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捡柴——知青生活拾趣(1)

 

      人的一生将经历很多个第一次,当然,我们知青生活也不例外。记得刚满十七岁时,我们告别了父母和亲人,欢天喜地地来到了永顺县羊峰公社油茶林场。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是那样地新鲜,那样地好玩。那种天真,那种幼稚,令很多场员师傅们对我们知青的爱怜溢于言表.......

      记得刚进场不久,食堂没柴火了,于是,场长一声令下:“今天,每人拾柴一回,一个场员带一个知青,出发!”于是,一个场员师傅一个知青,三三两两地走了,最后只剩下我和另一个女知青了,无论场员师傅怎么邀,就是不跟他们走,那个女知青准备跟其他场员师傅走时,被我拖住,暗示不要急,让他们先走。都走完了,我告诉同伴,我知道一个地方,去了搬现存的。于是,我们顺着食堂所在地的坡而下(当时感觉也走了很远、很远,后来发现其时离食堂很近的),来到一处深沟边,只见沟上横躺着三根松树,我指着三根松树说:“看,这不是现存的,我们取一根对半砍,一人一半。”于是,我们抽出一根从中对砍,完了将砍的树渣埋进土里,自认为做的天衣无缝,还洋洋得意呢。很短的时间,我们就回去交任务了。大师傅(做饭师傅)看着“柴”微笑着说:“捡回来了,好,就放到那里,你们休息去吧。”(那种亲切地微笑带着长者的慈祥,现在还历历在目呢)我们带着“投机”后的“胜利”,笑了、乐了.....

      第二天,去生产区路过我们昨天“捡柴”的地方,不知何时,又是三根松树横在沟上(到如今也不知道是哪位师傅又把桥悄悄地补上了)。原来,这是通往生产区必经的木桥,而我们却做了一次“拆桥”的人。不知过了多久,在与场员师傅们的交谈中,知道了他们早就晓得我们把桥拆了当柴火交任务了,但从普通场员至场领导就是装着不知道的样子。当知道场领导和场员们知道我们“拆桥”那一刻起,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内疚感,同时,对场员师傅们那种善良、那种包容的心里,从内心里感激(它奠定了我们知青与场员师傅们若干年后的友谊)。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在羊峰林场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种开心就好象又回到了十几岁。

回复 2# 老灯火 谢谢了!谢谢加精! 下乡的地方已成了我们知青的第二故乡,曾经的场员师傅也成了我们时常牵挂的亲人。时不时地我们知青邀约又一起回去看看。

TOP

回复 4# 白云悠悠 我们确实很幸福,集体林场,自己不要做饭,每星期还有一天休息(当然农忙时除外)。再就是同龄人多,真的是好玩。听说三届知青就苦多了。

TOP

回复 5# 晴天蓝蓝 是的,农民是淳朴的,我们集体下去的,摆明了不是地富反坏右子弟,所以,场员对我们相当好。同时,他们对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感情,说我们是响应毛主席号召来到农村的,他们就更加对我们好了。对了,我们那里的场员曾开玩笑说,我们知青就是毛主席的么儿子。因为,随着知青的到来,林场成了县委的万亩油茶基地,每星期县林业局放影队都要到我们林场放一场电影。正是我们知青的到来,林场有了医务室,还专门配了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外加一个行政管理员带队。所以,我们确实很幸福,抱歉,太罗嗦了。

TOP

回复 8# 晴天蓝蓝 不好意思,不知如何安慰你。现在好了,一切都成了过去,曾经的那种生活,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不会再有了。祝你幸福!

TOP

回复 10# 七星相伴 你说的对,从我们知青去了以后,林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我们是卫生战线的子弟,又是学株洲经验——厂社挂钩的。所以,从我们去了以后,林场有了医务室,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常期驻守,周边村民都是免费看病的。医生还经常下村巡回为村民治病(免费)。不久,林场就成了县林业局的点,州林科所在林场还有科研小组呢,林场不仅成了县里的万亩油茶基地,还是全省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每星期县林业局的放影队还要到林场放一场电影。一车车的肥料,一车车的水泥都拉到了我们林场。真的,那里的场员和村民确实对我们相当好,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知青与场员的感情有增无减。在“湘西自治州知青”中有我们的“感恩之旅”影视,有兴趣的话可看一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