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遗址多年前就有报道,据我知道,曾经转交给长沙铁路分局,但怎么现在又废了,就不知道了。
以下为转贴:
八十年代中期外人才知道“马革电台”就在益阳的衡龙桥四方山,“马革电台”旧址还能找到广铁曾经买过这里留下的证据。至一九八七年,该处的地皮及建筑物被石长铁路有限公司买下,原意是办疗养院,没办成;一九九五年转手卖给益阳市一家地产公司,拟办度假村,又没办成,因为地点实在太偏远了。”
“马革电台”始建于一九六八年,用了解放军一个团加一个营的工程兵部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六九年建成。据资料说;整个“马革电台”旧址的建筑群布局分内外两层,外层基本是解放军驻守警卫,当“马革电台”正常工作时,这里还驻守着解放军的一个警卫连。内层基本上是马共的工作人员、家属居住,里面包括资料室、会议电影厅、学校、幼儿园、食堂、车库等。
进入大门有一条五六米宽的水泥路向前延伸,路旁的右侧前后两栋办公楼,进入一百多米处展现一个大坪,左边有一个维修汽车的水泥地沟,地沟末端登上几个台阶往前二十多米就有三栋红砖平房,其中两栋前后并立,中间有个檐廊,类似于工字楼,这里估计为解放军首长的住房。大坪的右侧一座红砖平房,估计应为解放军的办公室,在这办公室的后面沿山坡二三十米处前后并立四栋红砖平房,估计应为解放军战士的营房,这里基本上是外层的布局。
从大坪往前有一座门楼,进入门楼就到了内层,右侧有一个锅炉房,这个锅炉房除了供给食堂的蒸汽外,还供给马来亚人不习惯寒冷气候的暖气。与锅炉房并立的左侧是四间卡车车库。从这里的水泥路面开始就是一个小上坡,右侧上几个台阶就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一层是食堂的盥洗间,用餐大厅,伙房、储藏室等,上层就是会议大厅兼电影放映厅。
对面就是各三间中、小型车库,车库有边上十几个台阶的左侧就进入了马共首脑的“四合院”小居,右侧上几个台阶有一栋平房,大约是资料整理室。
进入马共首脑的“四合院”,立马使人感到有一种当年雍容华贵的豪气。坐南朝北,前厢房两边对称,略有不同的是左侧末端延向后厢房是小型会议室,右侧是一个小房间和卫生间。
从四合院中间约十来米的走廊就可通向首脑的卧室,走廊都用玻璃门窗进行了装饰封闭,哪怕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这些年没有人居住)风雨侵蚀,窗上很多部分的油漆都没有斑驳,两边的庭院中栽种了热带的树木花草。
进入首脑的卧室,外侧左右由各有一条走向里卧室的走廊,左右对称各两个卧室,里外卧室的中间有个卫生间及衣柜,卫生间的设施已被拆除,衣柜的门也被拆除了,柜壁还可见到当年优质的三夹板。里外卧室的全是地板,地板下面用水泥砌成约两米高的坑,用以良好的通风防止木材的腐蚀。整个四合院的装饰可见当时马共首脑人物是何等养尊处优。
从这里出来沿水泥马路上坡,左侧一座三层楼估计是资料室,右侧是一个篮球坪,那里前后两栋两层的宿舍楼,宿舍楼的右侧一座平房,估计应是阅览室。
沿路往上,在右侧的山坡上有前后两栋红砖平房,这里估计是马来亚人的幼儿园和校舍。登上台阶拂去半腰多高的蒿草,眼前浮现着天真烂漫的孩童,耳门中听到了欢声笑语和朗朗的读书声。从蒿草中走出来,裤腿上依偎着许多秋仪成熟的草籽,就像一个个马来亚孩童的灵魂,攀住着人们去记着她往日的情景。
沿水泥路往前就是一个约五十来米的下坡,路旁的左侧是一座配电房,供给“马革电台”整个建筑群的电源,右边是一座发电机房,发电机房的左侧就是防空洞,在防空洞的前面还有一座红砖平房,估计是解放军的哨所,哨所坐北朝南,前面有一座绿莹莹的大水库。据资料介绍:在防空洞里设立着发射功率强大的电台,向全世界发射“宣传共产主义理想”的无线电波。
发射机藏在隐蔽坑道内
原为内藏发射机的坑道,大门紧锁,坑道口有一报废了的变电所。
