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对于“唯美”,是壮烈?是优雅?是精致?寒乡说不清楚。近来读章诒和的小说《刘氏女》和《<刘氏女>笔谈》,倒是强烈地感受到了“唯丑”。读罢,唏嘘不已!掩卷深思,总觉得在封面题语(也是小说结束语)“风,就是人生”的背后,也有点“唯美”的东西,是大悲大悯?是大彻大悟?抑或其他?自己还是说不清楚。因此,附上材料,供朋友们斟酌:

 

 

                                                       章诒和简介

 

      章诒和,安徽桐城(今枞阳)人,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最大的钦定“右派”章伯钧二女。1942年生于重庆曾居于香港(湾仔与旺角亲戚家)三年,在培正小学读书,建国前随家迁到北京定居;1954年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60年考进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文学系,大学时期(1963年)被下放到四川川剧团艺术室工作;因为在日记中写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得罪了江青。

 

  遂于1970年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为现行反革命罪犯并判有期徒刑20年(当时被划为右派),狱中诞下一女;19795月丈夫唐良友在成都因急性胰腺炎离世。同年秋天被判无罪释放并回北京,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工作。197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休并开始写作。

 

                                                                                                                                    

TOP

 

 

                     《刘氏女》序言

 

 我在监狱蹲了十年,和女犯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比某些夫妻的婚龄长,比很多小两口还亲。那里,外表平静如镜,其实,终日翻江倒海。


      每个犯人都有经历,而经历就是故事。不少女囚进了监狱,又有了新的故事。《刘氏女》是其中之一则。一九八○年,我把刘氏女的故事讲给吴祖光先生听。听后,他在客厅走来走去,激动地对我说:“诒和,把你刚才说的,落到纸上,就是中篇。赶快写!”    三十年后,我把她“落到纸上”了。但吴祖光先生已去世多年,大概真的“刘氏女”也走了。

 

我不写政治,不说制度,笔墨集中表达女囚的命运,窥探她们的内心。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尝试写小说。很吃力,也很卖力,用尽气力也未必好,但我会继续下去。

 

                                                                    二○一○年十二月    北京守愚斋

 

TOP

 

            《刘氏女》笔谈(壹)

 

:     

 

您以前一直写作历史性回忆性的散文,这次动笔写小说,序里说“很吃力,也很卖力”,请问你是第一次写小说吗?

 

    从您转写小说的体验里,是什么地方让您觉得“吃力”呢,是关于小说这种文体么? 

   

    想问问您对自己这本小说满意吗?

    

    您觉得这次写作与以往散文写作相比,是否能说出某些散文写作中难以说出的东西?对什么样的题材您才会选择以小说来写?

TOP

  

 :    

 

  《刘氏女》是我第一次正式写出的一部中篇小说。为什么说是“正式”呢?因为此前有过一次“非正式”写作,那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了。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上班,用业余时间写出的,六万字左右,题目叫《殉葬品》,女主人公是个女囚。写时,没打算发表;写后,一直放在抽屉里;写的理由则很简单――牢狱生活对我精神伤害太大,太深。监狱里蹲了十年,出狱后噩梦十载。白天奔波劳碌,夜晚被人追逐残害。梦中惊魂不定,醒后大汗淋漓,再多的安眠药也是无效。那时母亲健在,我不敢讲。她的心早已破碎。


    怎样才可结束内心的恐怖?想来想来去,唯一的出口就是倾诉,倾诉的方式就是用笔写出来。写作,即成为精神释放,也是心理平复。我开列了十个女囚名单,打算以她们为原型,写十个故事,也就是十个中篇小说。至今她们可能活着,也可能自杀或老死。所以,我只能写成小说。我一直为此而准备,包括词语方面的。后来改变了写作方向,首先要以散文方式写父辈的故事。


    意外发生了!《告密》、《卧底》两文“吹皱一池春水”,我被朋友击倒。无法想象那么正义且有知名度的人出来了。有的人打算通过过硬的关系,调出我的档案,看看章诒和是否也有告密行为。有的人开始写章伯钧的故事,说他从来就不是东西,无非马路政客、投机分子。有的请出香港知名人士,报告打到最高层。忧烦不尽,心乱如丝。我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实体;我也才懂得某些制度是不能碰的。鸡蛋碰石头,我连鸡蛋都够不上,是粉尘,一粒粉尘。


    “芦花吹白上人头,镜里萧疏不奈秋。”已近垂暮之年,决定另择一路,于是打开抽屉,拿出了以前为写小说准备的所有材料和自己写下的许多片段。一下笔,便知转换文体之不易。散文很自由,而小说首先遇到的就是人称问题。散文不用设置人物关系,而小说人物关系的设置就至关重要。散文里,自己想说什么说什么,在小说里,主观情感不可投入过多。一切都不熟悉,一切均需从头学起。所以,我很吃力!由于认真,故又很卖力。

 

 

       (《笔谈》共五节,以上只是第一节。全部文章可到网上搜索和阅读。)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