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怎麽寫小品
1、什麽是小品
書畫小品或許大家現在有點陌生,因爲現在我們所能見到書法作品的地方無外乎展廳以及公共場所的懸挂物。這是現代文明對于古代文明的壹種割裂,如同我們只會吃面包而不會手工做饅頭壹樣。
書法展覽,是商業展覽會衍生出來的壹種形式,是舶來品。大概是洋務運動或者上個世紀初進入本土的壹種展示形式,後來變成了書畫等藝術品的展賣形式。書法小品,其實是中國書法最原始的形式。大家參考壹下魏晉時期(我習慣把魏晉時期當做書法的壹個參照點)壹直到明代這個跨度中的作品就會知道,因爲造紙術和書法這種藝術形式的實用性要求,大作品很少。我曾經在我的壹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中有過這樣壹組數據“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厘米《喪亂》、24.8厘米《孔侍中》、25厘米《妹至帖》、26厘米《蘭亭》。。。”。而那些大件作品應該都是在明代中晚期王铎、傅山他們那幫子莽漢們所搞出來的玩意。據悉,宋代有“屏”式書法,那是在屏風上的,但不是主流。所以,古代書法基本都是“卷、軸、冊”這麽幾種形式,而上述三種形式很多是由小品割裱裝訂而成。
贅述壹句:俺不是搞考據的,說錯了您多多擔待。
那麽,什麽是小品呢?在這裏我的定義範圍就是:1、壹平尺的(33x33)。2、1--3平尺內的。
2、小品的市場問題
(1)
對于小品的市場問題,我覺得無法回避的就是網路的推廣。大概2004年的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開始大面積的推廣書法小品。爲什麽這麽做呢?當時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1、成熟的書法市場還沒有形成。
2、大部分書法家寫字還沒有商品意識。
3、化整爲零的營銷策略。
基于此,那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專門設立欄目開始銷售書法小品(基本是四尺三開),每周日中午十二點開始放出20余件作品。當時的情景是:大家到點都等在那個欄目,然後壹擁而上幾分鍾全部售罄。我想,老網友們壹定還對當時的情景記憶憂新,難怪有的老店主們還在懷念那個時候的生意好做呢。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銷售的主要都是夏奇星、王亞洲、王金泉、曾翔、李強、趙鑒钺、程風子、張國輝等等這些人的,四尺三開的作品基本都是150--200元。要是那些東西放到現在的話。。。。。
(2)
當年,鑒于小品乃至其他作品的銷售形勢壹路高歌猛進,于是我們專門開辟了中國書法超市,開始設立專賣店。開始從幾個店逐漸發展成了十幾個、二十幾個壹直到今天的近150個店。隨著專賣店的增加,各地資源的引進,于是小品書法形式壹直到今天,依然是網絡市場的主流形式。
後來,在網絡上曹寶麟、陳忠康、石開、龍開勝乃至諸多書法家都開始以小品打市場。應該這麽說,在市場上壹個不會寫小品的書法家,是很難進入市場的。保守的估計,僅中國書法超市,壹年銷售書法小品應該不下近萬件。
(3)
小品何以會走俏呢?我以爲有這樣的優勢:
壹是,價格相對偏低。比如,沈鵬先生的潤格12000元壹平尺的話,他的作品沒有幾個人可以問津。而如果是小品的話,或許買得起的人就會多壹些。我觀察過黃金市場,10--20克的金條非常走俏。爲啥?現在黃金270--290元每克,這個重量的金條送禮用正好,價值3000---5000元之間。大家都知道了市場細分的道理,可是把壹塊蛋糕分成幾塊?每塊多大也很重要。
二是,小品的實用性更高。現在,人們購買書畫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買回來藏起來,書畫作品的實用性正在逐步得到重視。于是,小作品的懸挂、裝飾功能越發突出了。小品,無疑適合小空間的懸挂,而且非常雅致。
三是,小品精致。我們可以想壹下,壹個33x33厘米大小的紙片,讓妳亂寫妳可以嗎?空間的限制,必然會導致妳精雕細琢,小品壹般都很精致。大作品就不好說了,趕上壹個豪放的書法家,可能興致壹來揮灑三五行,醒來要認認不得。。。
四是,小品具有重組性。這個問題大家很少考慮到,可是有心的收藏家壹般會這樣做:選擇壹些自己喜歡的書法家,定向買他們的小品,然後組裝成壹本冊頁,這不就是壹本《當代名家精品冊頁》嘛!還有的,壹面牆不挂大作品,而是錯落的挂上兩三件小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形式和材料,雅致的壹塌糊塗啊!
