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孤鹜于2011-5-6 12:23
昨天深夜拜读了李盾兄洋洋洒洒数千言听歌赏析、不,更大胆的定义是否可称之为一篇“借酒浇块垒”的心灵檄文?一口气读罢便想,真不枉了我的“苦心推介”啊,不由在内心为这篇不同凡响的好文击掌长吁、对李盾兄天马行空的联想击节钦佩!
纵横游刃的思想之梭,将时空跨度近两千年的两个不同历史事件,织就于一铺宏阔而沉重的历史底幕上,蒙太奇似的画面切换、畅达快意的意识流行文,让我将遥远的贝加尔湖与不遥远的集成孤岛那同样苍凉的画面叠加在一起,这正是我在推介文中写到的我的感受:
《苏武牧羊》的古老话题,歌者的吟哦、饮泣与呐喊,音乐营造和渲染出的悲凉肃飒的情境和气氛,贝加尔湖的凛冽朔风......似遥远,也似不太遥远......让人联想空间无限......醇厚、凄切、浓烈,萦绕触痛于胸间,听着它,足以让人在脑海沉浮驰骋出万千意象......这“似遥远,也似不太遥远”的“万千意象”,源自那古人今人曾同样遭际的反人性的精神控制和被剥夺的生命自由,盾兄将“苏武”和“知青”放在一起剖析,是出于他锥心之疼的“感同身受”,应该说,二者政治背景是绝然迥异的,而心路体验却惊人相似!
很叹服盾兄的这段剖析:“从古代苏武到现代知青,不都是到边疆去,到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吗?然而严重的现实是,你越有使命感,越替人受过,那么你越远离主流社会,越被边缘化……”
当年的知青最大的困惑绝不是艰苦的劳动,而是被时代抛弃被主流边缘化的危机感。有一个巧合,与《苏牧牧羊》声乐套曲几乎同期创作、还先于它一年完成的是,我曾于上世纪的1997年创作了一个我取名为《走出迷茫的梦境——知青组歌》的知青题材七千字脚本,我截取其中一章中的一段朗诵词来附和李盾兄的这篇“感同身受”——
打夯的劳动号子象征着坚忍耐劳的民族精神;
车水的数槽山歌却也宣泄着多少无奈与酸辛。
承袭着世代相传的生计,
固守着“安贫乐道”的樊篱,
难道我们也“进化”到只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难道我们也麻木到不闻不问世界可是在日新月异?
周而复始的田间野外的劳作,
使我们无暇去耕耘那久已荒废的知识的田畴;
远离文明传播的单调生活,
让我们感到与日俱增的担忧。
遥望那烟波浩淼的远方,
连天的芦苇黄了又绿,绿了又黄,
不由得在心底生出联想、发出感叹:
芦苇啊!你因循着季节的变迁自生自灭,
难道仅仅满足于领略这千古不变的水消水涨?
难道你忘记了祖先的创造,
在水与火的洗礼中化成滚滚的纸浆!
芦花在秋风中回旋飞舞,
不甘沉沦的信念幡然复苏。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且顺着李盾兄的思路我们来展开想象,苏武十九载付出的光阴是为了民族气节,知青们蹉跎的光阴又是为了什么?是为当年那似是而非的理想?是为国分忧?是代人受过?真是想不清说不明,恰如一场“迷茫的梦境”…….与苏武命运相同的是,随着上层政治发生的变化,知青们的命运也才发生了逆转,终于可以回城了!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北海的人往家赶......长安不见十九年,十九年苦难对谁言......黄河万里归大海,一头扑在母亲的怀。”喜吗?当然还是喜的,可对于这些回城知青,又是一场自己难以把握的命运的重新排位……
很为李盾兄的这段幽默设想哂笑——
“也许有一天“知青”这个衰老了的名词会受到社会像对古代苏武一样后发的赞赏;当然,活着的知青现在已进入了“耳顺”之年,淡泊名利,过好自家的每一天,谁也没有自作多情,想作一个被人赏识的老古董。”
啊,痴眼睛,耳聪目明的你,在这篇文章中处处灵感突现章章妙语连珠,无论从内容到文字都很值得反复阅读品味,读过你不少文章,这一篇是我最喜爱的一篇了!还有好多激发的感想要说,因在上班的空隙里断续敲下这些字,手头有事,只能以后再写了啊!
感谢你付出的心血!
原帖链接:感同身受声乐套曲《苏武牧羊》——作者:痴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