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诗是好诗,花也是好花,

   花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欣赏的,诗却是诗人的心血凝成的,

   我爱映山红,更爱你用心血凝成的好诗!

TOP

我学写诗全是按中华新韵。新体诗,旧体诗各人依所好来选,表达的意境才是最重要的。我就是喜欢那几个字的诗竟能让人想好多内容。
越是泥泞的道路,越能留下深深的足迹。

TOP

 

        其实唐人写诗还是比较自由的,只是到了宋代,才严格起来,因为科举用到它。

   《唐诗三百首》应该是经典嘛,除了古诗和乐府外,在律绝栏亦有不合要求的呢。请看这首七律: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首句是不是失平仄?“三仄尾”和“三平尾”在这首诗的颔联中都能见到。“黄鹤一去不复返”比“坐地日行八万里”还失律吧。

 

TOP

   讲究格律,古人之严难以想象。今人以为只有近体诗严,词曲稍宽,其实不然,词曲分了平仄,还要分四声,分了四声,甚至还要分发音部位,故清真、白石等懂音律的词家受人吹捧,而敢于破格创新的苏词,却被李清照讥讽为“句读不葺之诗耳!”

   若依易安之说,则今人谁敢填词?填的又算什么词?幸好出了个苏轼,能“与时俱进”,让人还有胆填词。不然,宋以后便无词了,被“吓死”了!

   苏子瞻为大家公认的大文豪,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诗、词、文、赋方面都有“破格创新”,才使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才是文学发展的正道,千年之前的苏轼能走,为什么我们今人却不敢走?不走,就等死哦。

   诗词同此理,人生同此理,万物亦同此理,是否?

TOP

回复 63# 江河人 江河兄:谢谢你的回复!关于三平调和三仄调,我们已有共识。这里就不讨论了好吗?至于你举的《登黄鹤楼》的例子,就把问题引向更加复杂的“拗救”了。我这里找到若干文字,先给你参阅,也许你看了以后,就不会说崔颢不是了。谢谢。 关于诗律“拗救”中“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基本问题(收集整理)
http://bbs.cnhan.com/viewthread.php?tid=620814&fromuid=419827

TOP

在文学形式的很多方面,如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大量的创新,甚至京剧也有改革,唯独中国的格律诗不适于破格创新,否则就不是它了。如果格律诗会死掉,那么与其改成四不像,不如让它有尊严地死去。譬如欧洲的十四行诗也是格律诗,风行了几百年,由于其他诗种不断出现,十四行诗逐渐衰落。人们没有改革它而只是替代它。现在也有用这种形式的,虽然很少,却也是严格按规则做的。

新形式会出现,包括看起来很像的东西,但是最好不要说那是律绝。

就说到这吧。

TOP

  前人的文化遗产,适宜的我们承继发扬,不适宜的我们破格创新,有了这样的观念,才有了中国文化的新陈代谢和一脉相承,才有了苏轼让中国文化“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有尊严的死去”。

   综前所述,本人认为:诗词曲按体式分平仄,但不再分四声;破格使用通押的新韵,但要经得起科学的音素分析。宽严适度,便于使用,而又有其韵律。

  “有尊严的活着”是多么美好啊,为何一定要“有尊严的死去”呢?

TOP

回复 50# 周行

 谢谢周行老师的雅和,愿你像杜鹃花一样美丽骄人!

我生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TOP

北风吹朋友讴歌了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花,喜欢这图片。朴素,热烈的情景,我很喜欢, 笑对人生 发表于 2011-3-18 23:21

谢谢笑对人生的喜欢和鼓励!祝你永远开心快乐!

我生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TOP

   诗是好诗,花也是好花,    花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欣赏的,诗却是诗人的心血凝成的 ... 阿迪 发表于 2011-3-18 23:56

谢谢阿迪朋友的赞美,喜欢和鼓励!愿您的心情像阳光,像花朵一样灿烂!

我生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TOP

致寒乡君----------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繁荣,没落,自有它极其复杂社会的和人文的因素。并不是由某个人想要“破格创新”就一蹴而就的。即使是你文中所推崇的苏轼,在文坛上的地位崇高,我们知道他也还是在按谱填词,按格律做诗,也没有创造一个新的格律形式来。

     至于你文中说的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恐怕也是主观的臆断。你能够说“明月几时有”不够抒情吗?你能够说“老夫聊发少年狂”不够表意吗?不也都是按照词谱写出来的吗?苏东坡以旷世奇才,驾驭格律于股掌之间,你说他可能受格律的约束吗?只有继承才能发扬,只有精通方能改革。你说一个连汽车都不会开的人,要他玩漂移,可能么?

你说苏轼能走,我们也能走,这样的话我们听多了。大跃进时代的新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吓死人的大话,又有几个人还记得!又有什么生命力!

“诗词同此理,人生同此理,万物亦同此理,”这是你的同理推断吧!可是你忘记了,我们不是在做几何题目,社会科学,是万万不能用同理推断的方法来下结论的!就说打球吧!篮球有篮球的规则,如果你也来个同理推断,硬是要把篮球规则运用到乒乓球桌子上来,岂不是荒谬绝伦么!

TOP

   奉劝朋友们,文学讨论要心平气和,细细的娓娓道来,象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既能感觉到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又于交谈中获得知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1,海客兄所提供的资料并没有论明崔颢诗的出律原因和依据,这只是基本的格律常识——拗救。

   2,篮球比赛规则是在与时俱进的,包括很多体育项目的规则都在应世而变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比赛更漂亮。

   3,我们提倡诗词进校园,一定是普及新声韵。用新声韵并不是作格律诗的的叛变,而是让其发扬光大。

 

TOP

 呵呵,北风吹这回可算无意间抛了一块砖,引出无数块雅玉......