五是,大家自己思考壹下,小品還有啥優勢。。。
3、小品的書寫材料
我覺得,盡管文房四寶有筆墨紙硯,但是具體反映到作品中來的時候,還是紙張最重要。妳用的什麽毛筆、好用不好用只能妳自己知道。至于硯台,好像現在人更不講究了,有個罐頭瓶兒就足矣。墨呢?這個貌似可以忽悠壹下的。比如,王友誼老師壹直用自己加工的宿墨,線條邊緣因化出來的墨漬顔色以及那宿墨的味道,也是鑒別其真假的壹個標志性特征。陳忠康,我親眼所見其用研磨,曾經說只用老墨,諸如民國的啥的。去年在杭州吃飯,人家說現在出了清朝以前的墨不用了。對于壹個書法家而言,講究是很有必要的,這個大家如果用不起妳也可以說“我基本用的都是研磨,而且是老墨”,至于是否真是,沒幾個人看得明白。
那麽寫小品什麽最重要呢?宣紙呗!買家能拿回家的就是宣紙和墨!宣紙很重要!很重要!比如,我們買東西,第壹眼看中的就是産品的外觀設計。兌換到作品中來,那就是作品的外觀,諸如材質、顔色、構圖。
其實,小品因爲小,什麽紙張都可以用,只要妳認爲好,只要妳認爲買家有可能接受。當然,我覺得小品既然走精致路線,不放材料上也要精良壹些。比如,元書紙妳可以用,但是帶有壹些色彩的宣紙也可以用,粉箋那種看起來很高檔的也可以用。陳忠康、石開、龍開勝先生喜歡用純白的宣紙,曹寶麟先生喜歡用絹和有些底紋的宣紙和信箋,wuwei、張志慶喜歡用粉箋,我喜歡用陝北出的壹種手工草紙。
前兩天,看到朱培爾幾個小品,好像用的看圖識字中的壹種紙,白色的,上面都印著壹些藥材的植物圖形,諸如:枸杞、菊花、車前子之類的彩色圖形。我想,這不壹定是專門寫字用的紙張,有可能是從什麽書籍上面裁減下來的。因爲小品紙張小,啥都可以用。比如鞋盒上面的“駱駝”、蛋糕殼兒、手提袋。。。
很多人總發愁找不到好玩的紙張,告訴大家壹個好辦法:我們經常參加展覽,不是總發作品集嗎?作品集裏面第壹頁和最後壹頁的紙張壹般都很好,品種也特殊。撕下來把書扔了,以後別直接把書都扔了!都低碳了,要學會利用材料,變廢爲寶。
有條件的話,不妨買點日本的紙張。人家在材質、顔色、圖案、設計上的確比我們強。
4、小品的幾個要素
我覺得,小品的核心無外乎四樣:
壹是,名頭和水平。小作品,就要精致,有說頭。我總把小品比作珠寶,在乎精而不在乎大。比如,名頭。我們有時候因爲財力、機緣等諸多因素,很難得到心儀名家的大作品。于是,人總會有轉而求其次的心理,弄件小品吧,也算壹種安慰。
還有就是水平。妳想,那麽壹個小東西,如果沒有名氣和水平,顯然意義就不大了。花個三十二十的買個小品,要哪沒哪,這有啥意思呢?這又不是童子雞,小有小的味道,這又不是小籠包。。。作爲收藏,小品起碼要有壹點品位。目前很多全國會員的小品價格還不是很高,正式收藏的好時機。比如,最初陳忠康的小品(大概2005年前後吧)也就壹兩百壹張,現在呢?大概在1400--1500元左右壹件。所以,小品,只要精致是可以作爲壹個投資、收藏品種大量吃進的。這玩意,即使不升值賠錢又能賠到哪裏去呢?
二是,章法。有個寫小品的高手跟我說過“小品的章法要有聚散!”什麽意思呢》這是壹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當然,我也沒有好意思刨根問底的追問人家。
小品,是最可以營造章法的壹種書法作品形式。有的人的小品,章法疏密有致,聚散巧妙,壹張平尺紙張上面,幾十乃至上百字寫的活脫潇灑、大小錯落,輔以數枚印章,頗有美女簪花之妙。
我見過的小品高手有曹寶麟、石開、陳忠康、王忠勇、龍開勝、張東明、張志慶、方建光等人。曹寶麟先生做小品,壹絲不苟,字很小,每壹筆無不纖毫必發,那種功夫非常認可比擬。石開先生,善于用布局、印章和內容造勢,壹派不與人同的格局,個性鮮明,超然世外。陳忠康總是壹副雍容氣象,小品壹般56字(兩首詩),章法壹排壹排規規矩矩,然而他正是靠的這種平淡顯示了極強的二王功夫。王忠勇善于章法造勢,字大小參差,頗有內容感。龍開勝壹手研美的魏晉風度字體,章法時出意外,顯得溫潤可人而又得體。張東明,是早期壹個善于做小品章法的人,格局、印章搭配巧妙,很有宋、明意趣。張志慶,技術閑熟,流暢精美,選材質、經營格局都非常講究,處處有來曆。方建光,用筆爽快,布局盡管不以出奇勝,然功夫了得,風格受衆面大。
三是,材質。如果,妳僅僅是想懸挂、裝飾用的話,材質無所謂,只要好看就行。如果,妳要留上幾年或者幾十年,並且擇機出手的話,材質就要考慮了。有些材質好看,但是不太好保管,這是壹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泥金紙,有的很粗糙的工藝,放上幾年就會變黑。而有些紙張很脆,折疊打開幾次就碎了,這個也要考慮。
對于真正的收藏家而言,對于小品的選擇,根據以往銷售的記錄來看,大家還是喜歡那些正統的,經過曆史檢驗的材質。比如:宣紙、粉箋、絹等材料。
四是,內容。小品很多時候是用來把玩的,類似古代的尺牍壹樣。把玩,壹個是欣賞筆墨情趣,另外壹個恐怕就是看看內容了。我們現在創作,總有壹個誤區,那就是忽略內容。如果,書法作品連內容都可以忽略了,那麽還剩下什麽呢?可能僅僅是筆墨技巧了。光有筆墨技巧的作品是單薄的。
石開先生的小品,寫過很多《世說新語》的內容,讀來頗好玩。很多書法家壹般都抄詩詞。很多收藏家包括畫廊向書法家定制小品的時候,也很少重視內容的,這是壹個需要開發的空間。我曾經讓壹個書法家用小楷寫過兩個小品,內容制定是《金瓶梅》。小楷抄之,類似木刻版古書,看起來頗有意思。市場就是這樣,誰花的心思更多誰就有可能領先壹步。當冰箱越做越大好像大衣櫃的時候,三星就把液晶電視做在了冰箱上面,創意很簡單,但沒人這麽做吧?
