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囯作曲家王佑贵
个人音乐网站
请联接:http://www.withloveforever.com/index.html
进入音乐网站后,你可欣赏王佑贵老师作品的音频和演出视频及访談节目,还可以部分下载他作曲歌曲mp3的音频......
知青歌曲——我们这一辈 这是电视片《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主题曲,每当听到这苍凉、悲怆的歌声,总会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六十年的人生包含了多少的激情和苦涩,六十载的年华清晰地打印着共和国成长的足印。我们有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烂漫的纯真,有过青年时代似火的激情。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国旗下,既体会过昂扬向上、高歌猛进的振奋,也亲历过坎坷波折、不堪回首的往昔。我们这一代,与共和国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波澜壮阔的历程息息相关。
我们是不幸的一代,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动荡、艰辛与磨难,有太多的梦想还没有放飞就成了社会变革的牺牲品。但我们也是最幸运的一代,我们有幸与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诞生。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它的人民度过悲惨的时期,也曾贡献了自己心血使共和国在改革开放正确路线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上了繁荣昌盛,人生酸甜苦辣的坎坷经历也成了激励我们奋进的宝贵财富!
每当庆祝共和国生日之时,总是感慨万千。在五星红旗下,我们演绎着多彩的人生;与共和国同龄,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过去苦涩的记忆,就让它永远留在昨天。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满怀希望憧憬明天!
对于明天,我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当我额上的皱纹越来越多的时候,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年轻……!
王佑贵这个名字,也许人们并不熟悉,但一曲《春天的故事》,却传遍了五湖四海,响彻了中华大地。作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主题歌,它曾在亿万观众挥泪之际响起,让人心灵震颤,长久思忆。它的曲作者就是王佑贵。
王佑贵作曲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属于中国》、《中国兵》、《多情东江水》、《足迹》、《黄河小浪底》、《桃花依旧笑春风》等音乐作品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他的作品,被评价为“描绘了、浓缩了一个多彩的时代,真诚地用音乐倾诉着对人民的热爱”。1997年,才艺、人品俱佳的王佑贵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百佳艺术家”称号。
日前,笔者在北京“深圳大厦”巧遇王佑贵老师,和他侃起了往昔的岁月。这个湖南农民的儿子,他的故事和他的为人一样,是那么朴素而憨厚,那么风趣而幽默。他的眼镜后面,闪烁着的是一种动人的智慧之光。
“母亲赐给我音乐的灵魂”
“实际上,我是在母亲的歌声中长大的。母亲不仅生了我,更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赐给我音乐的灵魂。”王佑贵的话语里,充满着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
王佑贵出生在湖南郴州宜章县迳口村。母亲是一位爱唱歌的客家妈妈。襁褓中的王佑贵最先听到的是母亲的摇篮曲。无论是在河边洗衣、在菜园浇水,还是在厨房做饭、在堂屋门口纳鞋底,母亲都不停地吟唱,一支接着一支。母亲的歌,有的欢快跳跃,有的哀怨忧伤,有的轻盈飘逸如柳絮飞舞,有的激情澎湃似山洪奔腾。童年时代的王佑贵,就是从母亲的歌声里分辨出情感色彩的。
母亲不仅教会了王佑贵唱歌,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王佑贵至今还记得母亲的名言:“少时不努力,长大没出息;让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多给别人搭台,才是大将胸怀……”在母亲的教导下,王佑贵养成了进取向上、宽容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饱含深情地说,没有母亲,就没有他今天的一切。
2007年5月15日,王佑贵耗时十年打造的作品《相逢皆是客——大路之子》客家组歌交响音乐会在深圳首演,引起了巨大轰动。
当被问及这组客家组歌的创作动力是什么,王佑贵回答说,“是我对客家文化特有的情结。小时候我每年都会跟母亲去几次客家地区。在母亲身上,我看到了客家女性的伟大:勤俭、吃苦耐劳、智慧。在我心目中,客家女性是最值得颂扬的。组歌的主题就是歌颂客家女性。另外,我母亲在当地是一个刘三姐式的歌仙,我的创作源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这次的作品也是献给母亲的礼物,是对她深厚母爱的报答。”
