全世界人士广播演说》。演讲稿是他亲自撰写的。自北伐后期起,蒋介石的重要文稿都由陈布雷起草,记者在市图书馆查阅《蒋介石日记》,他在8月14日的日记中,提到陈布雷病了,需休息。但更重要的是,他想亲自撰稿,这毕竟是中国人百年雪耻的大事!
不少市民还记得,8月15日重庆阳光灿烂。获知日本正式投降的消息,“满街都在卖号外。到夜间进入高潮。”市粮食公司退休干部高原说,“一切声响都在为胜利发出:锣鼓声、喇叭声、口笛声、口哨声、脸盆声、手掌声、欢呼声、爆竹声,全市成了欢乐的海洋。”一个鞋店店员见游行队伍过来,急中生智,抓起一双皮鞋尽兴敲打,笑翻一条街。
鞭炮店生意大增,爆竹瞬间售空。入夜,爆竹大放,探照灯齐亮,市区如同白昼;国泰影院正放电影,当银幕上打出“日本无条件投降”字幕时,全场欢声雷动;现上清寺求精中学,曾是盟军远东战区总部,美国大兵开着吉普车出来,拦下黄包车,将黄包车挂在车后拖着到处跑;所有的娱乐场所门前人山人海,年轻的小姐和太太们,遇到美军便拥抱跳舞,旁观者都伸手做着V字形,向美军喊:顶好,顶好!美国大兵则回喊:顶好,顶好!
“8·15”的重庆夜,遭遇太多苦难的人民,将胜利化为永恒的记忆。
(感谢重庆警备区通讯员郭慧茹、刘东涛对本特刊报道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