中國古代那麽多好玩的文字,爲啥我們書法家非要跟唐朝詩人過不去呢?!
5、小品的章法問題
壹、小品內容的形式
在談章法之前,有必要先說說小品內容的形式問題。其實內容的形式其實很簡單,壹個就是多字內容,另外壹個就是少字內容。
所謂少字的內容形式,我們不妨這樣理解:有些小品不壹定非要寫壹首詩詞,壹個字:諸如福、祿、壽、喜,用小字題上點與之相關的內容,也頗好看且主題分明,似乎有標題書法的意味。這類作品屢見于旅遊品商店和某些人群的辦公室內。比如以“忍”爲主體的小品我見過很多。兩個字、四個字或者壹句詩詞的內容,這類小品其實如果把章法、構圖以及內容玩的巧妙了,也很出彩。關鍵看內容怎麽選擇了。
竊以爲,有時候少字數的小品更直觀、更醒目、更具有裝飾性和懸挂價值。字數多的小品,主要體現的是書寫者的功夫,洋洋灑灑幾十字、上百字,壹個完整的內容更適合那些數字數買東西的收藏家。而且,完整的內容似乎讓人內心覺得很滿足。不過,相比較少字數的小品,似乎直觀性、可懸挂性、觀賞性略弱。然事物就是這樣的,各有優勢。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小品不僅僅是壹平方尺的小品,在紙張的圖形比例上,是很隨意的壹種形式。比如,四尺三開、16開的信箋、圓形的(雖然屬于扇面類)、橫的、豎的。。。。有關這壹點,我建議大家不要墨守陳規,古代書畫流傳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這類東西可以供我們參考、借鑒。另外,不要僅僅借鑒尺寸,還要借鑒古人小品比例關系,橫寬的比例、黃金分割等等,讓小品的尺幅第壹眼看起來就舒服。
小品這些都應該屬于小玩意。既然是小玩意,我想應該著重體現幾個特征:
(1)、懸挂性、觀賞性
我壹直在反複強調,作品的使用(實用)功能。因爲,就我們目前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書法作爲壹種藝術形式,作品具有了收藏價值和貨幣價值,它的功能已經開始複雜起來,它的用途已經多樣化了,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秘不示人的物什。我相信,書法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成爲生活必需品(當然這和牙膏、肥皂不壹樣)。爲什麽會這樣說?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電視不是生活必需品;八十年代中期,冰箱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初期,空調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中期,微波爐子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末期,計算機不是生活必需品,包括××。然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不斷豐富和提高,這些都成了生活必需品。
現在呢?房子成了生活必需品!當大家都有了房子之後,還需要布置壹下,裝修壹下,那麽房子裏面的牆壁挂什麽?書畫似乎就成了生活必需品,這麽推理大家能跟得上我的思路嗎?
我觀察過很多家庭,他們的牆壁上有這麽幾樣東西:
有錢的挂高檔字畫、要不就是壹個牛羊的骷髅頭(怪血腥的)、結婚照、老婆的輕度寫真。這些總要慢慢的被淘汰,因爲我們的品味總要進步。誰家也不會樂意把自己可愛的老婆寫真照片旁邊放壹個骷髅牛頭吧?
還有,當壹部分人有了住房的時候(在這裏感謝地王和開發商們不竭余力地蓋樓房,謝謝啊!)另外壹部分人開始有了另外壹套房(豈止啊!)或者開始有了辦公室、工作室。隨著我國房地産業的不斷發展(耕地也逐漸減少了,汗!),房子越多書畫需求量會越大。股票市場過山車頻率越來越高,書畫市場會越來越好---沒人敢玩股票啦:)
貌似這個問題展開了,趕緊刹車!