凭一根竹笛闯进音乐之门
我是凭着一根竹笛闯进音乐之门的。”王佑贵平静地告诉笔者。
学校离家有30里的山路。路上休息时,王佑贵就拿出竹笛吹母亲唱过的歌。几年下来,他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吹笛技艺。
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王佑贵正赶上县文工团招生。他凭着那支自制的竹笛,吹得招考老师眉开眼笑,从此成了县文工团的专业演奏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王佑贵又回到了生养他的秀水河边那个小山村,竹笛便成了他的好伙伴。耕作之余,他总要到秀水河边坐在石块上吹几曲。
“一天,县城的朋友告诉我,湖南师范大学的周家澧老师来了,要在全省招民族吹管乐学生。等我赶到县城时,周老师却离开宜章到郴州市去了。于是,我一路追到郴州师专,找到了周老师。周老师听了我的竹笛演奏后,特准我参加文化考试。我就这样成了湖南师大艺术系的学生。”王佑贵告诉记者,“如果那次没有追上周老师,我就进不了湖南师大了。”
上大学后,王佑贵如鱼得水,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做了大学教师之后,他又先后到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己。
1989年,年近40的王佑贵,带着一种冒险精神,踏入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深圳这弹丸之地,云集了数十万名下海者。王佑贵初闯深圳,饱尝了人间酸苦。正当窘迫之时,一家公司找他编一台文艺晚会,他爽快答应并顺利完成,获得了第一笔报酬。接着,他担任了深圳艺术节音乐设计,这是一个难逢的机遇。他抓住了这个机遇,成功地编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他被聘为深圳企业家艺术团总监,月薪5000元。他终于“苦”出了一点名堂。
经过两年的奋斗,王佑贵买下了一台钢琴。他可以静静地坐在琴凳上,梳理千头万绪。写一首歌吧!写什么呢?他,一个山里孩子,真正让他懂得山外有山的是老师,是老师教他识字,教他做人,就写一首歌颂老师的歌吧。于是,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写出来了。在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经宋祖英一唱而传遍大江南北。王佑贵曾收到过近千封人民教师的来信。一对教师夫妻在信中写道,他们是相抱痛哭着听完这首歌的。他们本已到海南,不打算再在山区教书了,但听了这首歌,他们又踏上了重返教坛的路程。
《春天的故事》改变了颂歌的创作模式
“是什么灵感,竟让您把《春天的故事》这样一首颂歌写得那么优雅,那么委婉,那么抒情而又动人?”面对笔者的提问,王佑贵娓娓道来:
“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创作的。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突然想起戏曲中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一个那么伟大的人物?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合唱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可以说,王佑贵完全是在用满腔热情和一片诚挚来创作这一首世纪音乐精品。
几经锤炼,《春天的故事》终于诞生了,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舒缓的旋律,既表现出群众对领袖的衷心拥戴,也表现出领袖的个人魅力。
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策划,张国立导演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后来,这首歌成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主题歌,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和“20世纪90年代最受群众欢迎的影视歌曲金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之一。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首歌曲传遍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成为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记录了一个时代风采的歌曲,王佑贵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音乐的史册。
《春天的故事》改变了多少年来中国颂歌的创作模式,为什么王佑贵能做出这么大的改变?
王佑贵说,“我们这代人,从上世纪70、80、90年代一路走来,所听到的颂歌都是高调的。而我在创作时最想表现的是百姓对领袖的那种多元的情感,同时也想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我们这辈人大都和共和国同龄,可以说建国以来国家发生的所有事件我们都经历了,这就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所以,我写这首歌完全是源于情感,选择大抒情、大写意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