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笑了之先生:
谢谢先生拍摄的许多照片,勾起了我对母校的回忆。看到大姐姐和厚哥的回帖,更激起了我对仙逝的恩师们的怀念。我冒昧将一篇关于浏阳文庙的短文贴上来,或许对先生的摄影作品也是一种注脚?也以此怀想我逝去的老师们吧!
浏 阳 文 庙
我在浏阳的少年生活是与浏阳城内的文庙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因为,那时我就读的浏阳一中,就设在文庙里。我最难忘怀的是文庙周围的那一片历史遗迹,这里是浏阳所存古迹最为完整的地方。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比较清晰地感受到浏阳作为一个近两千年古老县治所具有的诸多文明胜迹。那年夏季,在一场暴雨之中,我参加初中的升学考试,考场就设在文庙旁边,我在雨声中仰望那庄严肃穆的孔圣殿堂,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想到那几千年前的宗师,我强烈感到自己必须成为一个懂文字有知识的人而活在这个世上!
入学了,我们班的宿舍就在文庙大成殿的后檐下,那是用木版窗格隔起的一种权宜之计的住屋,但能朝夕与至圣先师相亲,我感到了一股向上的力量。文庙啊文庙,你给我的最初的教育其实将伴我终生!
这是一座名冠江南的金碧辉煌的大庙!也是浏阳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建筑。她坐北朝南,占地达6000余平方米!这个还能保存得那么完好的庙宇,简直是浏阳千古风尘中的一个奇迹。根据历史的记载,浏阳的孔圣文庙始建于宋代,原本在东城廓外,后又迁建于南城廓外。至清嘉庆23年即1818年又迁址于城防正中处的岭头上,道光23年即1843年又续修增建,成为了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祠庙,就好象一座宫殿耸立在古城北面。面对着圭斋路,从中轴线上由南往北看过去,依次有万仞宫墙,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甬道,露台,御碑亭,大成殿等,这些主建筑之外,还有道光年间迁建于右边的崇圣祠和建于庙后山上的奎文阁。
我们读书的时候,万仞宫墙横堵在磨石街前,要上一段小坡才到圭斋路上。磨石街是一条很小的石板街巷,但那条街巷却通向一个重要的地方———古代的“校操坪”,据说校操坪是最初的县衙衙门口外的大坪,县衙与武官营相背,两个文武政权机构就紧靠文庙右边的崇圣祠,虽然是一条小小的石板街,由于紧连着这些重要“单位”,所以磨石街地位不同凡响!并且在衙门口外有古浏阳的著名八景之的“鸿阁斜阳”。所谓“鸿阁斜阳”是建在县衙高大仪门山坡上的归鸿阁,平时阳光难以照到,惟有黄昏时刻,夕阳残照,晚霞涂抹晴空,鸿鸟飞归文庙和老县衙后山的樟树群落,是非常令人赞叹的美景。宋代的浏阳县令杨时曾写过一篇《归鸿阁记》,说:“县宇西北墉之隅,有废址焉。荒黫芜没”“予一日,曳杖蹑履,徜徉乎其下,周览左右,洒然异之,披榛刈蔓而佳木茂卉,连山穷谷,挺芳含媚隐然四出。乃取县府之弃材,为阁其上。”据《县志》载,阁子落成后杨时曾延请县里有德之人,设宴酬宾。人们在阁上“拭目而望”则“微云洞开,一目千里”,可见当时还真是一大景观。连南宋著名的学者宁乡人张拭,即抗金名将张浚之子,那个与朱熹齐名的儒学家,也曾来过这里,也曾写下过一篇《归鸿阁记》呢。当时杨时还曾赋诗曰:
帘卷晴空独倚栏, 溟鸿点点有无间。
秋风注目无人会, 时与白云相对闲。
但我一直不解,听老人们说,古时的县衙确实是在文庙东边,我读书时曾与同学去探访过那曾为县衙的房屋,古香古色尚存,而且那个校操坪尚在,既然武官营与县衙紧靠相背,那归鸿阁应该在此处了,但却再不见那个阁子。按杨时自己写的《归鸿阁记》则在“县宇西北墉”,于是有人告知我,所谓归鸿阁即当时尚存的八角亭。那不是与飞鷃亭相左相重复了?所以关于浏阳的八景之“鷃亭芳草”和“鸿阁斜阳”到底各在何处,总是弄不清楚。后来翻看清同治时《浏阳县志》时才弄明白,归鸿阁后来迁建到县衙仪门外,虽然仍然座北朝南,但周围房屋遮挡,才惟有夕照中霞抹晴空鸿飞樟林的特有“鸿阁斜阳”的清浏八景之一。可惜那时归鸿阁已不复存在,我们也看不到那鸿阁斜阳的美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