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八都湾人”将打印成册的“我的歌”送我一本。我读后所有的感受如他的前言。在徵得他的授权许可之后,我将其电子版转载至湖知网上与知青朋友们分享。
如有错误,请不吝赐教。
前
言
我们将要读到的这些诗作,最早写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些诗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呈现的生活场景无不反映了那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一个特殊的群体(知识青年)的真实状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成“绝唱”,其功过是非、历史定位自有专业人士去研考、评说。作为一个这场运动的参予者,笔者所留下的这些东西,与其说它们具有多少文学价值,还不如说它们对研究那个年代、那个群体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当年的知青,思想混乱,前途无着,劳作辛苦,生活困顿,如此境况难免在这些诗作中反映出低沉阴暗的情愫,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应该说这些诗作更多的有着积极向上的歌颂式的情感流露。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个生在新中国(前后),长在红旗下的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受其所受的多年正统教育的影响,是拥护党和国家,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在诗作中的这些矛盾,正是与那个年代的特征习习相关。
在当年的知青群体中,存在着很广泛的爱好文学的氛围。相信不少的知青都尝试过某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其中有少数人有籍此作为改变自已命运的跳板的想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而绝大多数人只是凭着自已的爱好有感而发,自娱自乐,应该说这在当时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笔者就是其中之一员。笔者希望,有更多的老知青将自已当年的文学作品整理出来,供我们大家来回味、来重温、来一起回到那个难忘的年代。笔者编写这本小册子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需要说明一点,笔者在写“1976新春曲”的时候,虽然其身份仍是知识青年,但在其前面得加上“病退”二字,这也是当年独有的现象。尽管拥有了城市户口,但仍然没有工作,没有地位,更没有在社会上的话语权。面对“风雨如磐暗故园”的1976年初春的政治形势,笔者既为自已的前程担心,也为国家的命运忧虑,却又不能为此做些什么,只能从内心期盼“寒凝大地发春华”。这就是笔者借鉴德国大诗人海涅的“新春曲”而写作这一组诗作的历史背景。笔者正是想通过对春天的歌颂、对爱情的想往,对丑恶现象的抨击来无奈地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它们并非纯粹的情诗,相信大家都能读得懂。
谨将这本小册子献给笔者已故的挚友邓炳炘先生。邓先生是当年和笔者一道下放江永的战友,也是一个执着的文学爱好者。笔者的这些诗作中的一大部分他当年就曾读过并提出过保贵的意见。三个月前,当知悉他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时侯,笔者就有了将这些诗作整理出来送给他看看,或可作为他人生最后的这段路上的一个陪伴的想法。可惜笔者终未能实现这个愿望,邓先生已于几日前撒手西去,令人悲痛不已。笔者愿这本小册子能随邓先生飞升到天堂,重回到令我们梦魂牵绕的江永。
八都湾人
201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