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小青河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晨雾,犹如少女白色的轻纱将小青河对面苗家的吊角木楼,遮掩得时隐时现。小河的东边是一座汉族人居住的山寨,名叫岩头寨,青河的西岸则是苗族人居住的磨盘寨,自古以来,青河两岸的苗汉人民互有来往,和谐而居,但仿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两个寨子的人可以以物换物,互通买卖,也可以互相帮工,互相扶助,但是千百年来却极少通婚,磨盘寨的苗族女孩宁可远嫁外地苗寨,也不肯嫁给一水之隔的岩头汉寨的小伙子,可能是为了保持苗族纯正血统的缘故吧。 小青河东岸的岩边,长着一颗巨大的银杏树,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树下有一个水磨碾房.多少年来人们利用水能碾米磨
面,为两个寨子里的人服务.后来,岩头寨的人将巨大粗重的石
碾废除,换上了轻快高速的水轮发电机组和机械打米机,白天为人们打米,晚上还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阿明是六八年高中毕业从吉首下到岩头寨的知识青年,一米七的个头,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拥有一副结实的强健的身体。
高中期间,阿明的物理成绩特别优秀,到岩头寨后,他看到小青河蕴藏的水利资源,经他多次计算规划,在生产大队的支持下,将水车石碾房改造成现在的水轮发电机组和打米机组,他顺理成章自然就成为这座工厂的全职工人。
碾房边搭建的两间小木屋,一间是卧室,另一间就是厨房了。碾房边的小河湾上还开垦了一块菜地,一年四季都长着绿油油的蔬菜。
阿明没有工资,但拿的工份是全队最高的了,另外队上还每月补助他六元钱的生活费.这样的待遇是当时知青中最高的了.因此,他的生活过得十分舒适,惬意!而真正使他富裕的并不是来自碾房的工作,而是两年前他一次冒险经商的经历.
七一的秋天,阿明不知从什么渠道获知一条信息,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地区极度缺乏治感冒发热的头痛粉,在内地只要二分钱一包的头痛粉在那里可以卖到两三角一包。于是阿明采购了整整两旅行包的头痛粉长途跋涉到了文山。一个多月时间从文山回来后的阿明已经变成了十分富有的人,在他的手腕上架着一块明晃晃的上海手表,胸前还摇晃着一架当时十分罕见的八晶体管“红灯”牌带耳塞的收音机。
有一次阿明在去赶场的路上,戴着耳塞,将收音机长长的拉竿天线拉出边走边听广播的时候,竟被路过的外公社的公安特派员抓住,以为是美蒋特务在用收发报机呢。当这位特派员听到耳塞里传来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小巧的袖珍式的收音机喔。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
碾房的工作并不繁忙,能来打米磨面的乡民不在多数,大多数的乡民都有半年的瓜菜当粮的时候,只到逢年过节及秋收时分,碾房的生意才会显特忙一点。阿明每天迎来送往,打完米后,一般是不收加工费的,按惯例都是交一点米、面作为加工费用,而这些的米、面到了一定的时候,则统一上交队里,作为队上的副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