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生于忧患》节选之一
(本文依法享有附于其上之著作权益,非经授权,请勿采用)
一笑了之
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妈妈,她不是我的生母,却用她的博爱她的辛劳,为我的童年撑起了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是她给了我一个家,使我有了对往昔日子美的回忆。
妈妈,多想再依偎在您的膝下,听着那永远没有完了的唠叨……
人生就象风吹过的草原,摧枯拉朽霹雳雷电之后还会复归宁静祥和。
我用我心记录下生活在特定层面一代人走过的真实足迹,惟愿您能用自己的观点对这种经历进行诠释。
1960年季冬。
长沙城北郊古开福寺后面与湘江垂直而邻的新河正街。
这是一条元明时期便存在了的街道,古老的麻石路面从湘江边上一直铺过来,穿越整条街道,跨越南北向的沿江大道后,又和称为“老新河”的巷子接壤。经历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后,虽然在近500余米的街道上只剩下了一个南杂店、一个茶馆兼卖包子的饮食店及一个菜场,但从路面上铺着只在长沙城内主要街道上才能看到的丁字湾的麻石、距它不到300米的沿江地段上并排修造着三个大型码头、临街的房屋不乏那种高大气派的铺面等等排场上,依旧可以看到这北郊之地曾经历过的繁华。长沙是三湘粮食集散地,在交通运输依赖水路的年代,湘江为接洞庭通四海进出省会的咽喉要道,得天独厚的水岸码头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挨着新河正街的粮食码头、义赈码头因吃水深浅不同,供丰、枯水不同时节上下以粮食为主的各类大宗货物,位于街道尽头的新河码头则主要用来停泊客船。天南地北的商人从新河码头起坡后,可以直接来到熙熙攘攘的街面。这条当年以服务在码头上行走的客商和前来古开福寺还香许愿的善男信女为主的街道,饭店、客栈与妓院的生意一度火爆异常。
天刚亮,小含就从被窝里钻了出来,才满10岁的她,得将一家人的早餐准备好。昨晚封死了火,她只好撬开煤重新用木柴来点燃。狭小的厨房充满了烟雾,呛得她连连咳嗽,为加速引火柴的燃烧,她拿着一把破扇对着灶门使劲地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