先舉兩個例子,放松壹下眼睛吧。
這是我在網絡上發現的兩個林散之先生的小品。盡管具體尺寸我不知道,看形式和格局我暫稱之爲小品吧。
在壹張紙上面,散老各自寫了兩個字。第壹件:“天趣”,從左往右寫,落款兩行,簡單大方。而且這張字的視覺感覺很直觀,打遠處壹看壹目了然。我以爲,這樣的作品比散老寫壹張四尺對開的“遠上寒山石徑斜”那首詩更有意思,更有看頭,也更有內容和故事。這件作品,裝壹個雅致的紅木框子挂在書房,要多雅有多雅。此所謂“字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是吧?
(2)雅致
書法作爲中國的國粹(壹直不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當然是優雅的玩意。尤其是在古代,這玩意就是文人士大夫玩的東西,這東西要是不占壹個雅致,恐怕意思不大了。
如何做到雅致呢?我覺得從如下兩個方面說:
壹是,如果妳擅長那種帖學流派的東西,那麽不妨在書寫的時候,盡可能讓筆調優雅壹些,類似魏晉風格的書法這幾年很暢銷。爲什麽?究其原因就是大家有錢了,開始裝13了,開始裝小資了,裝高雅了呗。所以說,這種風格的書法家,在創作小品的時候,不要大量使用宿墨,過多的非白線條會使得本來不大的作品顯得很燥氣,這跟創作大作品不壹樣,要細膩爲主。
二是,內容上盡可能選壹些優雅的內容。現在大家都抄寫唐詩,其實我覺得美文也很妙,比如《菜根譚》、《壇經》、《谒語》之類的,或者來點納蘭詞(現在好像有點時髦,岔開壹下話題:大家其實蠻可以在內容的選擇上,多多留心暢銷書和熱點話題。比如,最近熱播《三國演義》、暢銷書《納蘭詞》等等,這叫做在書法中植入流行元素吧,筆墨當隨時代或可作此解。)書法小品的內容,壹直沒有受到廣泛關注,小品的創作也沒有被廣泛深入的研究呢,所以小品有很多形式、內容、技巧值得研究。還是那句話,誰研究的深入、誰研究得早,誰就提前搶占市場。
(3)裝飾性
上面說過懸挂性和觀賞性,現在我要說的裝飾性並不沖突。前面我也談到了雅致壹說,也說過了字數內容的因素。對于小品這種書法形式,如果我們對准的市場就是牆壁的話,完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壹是,少字數的。比如四個字居四角,每個字造型很好玩,四個字在中國語言裏面很容易形成內含複雜的內容和寓意。這樣的小品應該是非常具有可讀性、可識性以及裝飾性的。在觀念上,要把小品當做壹種情比的裝飾物來創作,這樣妳在構思的時候就會有創意、有目的性。漫無目的的創作是很難對准市場的,這個書法家們需要注意。
二是,圖案化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考慮過小品屏蔽其文字或者內容的可讀性,或者大家從來不敢這麽想。而我們的書法作品對于外國人而言,妳寫的是啥他們根本看不懂,包括文字內容。那麽這就好辦了,隨著外國人越來越喜歡中國古老的文化,在他們眼裏書法跟畫符沒啥區別,僅僅是東方古老文化的壹種符號或者壹種象征而已。那麽,在壹個小品上,努力玩點文字造型,又有何不可呢?其實不光外國人,就是大款們貌似也不壹定認識中國草書或者生僻字。于是我想到了流行書風,這種藝術流派在市場上這幾年壹直比較低迷,那是因爲中國人的審美觀壹直嚴格的恪守著中庸的審美觀。而流行書風那種書寫形式很適合造型、變形、造勢,這不就是它的優勢嗎?在小品中!
-----------------------------------------------------這種四個字的小品難道不好看嗎?
(4)可收藏性
小品因爲尺寸小,便于保管。每個時代都會有名家高手出來,而且每個時代都會有代表書家傳世。盡管有人說當代書法是廢紙,盡管有人厚古薄今,但曆史不是我們說了算的,將來的書法史總不會寫到今天這壹頁的時候就這麽幾個字“無大家,此處略過”!所以說,每個時代都會有這個時代的大家,即便是矮子裏面拔將軍。
那麽,我們當前這個時代也必然會有。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多多留心、多方聽取意見,選壹些目前還是名家的小品收藏壹些。書畫這玩意就有這個好處,它是靠時間來升值的。每月買壹張,壹年就是十二張,十年下來就是120多張。那時候妳會發覺,哇,這東西比存銀行來勁多了!
基于此,就引出了壹個問題----小品的可收藏性。什麽樣的小品具有收藏價值呢?
