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贴就关机,临时有事,各位朋友的跟帖未及一一回复,致歉。
柳兄,你推荐的文章我自然要看。
艾木地,“我以为,如果脱离了农村、农民这个大背景,知青文学恐怕是难得写出深度、广度的。”深以为然。
椰风,“小说和散文尽可能不用第一人称,(纪实文学除外)客观地反映当年知青生活,不以诉苦为主题,而是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则更有说服和震撼力。罗丹老师做得很好,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说得有理。
西岭,“知青文学总体上来讲,是属于"杯具"型的。”你的这句断语是对的,因为知青运动整个是失败的。我们的不同之处,是表达的方式选择。我喜欢用诙谐、用恬淡。不喜欢编苦难史,大张鞑伐。但我一定充分尊重你的方式。
大队部,随着年纪增大,我越来越不喜欢看虚构的东西,所以我不想再改写小说,就喜欢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之类的纪实。我不追求深刻,有点唯美。谢谢你的抬爱。你又说道“如果在诉知青的苦的同时还帮帮诉农民的苦,那么您大概就有了某种终极关怀和思考,一种对人性深层次的追问。”隆重顶你这句。但你说“如果因为农民苦(或许比知青更苦?)于是就说知青不要诉苦,那知青是否应该高兴起来,高唱青春无悔?或者谢天谢地,还有比我们更苦的农民在?”这句有逻辑错误,您可能是笔误。我能理解。
孟晓兄,很喜欢你这种平心静气,又有点认真的论事方式。人一气急败坏先就输了三分。我要向你学习。我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非常正常。总的感觉,我们是同多于异。紧握你的手。
六旬童,你过谦。无怨怨有何益,有悔悔为哪般。 文无定则 知青写作何妨缘情率性, 世有不平 岁月沧桑但忌顾影生怜。写的何等好啊。既有文趣,又蕴哲理。
老梅,将你的自画像转给我,愿一睹芬芳。
朱纪飞兄弟,真给我面子,说不谈王朔,果然不谈,谢谢你。他本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不必在这个帖子里谈他。
诸位继续,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我洗耳恭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