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生气十足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一步步从前苏联南部边疆的一小地方爬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子上的?下面是戈尔巴乔夫个人简历: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苏联南部边疆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俄罗斯族。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毕业,1955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团市委第一书记,共青团边疆区区委某部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农庄农场生产管理局党的负责人。1966年9月当选为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197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二十二大”、“二十四大”、“二十五大”、“二十六大”代表。1978年奉调进入苏共中央,并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接替刚刚去逝的契尔年科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仕途来看,可谓是一帆风顺。除了在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位子上呆的时间稍长一点以外,几乎是每隔两三年就是一个新起点。戈尔巴乔夫的书倒是读了不少,有着全苏联最有名望的名牌大学的法学学历和农学院的技术学历。但是通观他在就任苏共总书记之前的整个政治经历,可以说基本没有碰到过什么艰难困苦,在他的整个工作历史中同样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政绩。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戈氏虽说在政绩上没有什么值得眩耀的地方,可是他与其他任何醉心于权力的人一样,对苏共中央总书记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可以说是向往以久了。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时的秘书博尔金在他所著的《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这样描述道:在戈氏一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立即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党中央办公大楼主楼第五层被称为6号的办公室,一点儿时间也没耽搁。就如同过去俄国沙皇迷恋王位王权和王冠一样,这个新办公室也一直吸引着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勤务人员就把一切都收拾好了,把楼梯上的长地毯也换了,把地板也磨光了。会客室里还有一些事没做完,但戈尔巴乔夫已经等不及了,开始在他的新办公室里接待来访者”。从博尔金的描述当中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年轻人,突然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信任,并交给了一项足以体现信任的十分重要工作一样,他迫不及待地要去完成这项工作来体现自己的才干。
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突击提拔了一大批他认为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其中有后来成为他政治上死敌的叶利欣、有后来被他冷落了的利加乔夫,有“改革外长,和平外长”之称的谢瓦尔德那泽、有把苏联人的思想导向灾难的主管党的思想和宣传工作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
最能体现戈尔巴乔夫个性的还是他的那本被戏称为二十世纪“最臭”理论的叫做《改革与新思维》的书。本来“改革”这个词汇在俄语中有多种表述方法:而戈氏却用了一个“改建,改造”这样的词汇。在俄文词典里对这个词汇的解释是“推荐倒重建”。有人据此说戈氏从一开始就居心要把苏联这座大厦推倒重建,他想建立一个他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肯定存有几分怨气,但戈氏确实想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用苏联全国人民的利益为自己做一次有意思的改革实验,而且他想从这个国家最敏感、也是最致命的政治体制上动手。
戈尔巴乔夫与全苏联大多数人一样,他也看到了国家的弊端所在,但他却象一个不太成熟的年轻人,迫不及待的要把他的想法在这本书的标题上明显地表达出来。为了表达他思想的开放性,作为苏联这样的大国领导人,他竟把这本书交给了一家美国出版商去出版。也就是说在那个冷战正酣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行为是何等的幼稚! 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他还大力提倡所谓的“民主化”与“公开性”,试图以此来吸引群众参加到这场改革中来。我不知是听到哪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能隐瞒自己思想的人是最聪明人”。平常人估且如此,何况一个苏共中央的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显然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上的困境,1986年在苏联党的“二十七大”上他主持制定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1987年他又制定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企业法》。他的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这种思路作为一个有着莫斯科大学学位的戈尔巴乔夫来说并不算高明,因为这种改革的方法在中国已经实行好几年了。到1988年末,苏联总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而且更加失调,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号称“停滞时代”的1981——1985年。
经济改革受挫以后,戈氏片面地把经济改革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现行政治体制,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标志着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他一开始就在整个苏联大力推行民主化与公开性。戈尔巴乔夫以一个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身分,却是以一种苏联普通平民的心态和语言,把苏联原有的政治体制称为“官僚专制制度”和“极权主义制度”。他在各种公开的场合猛烈评击苏联的政治体制。使得苏共和苏联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戈氏在政治领域推进改革比在经济领域仿佛显得更有信心,胆量也更大一些。 他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推行,造成苏联社会的极度混乱,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民主派开始与苏共争夺权力。
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共产党公开与苏共分裂。共和国的权力落到了民主分子的手上。整个苏联社会严重动荡。经济形势更加恶化。1989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到2。4%,日常必需品供应更加紧张。军队也开始出现不稳的现象,苏联的改革进程开始失控,苏联国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可是作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经济振兴和政治稳定上。还是他的那位总书记办公室秘书博尔金在那本《戈尔巴乔夫沉浮录》的书中写道:“此时的戈尔巴乔夫经常一个人呆在他的总书记办公室里,大声朗读着西方报纸对他发动的改革浪潮的赞美文章,有时长达几个小时”。戈尔巴乔夫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自己的改革“杰作”之中了,他把这场涉及苏联整个国家安危的改革当成了一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而创作的艺术品,此时的他正认真地品味着别人对这件“超时代”艺术品的赞美之辞。而把苏联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利益抛到了九霄云外。
书生气十足的戈尔巴乔夫在坚定地打碎了苏联旧的政治体制以后,却并没有给苏联国家开出更具体的建立新体制的药方。随后不久,那个由他一手提拔起来又被他亲手打下去,一度被称为“最勇敢”的改革家的叶利欣,就在戈氏的眼皮底下用戈氏极力提倡的公开选举的方法夺取了苏联最重要也是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最高领导权。 改革使国家失控并没有使戈氏有所清醒,他所读的那么多的书也没有在这个国家多难时刻为这位国家领导人带来一点智慧的作用。情急之中,他竟天真地想到了“总统”这个称呼的实用性。他认为“总书记”这个职务并不适合领导一个国家,只有“总统”才是名正言顺的国家领导人应有的称呼。他试图以“总统”这个职务来实现他对整个苏联国家的重新控制。于是在1990年他又“跌跌闯闯”地爬上了“苏联总统”这个位子。谁知道,1990年6月,苏联的几个主要加盟共和国先后颁布了主权宣言。苏联的解体已经初露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