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20# 西岭望雪 黄埔将士是民族的英雄!向您的家父致敬、向英雄致敬!

TOP

回复 21# 雷公

 

 

        家父一身历经磨难,世道坎坷却没有消磨掉他做人的底气。老人家于2000年辞世,享年八十一岁。谢谢雷兄的友情跟帖,向雷兄问好!

 

TOP

书荟的记性真好!都是些不说我全忘了,说出来有印象的事。再写一篇76-77年的长沙知青如何,应该不是很多人了。

TOP

  1968年冬季我和弟弟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先后插队农村,次年父母又响应政府“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带着五个年幼的妹妹全家下放到弟弟所在的生产队。

  第一年国家给了500多元的安置费和商品粮指标,日子还免强得过。从第二年起国家中断了一切援助和供应,任其融入农民之中。

  由于人多劳少、加之生产队贫困,每个劳动日产值只有一毛九分钱,到次年6-7月份青黄不接时全家断粮,由于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告借无门,加之农民时下也并不宽裕,全家老小陷入缺粮的恐慌之中。

  为了帮助父母度过难关,我主动向队长申请外出抓副业(贩鸭苗或放木排),将口粮全部留给父母,自己则在外买黑粮或依靠朋友帮助度日。

  即便这样我使尽浑身解术也难解一家八口缺粮之急,还是父亲打听到相邻的贵州省黎平县张鲁生产队有粮可以暂借,条件是秋收后归还国家粮库,帮其完成交售公粮的任务。在公社和生产队的担保下,父亲翻山越岭步行60多里,从张鲁借回三担谷子,这才度过了难关。


TOP

     

 

     开排兄堪称大孝子,自己到外头打流吃黑粮,保父母的基本生活,感天动地。联想起建国20年后,农民们都这样勤劳,尚贫困到如此地步,不知应怪谁。    

    杨继绳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墓碑》,他的父亲就是60年饿死的。他在书中引了一句安徽凤阳的花鼓词“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杨先生十分悲愤地修改了一下:“自从出了毛皇帝,风调雨顺也饥荒”。

   谨以此句献给某公冥寿118周年。

TOP

引用老槐:再写一篇76-77年的长沙知青如何,应该不是很多人了。

 

 回复老槐:这还真不知该如何走笔,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写扎根吗?头脑里从未考虑过;写为什么没上去吗?怨天尤人又不符我的性格。写其他知青,别人会说我“侵犯”人权呢。

    如果提得起劲头的话,我倒是想就七三年年底和七四年提议的剩下的知青上雪峰界办林场,最终却又“胎死腹中”一事,我当时为什么会反对?想从理论上来分析,又觉自己笔力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呢。莫若你这亲历者来写,岂不更好。

TOP

     没想到开排兄一家九口人都下到了农村,想着那日子都艰难,真的不容易。看到你写全家断粮,你父亲跨省去借粮,以解燃眉之急,很是伤感。因此我在写洪江下放户一文里提到了:知青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下放户却要管一家老小,他们的道路更为险阻,他们的生活更是苦涩,幸亏你还能为家庭撑起一片天,作了家庭的顶梁柱。

     开排兄:好样的!

TOP

  感谢楚风、书荟君对下放户的关注和同情,他们是当时政治清洗政策的牺牲品,其社会地位仅次于“五类份子”。在独夫眼里他们属于在城里吃闲饭多余的人,必欲赶走而后快。

  下放户来到农村后,分食农民并不富足的口粮,增加农民的负担,常遭鄙视讥笑和白眼,处境比知青更艰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母亲被“落实政策”全家返城。老父如今还时常教导我们莫忘邓小平先生功德,莫忘过去的苦难!


TOP

      能写出此等文章的人和认同楼主观念的人士皆有菩萨心!醒世之功,怀世渡人,阿弥陀佛!

TOP

回复 28# 芝麻开排 知开排兄一家在文革后改变了命运,过上了苦尽甘来的好日子!为你们一家特别是你的那些妹妹感到庆幸和高兴!

TOP

嗬,看来8012兄信佛的,常怀慈悲之心,说向善之话,行仁义之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