壹是,確實寫得好的。這個暫時不要管他名氣如何,大家看看民國乃至清朝以前的,這麽說吧,妳就是現在有個宋代不出名書法家的作品,妳說現在價值幾何?再說現在社會發展這麽快,中青年書法家的地位、水平瞬息萬變,所以沒准哪天這人就牛大了。比如,中國書法院的副院長李勝洪先生,俺九十年代初期認識他的時候,他還在湖北壹名不文呢,現在呢?已經卓然大家了吧?遠了不說,5年前弄20萬陳忠康小品,現在翻了十番也差不多了。
這就要求,書法家在創作小品的時候,壹定要認真。壹個這麽小的東西,如果妳再不仔細點、認真點,三下兩下就給人家抹完了,那哪行啊?小品的制作如同打磨壹件珠寶,要精雕細琢才行。俗話說:做工要好。舉例壹下:壹鳥同志大家都清楚,他啥會員也不是,但是壹鳥同志寫得壹手非常精美、精致的倪攢味道小楷,我就收藏了幾件小品。有個蠻厲害的畫廊老板說:我不管他是什麽會員不會員的,我就看他寫的好我就買,這年頭就是全國會員又能有幾個人比壹鳥寫的好呢!?(我可是說的良心話啊,絕不是植入廣告。)
二是,尺寸的規範性。這裏僅就某些約定俗成的尺寸說壹下。比如,平尺小品,很多人不是很注意尺寸。其實壹平尺小品就應該是33x33cm或者34x34cm。大了小了對于有些收藏家而言是很麻煩的事情。比如,人家收藏了十個要裝裱成壹本冊頁,妳這個大了或者小了壹裏面,規格就不壹樣了,咋整?在此方面批評壹下陳忠康同志,他的尺寸概念不是很好,不是大了就是小了。爲此,我們標注陳忠康壹平尺的時候,雲南有個叫壹相閣主的總是要說“妳給我重新量壹下,要精確到0.5厘米”。
比如,33x16cm壹般稱作半平尺,這個尺寸比較適合裝裱冊頁用。因此,尺寸的精准和規範性壹樣重要。某些人買特定尺寸是有人家的用途的,所以産品尺寸的不精確,給人家來壹個收縮率太大太小,會造成退貨的。
三是,材質要好。這壹點不贅述了,上面有關材質的壹章有過說明。材質不好,不僅不好保存,而且感覺很不好。特殊材質的書寫材料只能適合其他特定、特殊的功用。比如裝飾特定牆壁或者場合。但,這不適合收藏家。所以,我們用的××跟特種部隊用的××,材質、功能絕對不壹樣,就是這個道理。書法家也好好學學市場營銷學,裏面名堂很多。我希望書法家不僅僅是壹個寫字匠,更應該是壹個集創意、設計、生産、營銷的複合型人才。否則,書法家就是閉門造車的書呆子,在這個時代,妳永遠也不會寫出大家喜歡的作品來。
四是,要好玩。中國文人乃至大多數中國人是壹個喜歡玩的民族。自古以來,弄點石頭居然叫做“玉石”,弄個造型、雕個物什,就成了壹件小可愛。比如,開光啊啥的就具有了靈氣。對于玉石這玩意,老外們壹頭霧水----石頭咋就那麽值錢呢?其實他們不懂,好玩!這世界上還有什麽比好玩更讓人開心的東西呢?所以,自古文人都喜歡玩,有錢人也喜歡玩,雖然古人說了“玩物喪志”,但依然玩心不止。
文房四寶,聽聽這詞兒就好玩。壹個竹子杆兒捆上動物毛就成了寶;壹塊石頭挖個坑兒就成了硯台(不就是壹個器皿嗎,還要歙硯、端硯的),最後弄得價值不菲;用稻草做點白紙成了寶,用松樹燒點黑煙就成了墨,壹塊老墨比壹個三輪車都貴!
既然如此,小品也屬于小玩意,那也應該具有好玩的功能。據悉,在魏晉的時候,那幫文人們聚在壹起經常炫耀“看看,俺又弄到了王羲之壹件手劄”,乙說“俺也有幾件”。據悉,古代宮廷都搞過尺牍大賽,貌似中國最早的書法大賽吧(國展的起源在于斯)。由此推斷,古人尤其是漢、魏晉那時候的大量手劄也是書法作品,也是創作出來的,並非都是爲了寫信而寫信。所以,我也不相信王羲之當時給成都那哥們寫的信就都是信,他沒啥事兒玩就創作手劄讓後流通炫耀呗。
說遠了說遠了。。。綜上所述,小品也最好具有好玩的功能。比如,紙張、內容、形式乃至作者,這些因素加在壹起最好能體現壹個綜合的“好玩”性,如此才會被人垂涎三尺的要弄到手。但是,要讓壹個小品具備這麽多綜合的因素才能好玩,也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在這壹點上,我希望書法家們可以多多參考以往的手劄,比如建國前的、民國的乃至海派的老先生們是怎麽玩的。前不久朋友給我傳了壹個台灣學者傅申的《悔過書》,我覺得這不妨就是壹件小品,而且是很好玩的小品。妳能說孫曉雲老師在中國美術館展覽的壹件小品(內容:五月十日小女成婚,亦是人生壹大事也。來年若添外孫,定刻孫姥姥壹印!)不是壹件很好玩的小品嗎?或許多少年之後,這就是書法史上的《外孫貼》!列位看官,要是妳有這件小品,妳願意跟我換個壹平尺小品嘛?我想妳肯定不會!
