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pep.com.cn/thread-191864-1-1.html
(序)
戏曲谚诀是在戏曲艺人中流传的口头语,都是艺人在自己积年累月的艺术实践中悟出来的经验之谈,有褒有贬,把演戏方面一些诀窍、心得编成好记的顺口溜,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交流。这些谚诀听来悦耳,念来顺嘴,词简意深,见解精辟,哲理性强,用简单的话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使从艺的人从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指导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实践的金玉良言。这些谚诀是有些艺人一辈子,甚至是师徒相传,几辈人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遗产中一笔不小的财富。同时,谚诀对探讨中国民族艺术的表演方法和技巧运用规律,探索和认识戏曲舞台艺术的美学原理和法则也是很有价值的资料。许多的梨园谚诀以前是不传之秘,有“宁给一亩田,不指一条路”的说法,要搜集这些谚诀很费功夫,这些实践经验多年来一直属于艺术家个人所有,不为世人所知,散见于广大艺人的心中和身上,于是集艺人一生的努力摸索出的经验只得自生自灭,传存寥寥,的确是件遗憾的事。
总纲:1一台锣鼓半台戏 2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3话说三遍淡如水,动作三遍不觉美 4救场如救火 5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 6艺不轻发 7宁穿破,不穿错 8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 9千斤话白四两唱 10真嗓唱得工,小嗓韵味丰,没有真嗓底,小嗓不显功 11砌末旗包,剑棍枪刀,皆为我用,增式添招 12高音气要足,低音气收敛,高放低收,尖浊不显 13唱戏要嗓子,拉弓靠膀子 14大幅大片,四门见线,打得不慌,有紧有慢 15说开口必开,齿叩齐必来,撮字音在颚,唇啊合必谐 16按文断理其理自明,依理而行其行必准 17武戏文唱 18寓奇于正,寓谐于庄 19三形、六劲、心意八、无意者十 20演唱忌土,须分阴阳,有冷有热,能放能收 21字、气、劲、味为四技,没有四技不成艺 22音调要融情而出,音变为心变 23少到多,多到少,少到好,演活了 24要邋遢的干净,不要干净的邋遢 25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26一套程式,万千性格 27变口唱为心唱,化歌者为文人 28腔无情,不见人,腔不巧,不见好,腔不美,淡如水 29上去一个蛋,下来一条线 30鼓打形,琴拉意 31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1戏曲谚诀:一台锣鼓半台戏
《穆桂英大战洪州》 锣鼓经是戏曲音乐语言的骨骼,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命脉,是辅助表演、加强表现力极为有利的手段之一。演员的表演,如果没有锣鼓伴奏,就如同哑巴一样黯然失色。反之,就会增强人物动作的力度、分量,使之夸张鲜明、光彩照人。 在舞台演出中,锣鼓伴奏有如下作用: 第一,渲染感情。即将人物在规定情景里的生活节奏,内心感情节奏,强烈的传达出来。如《空城计》诸葛亮念白:“……这西城兵将,俱被老夫调遣在外,司马懿兵临城下,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这这这……”这时锣鼓奏“乱锤”点子,把诸葛亮此时寻思、焦急、纷乱的情绪和动作鲜明地烘托了出来。
《空城计》 第二,加强表演的夸张、集中,配合动作制造气氛。 第三,暗示环境,摹拟效果。如表现夜深人静的环境,就轻击堂鼓;表现水声就轻击大锣、铙钹;用小锣奏出门环声,箭声等,使效果逼真,意境深沉,达到令人折服的艺术真实。 第四,强化表演的节奏感,完成动作舞蹈化和舞蹈的音乐化、韵律化。如“起霸”、“趟马”、“走边”之类程式动作,是由繁简不同的成套动作组合而成,为了达到节奏多变,使舞蹈富于音乐化,就需用一系列不同的锣鼓组合一起使用。比如“起霸”就用“四击头”、“长尖”、“冲头”、“撕边一击”、“归位”等点子。由以上四点可看出,戏曲锣鼓伴奏对于演员的表演,是何等的重要。真可谓“一台锣鼓半台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