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此故事似《卖火柴的小姑娘》,但又不全似。但更像张艺谋导的电影《山楂树》的原型!凄美动人!愿故事女主人現在过得好,我也深信她現在过得好!

TOP

回复 19# 大姐姐 报歉,只顾自己眼睛还过得去了。

 

报晓兄:说到食指和北岛的诗,我是这样想的,北鸟比食指略胜一筹的根本原因是:食指是在期望中鼓励自己生活下去,而就现实而言,任何非自己能把握的期望我们可等同于非存在。即使退一步说,期望的满足充其量也就一个随机事件。所以就人生的状况而言,食指是一个鼓手,他的工作有可能会鼓舞士气,但也可能导致再而衰的局面。而北岛就不是一个鼓手,他是一个战士,他的昂扬之势和深刻毫不亚于鲁迅先生。只是他还未到鲁迅先生的年龄,就被“扼杀”了。

 

弗洛伊德和弗洛姆的书我略略地读过一点,说来搞笑,我读这类书并不是要为了弄清什么高深的问题,我读这些书的唯一目的只是丰富自己的语言,另外做个立此存照的标记,以后好到那地方去寻找点什么东西。但既然跑马样在两位大师的土地上跑了一圈,总会有点感触。只能说点感触,题目太大,说不下去的。

 

比方说性吧,一说到性马上就让人想到贞德,想到性爱最本质的东西:自我满足、种族繁衍,作为个人则是尽最大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基因。我是站在这一角度来度量两位大师的分歧点的。而我之所以更认同弗洛伊德的性是动力源的观点,是因为性和爱都需要在异性身上得到体现。但性与爱他们分别作为动力源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向异性大献殷勤时,这殷勤里就充满着自我满足的种种渴望。如抚摸对方的肌肤进入或容纳对方的性器官……在所有的自我满足中,爱悄悄地升华了。这可用一个词来表达:收获!而弗洛姆批评弗洛伊德的性是一切动力源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是因为爱才有了和对方合而为一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我与朋友讨论过,我们有分歧。朋友认为弗洛姆显然对人性有更深刻的了解。但是我固执的认为,爱是一种付出,这正与“收获”相反,是文明社会的需求刻意把爱与性捆绑在一起(爱与性是相容的,这里讨论的是谁为主导的问题)。我承认这的确具有积极意义,但他与每一个生命的要求是相悖的。所以我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性是生命的动力源。

先说到儿。有事了。

TOP

      谢谢要兄的评点,谢谢薛兄的高论。

      湖知网的思想家很多,而让我能仰望的,薛兄可算得上一个。佩服。

      我在读书时学习过两个老弗的理论,将之作为心理学的一支流派,即精神分析论来接触的,我同意力比多是生命的驱动力,但不同意是唯一,这方面我的心得不多,还望薛兄今后多指点则个。

      至于食指和北岛,恐怕还是个各喜各爱的问题,我兄的道理恭听了。

                                                          雄鸡报晓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