二、章法的問題
如果把壹件作品比作壹張臉的話,筆墨線條就是五官,那麽章法就是臉型。什麽樣的臉型配什麽樣的五官這很重要,如果搭配不合理,不是白瞎了眉清目秀的口鼻嘴眼,就是糟蹋了壹張好看的臉型。
根據我多年對于小品的觀察,發現,小品盡管尺寸不大,但是它頗有和篆刻壹樣小中見大的感覺。就是在壹個平尺之間,有的高手就能很好的經營位置,營造出很大的天地來。而有的人就會讓平尺之間顯得很局促。這應該是壹個作者的空間分割意識造成的!
比如,同樣給每個人壹個50平米的空間,有的人就會分割的非常合理,廚房、衛生間、衣櫃、臥室包括小酒吧可能都配備上,而有的人會弄得壹塌糊塗,擁擠不堪。有的人會用很簡單的格局營造壹個礦場、簡單、大方的格局。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布置章法我有辦法,國展俺就經常這麽弄啊。似的,國展現在越來越注重章法,不對不對,其實國展重視的是形式構成,比如拼接、顔色等,這些小品也很需要。但是,小品更應該注重的是空間的分割,更應該重視的是簡單+多變。如果,把小品分割成很多因素,成了雜貨鋪也就降低了品格了。
這個章節,我盡可能的用看圖說話的方式給大家運用圖例來說明小品章法的問題,或許這樣更直觀壹些。
名家小品示例分析:
1、陳忠康的小品
因爲網絡,或者確切的說因爲中國書法超市,陳忠康這些年幾乎成了中國寫小品最多、價格、市場最穩定的大鳄了。那麽,陳忠康是怎麽寫小品的呢?我想對于這個問題大家壹定不陌生,因爲每壹個搞書法的都或多或少的見過他的小品書法。
以最普通的方式安排章法,這是陳忠康比較顯著的壹個特點。如圖所示,他只是壹行壹行的把內容寫下來,壹般的是7行,每行11---13個字,然後落款。或許大家覺得這種章法沒有什麽稀奇之處,是的,有時候最簡單的恰恰是最複雜的。在不經意間,陳忠康靠的是功夫,靠的是幾乎每個字都可以做字範的功夫。不是有這麽壹句話嘛“簡單永遠都是大方的!”
如圖所示,陳忠康這種章法不常見。他是將兩個內容分成兩塊,以楷書做標題示之。雖然兩個內容都寫成了三行,但是第二個內容和落款連接起來,于是在空間上就形成了左邊四行、右邊三行的視覺感覺,這樣正好打破了中間等分的均勻感。這種形式較之上壹種章法,很有文人味道,貌似尺牍和冊頁的感覺,使得壹個正方形的空間有了大小的錯落感。
看似很簡單的章法,而實際上很多人卻想不到。所以,哥倫布把雞蛋用力砸在桌子上,就能鎮住大家!
另外,陳忠康寫小品,是最珍惜印章的壹個人,很少見到他蓋三個以上的印章。這其實也是他的風格,簡單、樸實、大方、不花哨。
如圖所示,這是今年陳忠康最新創作的小品。拿到的時候讓我都頗驚訝----老陳怎麽也開始悄然的玩形式了啊?這壹批我拿到了30幾件,從每壹件小品不同的形式中發現,老陳的確也在章法上有了壹點點想法。
比如這件,第壹行是標題,標題上面是罕見的陳忠康小字隸書,下半行是小字行書。正文分成兩部分,落款頗有匠心,將“東坡詞”這三個字幾乎可以安排在了正中位置,與自己落款的名字並列在壹起。這件小品也頗有代表性,用了四枚印章,壹枚“陳氏”、壹枚“忠康”,另外兩枚很少見,壹是“大通不惑”。陳忠康書房稱之爲“大通堂”,這枚印章可以識見是陳忠康40歲以後所做。另壹枚“永嘉”則表露了自己是浙江溫州永嘉人氏。在壹個小品中,用了四枚印章,足見陳忠康開始對小品的重視程度了。據說,原來他就是寫著玩,現在可見他已經把小品當做了自己的壹個品牌來打了:)
2、龍開勝的小品
龍開勝的字很美,圈內人喜歡,圈外人也喜歡,這個很了不得。我覺得,在青年書法家裏面,陳忠康和龍開勝是兩駕並駕齊驅的馬車。龍開勝書寫速度快,成品率高,這是他的優勢。
從前年開始,龍開勝在我的倡議下開始小品創作。三年來,經我手走掉了大量的龍開勝小品,于是我也對他的小品有了壹個認識----那就是龍開勝也是壹個經營位置的高手。或許高手都有相似的想法吧,所以他的小品在空間分割上從大處著眼,也不屬于花哨、複雜的那種布局。然而,在小處卻于不經意間恰到好處的調整了空間以使之不單調。
如圖所示,龍開勝這件小品把壹首格律詩打破固有的格式,前兩句作爲壹個段落,嘎然斷開。最後壹句半又斷開成爲壹部分,這樣壹首詩就被分割成了三部分,使紙張的空間有了高低錯落的分割,頗似壹個手卷的壹個局部,使人容易對左右空間有延伸的遐想視覺效果。
小品,對空間分割目的是使空間産生參差感或錯落感,這樣小品就顯得活潑靈動,這也是小品章法的壹種處理格式。空間分割、印章、字體大小變化、行與行的疏密聚散這些都是小品章法的基本要素。
如圖所示,龍開勝的這件作品壹如他的總體布局風格壹樣,沒有大的空間分割變化,但是小處依然有所調整。比如,最後兩句另起壹行成爲壹部分,盡管與前壹部分僅僅錯位壹個字,但是在空間上依然有分割意識,只是做得比較隱蔽。落款上,采取了三行的形式,三行密集成壹個明顯的“塊面”空間,于是正文部分和落款部分的“塊面”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對比,加之最後兩句詩歌的小錯位,空間顯得很微妙,這應該就是江湖上傳說的“雨夾雪”的章法吧?
