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九年(1883年)《永兴县志》载:“国宁寺,县东六十里,十八都。”原名十第庵。由十八都十姓民众募建而得名。相传明弘治九年(1496年)孝宗曾游此,遭奸人劫杀,幸十第庵众武僧相救才脱险,后御赐“国宁寺”匾额,而改称今名。
国宁寺原址在今鲤鱼塘镇联盟村寺下组,后倚群山,前濒大洞,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山脚下便是申明亭、将军庙、海溪、富民桥。有官道上通安仁,下达资兴。原寺共四进,高十余丈,供三圣佛像,香火鼎盛,游人不绝。清邑人增生曾时球《国宁寺晚眺》诗,把古寺风貌写得维妙维俏,诗曰:
薄暮登临壮,盘迥万叠山。
疏风生树杪,新月吐江湾。
白首僧相识,清宵鹤自闲。
尤怜归路好,长啸出禅关。
后因多年失修而破旧,虽香烟冷落,但古风犹存。清邑人文学楚光蔫《国宁寺有感》一诗,道出了游人心境,诗曰:
禅林风况淡如秋,岚色松声入座幽。
仪像空中千景幻,乾坤物外一鸥浮。
诗瓢底事推工部,茗腕机缘信赵州。
领略个中无限意,一声长啸万峰头。
2002年12月,境内信仕倡导重建。筹资数万元,投工上万个,不到一年,修复一新。如今,从申明亭可乘方便车沿简易公路直通山门。门前场地广阔,香炉矗立,正门上方有“国宁寺”三个醒目的行书大字,两边嵌以对联:
国泰民安千秋赞颂;
宁乡静土万众讴歌。
佛寺为两进,殿中有四根水泥圆柱直抵顶板。堂上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旁置观音大士像,金壁辉煌,气氛肃穆。两旁是僧房,有阶梯直通二楼藏经殿。2002年11月20日,新寺开佛,信士达千余人。不少文人墨客先后来游,吟咏颇多。县委党校讲师张绍芳在《重修国宁寺感赋》中写道:
僻壤古寺久荒苔,盛世重修便起衰。
天高地阔佛光隐,依山带水气势迥。
坤宁有道非常道,治国无为无不为。
一部中华廿五史,国泰民安有几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