谢谢各位格律高手的高论,北风吹受益匪浅。这个论坛真热闹,这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

北风吹再不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就太对不起各位朋友的热情了。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格律诗词作者或爱好者,如果用古韵,那肯定要严守前人的声韵和格律规则,当然包括那些已成定论的格式的变体,特殊格式,拗救......但是,现在处于古韵和新韵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可能大多数年少一些的人都会选择新声韵的。理由是他们学的是普通话声韵;就算能够勤奋记住旧韵,也能够勤奋到总去翻古韵的书,那么入声字如何读得出来呢?按普通话的四声,读不出入声字,也就没有那个韵味了,也就是说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随着语音的改革,我们是无法体现出入声字的韵味了。“中华诗词学会”大力倡导新韵,并安排有关部门和人员制订了《中华新韵》,在这个新旧韵交接时期,有人用新韵,有人用旧韵,我认为很正常,只是都要遵守各自所依据的韵律。

北风吹郑重表明,没有学过旧韵,并且是刚刚涉足诗词格律知识不久,所以没有功底和能力与各位高手就专业知识进行更多的讨论,只是发表一点看法而已。向各位学习请教。谢谢各位朋友对本帖的关注!

我生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TOP

 

 

江河兄:我发给你的资料最后是:【不同位置的拗救】

五言:出句第四字当平而仄,将对句第三字改仄为平。

暗暗书籍(拗)满,轻轻花(救)絮飞。(宴胡侍御书堂 唐·杜甫)

七言: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南朝四百八十(拗)寺,多少楼台烟(救)雨中。(江南春 唐·杜牧)

由于不同位置的拗救是出现在四六节奏点的位置上,处于“二四六分明”的情况之下,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救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句相救。你举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拗)去”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此地空余黄(救)鹤楼”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同样:“黄鹤一去不复(拗)返"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白云千载空(救)悠悠”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由于不同位置的拗救是出现在四六节奏点的位置上,处于“二四六分明”的情况之下,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救的。

“拗”而能“救”就不为“病”了

TOP

 

 

“昔人已乘黄鹤(拗)去”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此地空余黄(救)鹤楼”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同样:“黄鹤一去不复(拗)返"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白云千载空(救)悠悠”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由于不同位置的拗救是出现在四六节奏点的位置上,处于“二四六分明”的情况之下,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救的。

“拗”而能“救”就不为“病”了

 

 

   向海客兄学习。

 

   但“黄鹤一去不复返”是第三四五字都失律。三仄尾能用三平尾来救,那就很有意思了,看来唐人是赞同三仄尾和三平尾的。

 

   我佩服《钦定词谱》的编撰者和审核人,他们大胆推新。《钦定词谱》清康熙时,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826词牌,2306体。你看平均每个词牌将近三体,有的词牌居然超过十体。由此看来格律诗词的体裁也要革新一下,不能只是那么四体,严格说是两体即平起或仄起。用新韵的是不是可以列入进来另成诗体,我看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是个时间问题。

 

    中国若不推广白话和拼音,若不引进阿拉伯数字,我们的科学技术也许还不能起步。我们写诗要用今天的文言,不过用口头语入诗也不是罪过。诗词的贡献是给人精神食粮,除陶冶情操外,诗词语言还要给后人留下遗产。翻翻成语词典,竟有近五分之一出自诗词,当然包括诗经和乐府古诗。所以我们作诗要以语言为主,不要做四平八稳的文字堆砌格律。写诗的精髓在于用心说话,用诗说话,而不是用格式套话。诗的“起承转合”和各种手法的修辞才是我们要注意的。对仗用“反背”,而不用“合掌”,这倒是新学者要清楚的。

 

   但愿格律诗词能焕发生机。

 

 

TOP

      海客君----------

 

1引用海客君语:“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繁荣,没落,自有它极其复杂社会的和人文的因素。并不是由某个人想要破格创新就一蹴而就的。”

 

 回复: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要“发展、繁荣”,总要有个人去想才行吧,更何况还必须去实践。

 

2引用海客君语:“至于你文中说的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恐怕也是主观的臆断。”

 

  回复:再举苏轼诗文革新的一例:“赋”这一旧体,由汉“大赋”至六朝“骈赋”,再至唐之“律赋”,已无出路,北宋欧苏破格创新“文赋”,才焕发生机。这可不是本人“主观的臆断”哦。

 

3引用海客君语:“只有继承才能发扬,只有精通方能改革。”

 

  回复:感谢您支持我的观点,不再主张“一成不变”。(本人的观点见67#发帖)

 

4引用海客君语:“你说苏轼能走,我们也能走,这样的话我们听多了。大跃进时代的新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吓死人的大话,又有几个人还记得!又有什么生命力!”

 

  回复:首先,觉得您也很善于对我进行“同理推断”。其次,我们听多了的话,还有“按既定方针办”,但固守陈法的话,中国还会有生命力吗?

 

5引用海客君语:“社会科学,是万万不能用同理推断的方法来下结论的!就说打球吧!篮球有篮球的规则,如果你也来个同理推断,硬是要把篮球规则运用到乒乓球桌子上来,岂不是荒谬绝伦么!”

 

  回复:万物有其个性,但万物也有共性,这是哲学的基本常识,我就共性而言,何来“荒谬绝伦”?另:“打球”之说,您似乎又“同理推断”了。

TOP

有些争鸣的意思,不过扯远了...各搞各的,挺好。

TOP

    我的思想有些散漫,写起东西来总无章法,所以写诗多以打油诗为主,写文多天马行空,及至不敢参与诸君的讨论。

    我的主张是文贵达意,意重说理,形式,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