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谁在带领,走近坟墓地的知青们

谁在带领,走近坟墓地的知青们
            
---偶读<<上海知青广场>>报道有感

                   

 

 本来及时下网,对我不失为很好选择,何必耗时间又耗精力么。但感觉有话没说完似地,源于我的上网路径以及我的一个沉帖。又终于,我见到上海知青广场一个报道,于是,我终于又贴此帖,作为收官帖吧。

 

请不要被标题惊住,慢慢读吧。


我上湖知网路径:打开hao123主页,点凤凰网,点历史,点知青,点湖南,点湖南湘西知青网,复印湖南知青网,百度搜索(湖南知青网),进入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首页。

 

不将湖南知青网放入收藏夹,一是因为它不会是我常上的网站。二是弯来弯去可以看看其他知青网报道,我平日是不看的。

 

果不其然,在凤凰网江永知青,我读到了一个叫张维敏老知青,她代表了知青中的某一个群体。又通过上海知青网读到上海知青广场。如后:

 

(转帖)1:上海知青广场落成

 

 

(转帖)2:上海知青广场落成典礼

 

 

突然,有知青网友问:讲台上四个蓝色的海湾寝园出现在这什么意思?

 

原来,<<海湾寝园>>是上海知名公共墓地(原奉新公墓)。上海111万上山下乡知青,3千多名包括外地知青到场。

 

正式落成典礼,邢燕子、董家耕到场,候隽却没有亮相,也许侯曾因四人帮问题获过刑?
 

(转帖)3:中国最长“知青墙”惹争议

 

日前,地处上海奉贤的海湾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奠基仪式——知青广场奠基,曾经在黑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吉林、内蒙古等地“上山下乡”过的回沪知青约11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引人关注的是广场内要建一座高2.5米、长200米的“中国第一长”“知青墙”。“知青墙”上将刻上知青当年在各地战斗的场景浮雕和知青经典语录;同时,经手人同意后,根据区域划分,刻上上海知青的名单。

 

不料此举一出即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能在这里留名,是自己的一份自豪和光荣;难忘的知青岁月从此有了永恒的记忆标记”。也有人说,在墓园建造这样一栋“知青墙”简直不可思议,“我还活着,在墓地内的知青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总觉得不妥!”“知青墙”背后有故事在“知青墙”建设的背后,记者采访了解到了一段故事。去年,有一位上海知青因病去世后,由于家境非常困难,上海海湾园免费为其提供了骨灰安放。

 

通过这件事,海湾园开始了对知青群体的关注,并通过走访上海回沪知青了解到,40年前上海有111万知青上山下乡,他们目前的平均年龄在57岁;他们普遍反映没有纪念知青的载体。

 

地处奉贤旅游区的海湾园于是大胆设想,决定在公墓内辟出32亩地,规划建设知青广场。广场由三部分组成:主题群雕、知青墙和知青博物馆。工期预计建设一到二年,而工程预算5000万元则全部由海湾园承担。

 

建在墓园是否合适“我还年轻,名字刻在上面有点忌讳。人活着,最好不要把名字刻在墓地内。”持反对意见的知青张根宝表示。记者了解到,与张根宝持相同观点的知青不在少数,他们对这种反传统做法不太能够接受。

出之华夏知青网

 

还有一些知青认为,纪念墙通常是为先烈和功成名就者立的,自己事业平平,与那些有成就的人比,显得微不足道,上“墙”缺少底气。

 

与这些看法截然相反,另一些知青则认为,这种纪念形式非常有意义:“知青墙”象征性地记载下一代人的战斗史、成长史,能在这里留名,是自己的一份自豪和光荣。甚至有知青激动地说:“就是出点钱,也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知青墙上”。

 

据介绍,海湾园曾多次邀请回沪知青座谈听取建议。上海知青颜新成说:“知青墙的开工是对我们当年付出的一种肯定。”针对有人对知青墙设在墓园的忌讳,他说:“我是唯物主义者,没必要大惊小怪。”知青代表、著名作家叶辛在为知青广场作序中写道:“知识青年的40年,是中国20世纪历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知青广场,是我们相聚和重逢的舞台。我们今天又来回忆往事,叙说关于昨天的话题,为的是更好地着眼于今天,迎接愈加美好的明天。”海湾园副总经理吴伟敏表示,建“知青墙”的初衷是供后人瞻仰了解知青的历史,为的是展现当年知青历史画卷,教育启迪年青一代。

 

据悉,为了解大家的想法,园方曾在回沪知青中作了“民调”,园方称约有7成多接受调查的知青投了赞成票。

 

 

 

 

20111113c_001.jpg

 

 

20111113c_003.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