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阴鸷、冷酷、凶狠、恶毒,几乎一切不雅之词都可以用来解说它。人们对于蛇的畏惧几乎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我曾见到过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女孩,当她见到一根野鸡尾翎毛,在地上被风吹得微微动时,神情突然紧张,行动畏葸,玩耍活动时,总是用眼睛瞟着它、绕开而行。这个小女孩一定没听到、也没见到过蛇,也不知道蛇的可怖,但她就是心存敬畏,尽量远离它。我琢磨:这根微微而动的野鸡尾翎毛,一定启动了小女孩潜藏在骨子里的遗传密码一一对蛇的恐惧。
其实,动物的“它”就是蛇的本字。远古时,人们穴居或结庐而居,它字上的“宝盖”读音为“绵”,即人们居住的房子;它字下的“匕”字是由象形的蛇演化而来的。蛇常常侵入人居的洞穴、草庐,此即它字的本意。人类饱受它的侵扰,由畏而生敬,以至于为之侧目,不敢直呼其名,而以“它”来代指。老湘语中的入声字、石啊切,读音为“砂”的阳平,即是古代“蛇”字的读音,它、蛇一音之转,都是入声字。蛇字是后起的形声字,现代汉语中消失了入声字,蛇字才读为现音。
我最早听到、看到蛇,是幼年四五岁时。其时,我大姐在长沙大古道巷读小学一、二年级,某天中午回家,告诉我们说,学校里打死了一条蛇,下午上学时带着我们去看。被打死的是一条菜花蛇,扔在破砖堆上,约有两米长,七寸之处已被打破,渗出点点血迹。我在这里心存敬畏,徘徊很久,直到大姐放学才将我带回家。此后,长沙城中除了动物园外,几乎没见过蛇。直到六九年,我下放金鱼口后,才做了一回与蛇共舞之人,演绎出许多与蛇邂逅的故事:
金鱼口的大山里,蛇的确很多。有乌梢公,竹叶青,蝮蛇,银环蛇,是否有眼镜蛇,我也不知道,也许有吧。还有罕见的白蛇。不只品种多,且数量也多,在人们的劳作与生活中,总避免不了要与蛇打交道,常常一不小心,就要与它碰碰面、过过招。
一 乌 梢 公
在金鱼口的山林里,最常见的蛇是乌梢公,学名乌梢蛇,是南方山林中一种具有轻微神经毒的较大型毒蛇。它浑身乌黑,身形健壮,行动敏捷,常以蛙、鸟、鼠、鱼为食。
某天,我去赶场,顺着从山林流出的小溪往山外走,突然发现一条约六、七公分粗、三米多长的乌梢公,在对岸的溪边捕鱼,这是我在自然的山野里见到的最大的蛇。我被它吓了一跳,它见了我也很警觉,微微抬起身子注视着我,慌忙将咬着的一条羊角鱼吐出来,嘴里的蛇信子一伸一缩的打探着我。打蛇以竹竿最应手,可我没有,只能捡几块石头来击打。由于紧张,且抛掷手法不准,根本没有伤到它,它掉转头,急速地消失在溪边的树林里。后来,同学们还埋怨了我半天,说他们少了一餐美味蛇羹。
一次,几位同学一起去公社,在山路的岩坎边,见到一条近三公分粗的乌梢公,一头钻进岩缝里,颈部以下漏在外面,身子成之字形扭曲,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想要退出来。我们知道,乌梢蛇最喜欢钻进石缝捕食岩蛙(会同话叫厦棒,(厦读为:shà)为一种体型较大的蛙类,黑色,肉味极其鲜美)。而岩蛙也有独门绝活,它会用有力的前爪紧紧地箍住入侵的蛇,使它不能动弹,只到该蛇死亡。白捡东西,何乐而不为。原以为顺手牵羊,手到擒来,谁知我们想错了。我双手抓住蛇身,使劲往外拽,可这蛇仿佛生了根一样,还扭动着身子往里钻。我把脚抵着岩坎,左右摇摆着拖蛇的身子,连蛇皮都拖破了,可是,蛇身仍旧纹丝不动。最后,旁边一人用石块敲击蛇的颈部,他敲我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打死的蛇拖出。原来,蛇的肌肉是纵向的,且十分有力,它将身体沿着七弯八拐的岩缝钻进去,把肌肉膨胀,将鲮片张开,就像长在岩缝里的树根一样。故而,你就是将蛇身拽断,也不能将它拖出。我将打死的蛇剥皮去臓后,置于露天煎炒烧炖,肉汤浓白,肉香扑鼻。男女同学一哄而上,手撕口咬,连汤都喝了个精光,还大喊“过瘾、过瘾”。我不吃蛇肉,做好之后在一边看着他们大快朵颐,心里也美滋滋的。
二 竹 叶 青
竹叶青是山林中最漂亮、最恶毒的蛇。它通体翠绿,身体纤秀,不只生活在竹林,也生活在山麓的树丛中,以昆虫、小树蛙、小鸟为食。由于它们有着天然的伪装色,它们常常几个小时静静地趴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等候着小鸟、树蛙或昆虫来自投罗网。它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只有它感觉得受到了攻击或威胁时,它才奋起自卫。不咬则以,咬则让人九死一生。它们虽然是剧毒蛇,但它们生性胆小,惧怕人类,有时你从树下经过,也会将它们吓得从树上掉下来,把人吓一跳。人们往往误以为竹叶青会从树上倒钩下来咬人,殊不知,它自己早已是吓昏了,慌不择路的摔下来,迅速地消失在草丛里。
我喜欢竹叶青的翠绿,却惧怕它的剧毒,虽然多次狭路相逢,却从未与它过招。
三 眼 镜 蛇 ?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某天傍晚,一村民从山上砍柴归,下山途中被一大蛇竖起身拦住去路。人进蛇退,人退蛇进,相持约半小时。村民举起茅镰刀,对准蛇的七寸砍去,恰在此时,大蛇亦飞身攻击,被砍断的蛇身随着惯性咬住了村民的耳朵,剧痛的村民随即割耳而去。翌日晨,该处仅见一黑乎乎大耳朵,砍断之蛇已不知去向。
依一般惯例,乌梢蛇是竖不起身,且不会主动攻击人的;唯有眼镜蛇方能如此,惜乎未见其蛇,留待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