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拙见如下:

古人用的韵书有诗韵、词韵、曲韵等。

作诗的韵书是《平水韵》。其中平声30韵,上、去声59韵,入声17韵,共106韵。

填词的韵书是《词林正韵》,将诗韵的106韵简化为19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14部,入声分为5部。

填曲的韵书是《中原音韵》,也分为19韵,只分平上去三声

弹词等说唱的韵书是《十三辙》,更简化13韵。

       

    诗、词、曲韵是否可以通用?古人的要求是:往上从严;往下从宽。例如填词可用诗的《平水韵》,而不可用曲的《中原音韵》。

   邻韵是否可以通用?从古人的诗词作品中来看,是可以通押的:

 杜甫《三绝句》其一: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又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再如晏殊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TOP

   今人写诗词,也可以通押,但必须依据三点: 一是韵母的音素分析,二是前人作品的押韵范例,三是现实生活中的语音实际。

   平水韵分一东、二冬,那是古音韵母有差异,例如长沙话还保留古音,“冬”就读如“灯”。现在普通话“东”、“冬”韵母相同,也就可以合为一韵了。

  前人有邻韵通押的范例(如前举例),今人更是可以效仿。

  如果写诗只能按平水韵,一诗一韵部,约束太多,让人望而生畏,十分不利于弘扬中国文化,何况古人也不拘泥于此,故有邻韵通押的做法和词韵的由繁至简。

语音发展的实际,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韵部和押韵,当然必须是科学地划分和使用。

TOP

回复 31# 海客瀛谈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衰”,平水韵“四支”韵;“回”、“来”,平水韵“十灰”韵。按平水韵,该诗也是邻韵通押。

2、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总共十六式: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各四式)没有什么变体。

TOP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TOP

回复 39# 江河人

本人不认同“孤平”、“三平”、“三仄”,因为错综而又和谐的平仄排列是为了形成声调的抑扬起伏,体现中国诗歌独特的韵律美,这正是古典诗词经久不息的魅力所在

古人如果因表意而破格,也感遗憾,故有“拗救”一说。今人如果因轻率而破格,则失规范,切不可提倡。事实上,中国的语言词汇无比丰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偷懒,肯下功夫,合律的字词是能找到的。所以,“不以词害义”,不能轻易地成为破格的理由。

不破规则,是因其合理,至今还能发挥好的功能作用。

破掉规则,是其不合理,至今不能很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本人思考问题,不信书,不看人,只认理。

       近乎自大,一笑。

 

TOP

   讲究格律,古人之严难以想象。今人以为只有近体诗严,词曲稍宽,其实不然,词曲分了平仄,还要分四声,分了四声,甚至还要分发音部位,故清真、白石等懂音律的词家受人吹捧,而敢于破格创新的苏词,却被李清照讥讽为“句读不葺之诗耳!”

   若依易安之说,则今人谁敢填词?填的又算什么词?幸好出了个苏轼,能“与时俱进”,让人还有胆填词。不然,宋以后便无词了,被“吓死”了!

   苏子瞻为大家公认的大文豪,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诗、词、文、赋方面都有“破格创新”,才使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才是文学发展的正道,千年之前的苏轼能走,为什么我们今人却不敢走?不走,就等死哦。

   诗词同此理,人生同此理,万物亦同此理,是否?

TOP

  前人的文化遗产,适宜的我们承继发扬,不适宜的我们破格创新,有了这样的观念,才有了中国文化的新陈代谢和一脉相承,才有了苏轼让中国文化“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有尊严的死去”。

   综前所述,本人认为:诗词曲按体式分平仄,但不再分四声;破格使用通押的新韵,但要经得起科学的音素分析。宽严适度,便于使用,而又有其韵律。

  “有尊严的活着”是多么美好啊,为何一定要“有尊严的死去”呢?

TOP

      海客君----------

 

1引用海客君语:“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繁荣,没落,自有它极其复杂社会的和人文的因素。并不是由某个人想要破格创新就一蹴而就的。”

 

 回复: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要“发展、繁荣”,总要有个人去想才行吧,更何况还必须去实践。

 

2引用海客君语:“至于你文中说的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恐怕也是主观的臆断。”

 

  回复:再举苏轼诗文革新的一例:“赋”这一旧体,由汉“大赋”至六朝“骈赋”,再至唐之“律赋”,已无出路,北宋欧苏破格创新“文赋”,才焕发生机。这可不是本人“主观的臆断”哦。

 

3引用海客君语:“只有继承才能发扬,只有精通方能改革。”

 

  回复:感谢您支持我的观点,不再主张“一成不变”。(本人的观点见67#发帖)

 

4引用海客君语:“你说苏轼能走,我们也能走,这样的话我们听多了。大跃进时代的新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吓死人的大话,又有几个人还记得!又有什么生命力!”

 

  回复:首先,觉得您也很善于对我进行“同理推断”。其次,我们听多了的话,还有“按既定方针办”,但固守陈法的话,中国还会有生命力吗?

 

5引用海客君语:“社会科学,是万万不能用同理推断的方法来下结论的!就说打球吧!篮球有篮球的规则,如果你也来个同理推断,硬是要把篮球规则运用到乒乓球桌子上来,岂不是荒谬绝伦么!”

 

  回复:万物有其个性,但万物也有共性,这是哲学的基本常识,我就共性而言,何来“荒谬绝伦”?另:“打球”之说,您似乎又“同理推断”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