這件小品給我們的啓發就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落款分割空間的問題。如果說“聚散”的話,落款就是“聚”,正文就是“散”(大家理解我的意思嗎?爲什麽正文是“散”啊?妳們先思考壹下,答案暫不告訴妳們。)
3|金伯興的小品
金伯興,湖北人。老先生是我親自接觸過最有童趣的壹個人,盡管沒有更多時間窺視其內心的藝術思想。先生寫字大家都將其歸入流行書風裏面,這姑且不論,此爲流派的問題。而我最佩服的就是他對于小品的創作,無論形式、內容還是謀篇布局,時出心意不拘陳規。作爲壹個60多歲的藝術家,還能這麽有藝術創造力和玩的心態,很了不得!
這好些年,先生創作了大量的小品書法,我也從不斷出版的個人專集裏面見到了各式各樣的小品,煞是好玩。有時候我就想,先生這種創造力是否就是來自童趣呢?
如圖所示,這是壹件少字數的小品。四個字“吃虧是福”(貌似鄭板橋老爺子的語句吧?姑且不管他。),壹個字占據壹個角,每個字憨態可掬,非常具有樸實、不事雕琢的意味,與內容很相符合。這種風格的字以及粗壯的線條,很能壓得著紙面。
在空間布局上,先生在中間位置用了兩行小字,以此作爲對四個字正文的注腳。這樣,就使得內容豐富起來,同時也使得內容比較通俗易懂。最後,先生沒有落上時間和姓名,而是用了兩枚印章作爲結束,幹淨利落。有時候小品這種形式,需要弄得複雜壹些,有時候也需要幹淨簡單,如同“惜墨如金”壹樣。因此,小品對每壹個細節的要求更高。
如圖所示,這件小品也很有意思,在壹張平尺方形宣紙上,先生畫出了壹個圓(提示壹下大家:用盛菜盤子直接壓壹下就行了),然後把內容寫在中間的圓圈裏面,如此分割空間,方中有圓很有趣。古人說:“天圓地方,心中不慌。”好玩嗎?
章法上,先生將落款與正文緊密銜接在壹起,使之成爲壹個整體,如此就顯得整個畫面比較穩定、圓滿。在正文上,那詩詞分成兩部分,使空間不至于擁擠和堵,右邊四行、左邊三行,恰好又避免了空白在中間的均勻之病,匠心于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4、張志慶的小品
題外話:這些小品都是電腦裏面有的,省卻了我搜集圖片的時間和精力。大家別著急,我盡可能多找點名家高手小品跟大家解析壹下。大家有空不妨去中國書法超市看看,裏面琳琅滿目,小品賊多!網址?這個:http://www.qyx888.com
山東的張志慶,這兩年客居北京求學。他是首屆行書草書大展獲得壹等獎之後聲名鵲起的壹個實力派書法家。他的書法以二王爲宗,旁涉宋代諸家。據悉,他很刻苦,每天臨池不辍,而且是苦學派,對于古人的細節,比如用筆、章法、格式乃至壹些我們都會忽略的因素都有精深的研究。有爲難能可貴的是,對于書寫材料他也頗有研究。比如,紙張他很熟悉,墨也很講究,研磨、配墨等很有心得。(貌似我這成了書法家推介了吧?汗!)