一位原来是在院内的机器操作员追忆了当年马共电台的情况。但他所知者仅为马共电台及其成员的粗略情况和生活情况。尽管如此,他的回忆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调查。蔡姓公司文员透露,一位女性马共电台成员于撤离之前,将其私人拥有的笔记、资料、书刊等当作废纸卖给她家。她家用来卷制鞭炮,早已片纸不留。她印象最深的是笔记上抄录有李清照词多首。看来她有身世浮沉的感慨。
马共电台负责人为一男一女。男名洪滔,性格开朗;女名李凡,不苟言笑。李凡携一女儿前来,后该女病死,骨灰埋葬在院门进向左侧山上。马共电台其他成员在广播电台内的职务是撰稿员、资料员、编导员、文艺员、播音员等等,可能还有通讯电台报务员、译电员。马共成员不从事录音、发射、维修等技术工作。这些工作由中方协助人员承担,全是解放军。
电台人员不准谈恋爱
马共电台成员似无夫妻同来者,但有携幼同来者。多数是华人,马来人有只四、五个。中方协助人员负责人为任寿山、魏定奎(二人为无线电技术专家),白云龙(政工干部)。规定马共人员和中方人员之间不作私人交谈、互访;马共人员不得进入坑道,不得随意外出。他们有订阅外文报刊。
据悉,当年电台工作人员的伙食费按级别分三十、六十、九十元三等,领导干部吃小灶。岳家桥肉菜市场必须首先满足马共人员的需要。另发充裕零花费,院内有小卖部(能制冰淇淋),有专人为马共成员外出采购所需物品。每年有一星期的外出旅游、购物假期。每星期由长沙来的电影放映队放一两次电影。有大、小文娱活动室数间,体育运动器械一批,游泳池一座。为十余个随父或母前来之儿童专门建有一所幼儿园(在院内)和一所中小学(在院外)。分配来八个大学毕业生教中小学,四方山学童因此得近水楼台之利。有一卫生所,医生护士皆为解放军,重病送长沙妇儿保健医院。
没有听说马共人员内部发生过政治分歧。有一祖籍广东的马共电台成员要求回广东,不回马来西亚,一度被关禁闭。后竟得遂其所愿。恋爱婚姻问题发生得最多。结婚意味著生子,为避免增加中方负担,马共规定电台成员不得相互恋爱结婚。有一名男成员因恋爱受阻愤而上吊自杀。此后这项不通人情的规定才被取消,后来仅有一对夫妇诞下一婴;曾雇用四方山一村民作保母。一名女文艺员被派往益阳地区歌舞团学艺,与该团一男演员互生情愫,结为夫妻,后得以留居益阳,少数马共电台成员如李珍、庄森等,后来留居长沙清园宾馆。
当时电台的发射机五十千瓦。输电线电压十一万伏。备用柴油发电机四百八十匹马力。发射塔高九十四米,蔚为大观,可惜已拆毁。
从坑道出来后,又去看了资料库、电影厅和大饭堂(楼上楼下)、幼儿园、卫生所。最后,在我的坚持下,两位长者领我到院外小山上寻找李凡女儿的骨灰冢。据说她长得胖胖的,死时才二十岁出头。在一座施工期间溺水而亡的解放军战士墓附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李凡女儿骨灰冢的遗址,为一长方形地槽。骨灰盒已被挖出取走,墓碑也不知去向,可能是被她的母亲亲自或请人将之取出,带回马来西亚。
选址之谜尚待档案验证
为甚么马共电台给设在湖南,而不是在离马来西亚和东南亚更近的广东、广西或云南?两位知情长者说他们从未听到过任何官方解释。「也许是因为四方山地方偏僻吧?」「但粤、桂、滇也有的是偏僻地方。」「那就不知道了。」经过踏查遗址,我认为有以下三条理由,尚须留待将来档案开放后再作验证:
第一是从保密的角度考虑。发射塔目标极大,易为飞行在粤、桂、滇边境外空的美军侦察机发现。四方山所在之益阳地区有一个大型兵工厂,人们易将马共电台和兵工厂混为一谈,可有效降低其受注意程度。
第二是从物质生活的角度考虑。七十年代时,全国各地均告肉食短缺,只有湖南肉食较充裕,供应一个特别机构不成问题。
第三应是从行政管理角度考虑。长沙是中原连接粤、桂、滇通衢,中国援助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的物资,当于此地集中、配装、验收、分送。人随路兴,东南亚各国共产党各种来华人员亦应利用长沙作汇集地。
电台退伍军人透露,长沙清园宾馆安置有多位前马共、缅共成员,以及前述之马共电台中方协助人员负责人。看来,长沙应是中联部业务活动的南方重镇,该部必有长沙工作站设在清园宾馆之内。马共电台设在离长沙不远的岳家桥四方山,方便马共人员往来,方便中联部长沙工作站对之施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