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知青”时的“乐趣”——乡里的“印花糕”

 

 “洗砂团子”在湖州也算得“名点”,工艺讲究,工序麻烦就导之一个价格问题。当时农村经济条件差,一个劳动日“分红”都只在六、七角之间徘徊。一个“洗砂团子”要一角五,谁请客让我吃,没有八个我不会起身。
 
农村也作团子,白团子、青团子、南瓜团子、菜馅团子、豆沙团子,长的、圆的、扁的各种式样都有。吃团子一是风俗,因养蚕,寄望蚕茧又大又白。二是队里“打米”时往往分到一些“碎米”(这是为什么呢?下次告诉你)。农村作团子,大都没什么讲究。五份晚粳,一份糯米(有时还不用糯米,而是早籼掺晚粳)掺合,磨粉。粉用热水和,此时米粉经过了一道“熟制”,吃起来有“筋道”。配料也很简单,无馅的加上糖(当年有时用糖精),放点盐;放了盐会更觉得甜,为什么呢?说不清,世事就是这样,“黑白配”。菜馅五花八门,时令的有荠菜、地菜;最普遍的是酸菜。我对酸菜团子有很深的“情结”。那是七二年,“莫须有”地“贬”回生产队;下乡二年多,头次正式参加“双抢”,又累又热,没有冑口。晚上,我被一股诱人的香味勾起;淡淡米香,还掺着酸、带着甜;揉合着诱惑,挑逗起周身神经,激起了我的肠胃异常兴奋地蠕动。原来是我“投亲靠友”的舅妈见我吃不下饭,作了酸菜团子。团子粘粘糯糯地,拌了油、加了糖的酸菜馅格外香。就着稀饭,我一口气吃了六个,感到舒畅极了。从此胃口大开……
 
 农村也作“特色团子”—— “印花糕”。在湖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为长者祝寿、给小孩庆满月、造房上梁都要作“印花糕”。先把糯、粳米粉蒸熟,包上豆沙馅(也有不包馅),用糕模制成糖糕。糕模种类有寿桃、元宝、满龙(盘龙)、双鱼、如意、暗八仙、三牲等,还有用“寿”、“福”、“四季平安”、“黄金万两”等字配图的。“文革时期”没人敢用“四旧”,于是糕模作了“改良”,五角星状、八辫梅花形等,凝白糕上点些红,倒也清爽。“印花糕”是至亲作礼品送的,往往收礼的人要分送给亲友邻居;亲友邻居有时又分送出去,七送八拐,差不多整个村里人家都会收到“印花糕”。“印花糕”吃时要再蒸一次(特别是有馅的),大家往往都会评介一番后,才去慢慢地品尝;除了品尝“印花糕”的香甜,更是在品尝人世间的情义……
 

不好意思,湖乡真的挺有趣!下次暂时不说呷了。谢谢家园兄弟姐妹!

TOP

老了。干不动了!兄弟姐妹想开,鼎力相助!

TOP

回复 10# 桡桡     谢谢桡桡、云儿两位‘元老’!我也认为呷是最好的,中国地大物博,各处最精华还是‘小吃’;你们想,风景美,看了,有个回念,呷了,嘴里有味,肚子有货,多自在!

TOP

回复 13# 紫罗米兰         

遗憾!首先肯定会看,再者勇与品尝,三者打个下手,最后硬着头皮作,不敢让吃者满意!fficeffice" />

TOP

同意!

TOP

回复 18# 苦椎山人      “印花糕” 制作与年糕差不多;可以说是“花式糖年糕”,在农村过年时,几乎家家必做。多谢山人兄了!

TOP

回复 20# 包子馒头        

纯朴的民风,淳厚的农民,好想念我的乡亲,可悲的是,每次回湖州,总听到一些……     谢谢包子姐!fficeffice" />

TOP

回复 22# 阿瓜       

       阿瓜,深夜看稿辛苦了!谢谢!我试了两遍,可能是字多了,交章中间部分无法调节文字大小。给各位兄弟姐妹来来不便,希谅!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