張志慶,這兩年開始傾心研究小品創作。用他的話講,要在小尺寸裏面寫出內容來。什麽事情都怕研究,只要深入進去就會與人不同。而現在的書法家,缺少的就是研究和安靜的做點屬于自己的事情。
如圖所示,這是張志慶最新創作的小品。首先,我拿到的時候,就感覺很精美。爲什麽呢?他在選取紙張上面很講究,體現了他的壹貫精致作風。紙張是粉箋,比較薄的那種,上面有點撒金,顯得很華美。用墨上,是他自己研磨之後又調配了其他墨汁,顯得烏黑沈實不浮躁。這從作品基礎反光出就能看出來,紙張上面的墨比較厚。
這件作品,在創作上用了比較濃厚的宋人筆意,斯文之氣躍然紙上。尤其特殊的是:1、他在書寫的時候行,采取了略微傾斜的形式,這壹點宋人的壹位比較濃。2、正文分割成三部分,每部分下面的留空都比較講究,並非隨意留下空缺位置的,這是魏晉尺牍和宋人手卷的形式。有關這壹點,大家可以去參照壹下相關圖片資料,這裏我就不展開說魏晉以及宋人手卷的留空技術了。善于營造小品留空的參差感,是小品壹個很重要的技術,提示大家的是:留空絕不是亂來的,如同米芾的手卷,或者古人的尺牍,什麽時候該留空、什麽時候該頂格,都是有講究的。這壹點建議大家去找找劉恒先生、胡傳海先生有關尺牍的專著(好像好多年前出版的,孔夫子舊書網搜下看看)。
如圖所示,這件作品粗略壹看很普通,章法上很老套,空間分割也沒什麽稀奇之處。其實不然,我們每天看的書法很多,這很容易養成我們司空見慣的習慣,這個毛病壹定要注意!就是要在司空見慣中發現出人家的妙處來,這才是妳看到的與衆不同的地方。
比如,這件作品,我看到的就是作者運用了濃淡的聚散手法。第壹行線條比較粗,墨色比較濃,結體比較緊縮。第二、三行用了兩三個字過度了壹下“淡”的塊面,這主要是爲了使得過度第四、五行的“聚”,不使之突兀。大家注意壹下,第六、七、八行作者壹下運用了“散”的手法,線條細、墨色淡略有幹筆、結構松。同時爲了不讓這三行因爲過于松弛,第六行運用了連綿技術關聯了三個字,于是又再次調節了“散”的塊面中的布局和節奏。所以,這件看似平淡的小品,兩次不同塊面的“聚散、聚散”運用,使得空間感、節奏感很豐富。落款,錯位半行,這也是壹種微妙的空間分割。
諸位看官,如果我不這麽解釋,妳們能看到這些嗎?
5、吳勇的小品
原來以爲小品寫得好的書法家還真不多,現在壹旦解析起來,發現很多人需要寫。比如石開先生、wuwei、曹寶麟先生、華人德先生。。。唉,這要寫到什麽時候啊?暈了!
吳勇是這幾年壹下冒出來的,冊頁展壹等獎、草書展壹等獎,烏拉烏拉的獲大獎不由得不讓人注目。吳勇之所以被重視,並不僅僅因爲他獲獎了,比他獲獎多的人多了,而他卻是壹個寫章草的,壹個章草寫得很好也很有個性的書法家,這起碼算書壇二王魏晉風中的獨苗吧(大家別跟我擡杠啊,說寫章草的多了。人家用章草獲獎那會兒,應該沒幾個比他好的吧?不信拉出來溜溜。)
吳勇很時尚,因此他也是壹個謀篇布局的高手也就不稀奇了。他的空間分割的感覺非常好,這壹點咱還是看作品吧。
如圖所示,吳勇這件平尺小品,正文就三行半,那種古樸的近似怪模怪樣的章草體,壹眼就讓人覺得很另類。作品在空間分割上也很簡單,壹共兩塊。但是落款卻用了六行半,貌似有點喧賓奪主之感,然而由于正文比較粗壯,所以並沒有壓不住落款的感覺。正文的厚重和行距的疏朗,落款的輕靈與行距的密實無形中也形成了壹組矛盾對比。
值得壹提的是,這件小品在用印上對于調節空間有很大作用。迎首壹枚半個的印章和壹個無邊框印章都和殘破樸實的正文風格相匹配,且有壓陣之用途。正文與落款之間,壹枚印章重複用了三次,但在疏密上做了調整,沒有重複雷同之感。壹般的講究,名章尺寸不宜超過落款字體大小,然吳勇卻又用了兩枚大的名章,目的應該是與兩枚迎首章的大小呼應,以免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吧。
如圖所示,吳勇這件小品空間分割很簡單,但是在謀篇布局上也比較有意思。首先,他用了帶有簡帛味道的隸書作爲標題,這種字體與他的章草體有很強的融合感,如果用漢隸可能就有突兀之感了。正文九行,寫得中規中矩,均勻斯文。落款兩行,字體大小、書體風格複與正文同,也很協調的融入了整篇中。然,標題與正文的空間,落款與正文的空間差距,包括落款稍微緊密的兩行,這些都使得作品在空間分割上有了錯落和參差感。
這件作品用了五枚印章。迎首壹大壹小的懸殊很搶眼、落款壹長壹方兩枚印章不單調,最左邊壹枚印章連蓋三次形成壹體,這些都是巧思所在之處的奧妙。看來吳勇善用印也是他玩小品的壹個長項。看來,要玩小品的形式,沒有很多的印章也是不行的,如同妳要攬瓷器活,只有壹個金剛鑽兒是不行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