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铁道兵东北农场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成立以来,长年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地区施工,物资供应始终比较困难。施工中指战员付出巨大体力,但却常常吃不饱、吃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铁道兵部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由此形成了和平年代军队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

1954年9月,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指示铁五师余友清副师长,带领复员转业的官兵到黑龙江的密山、虎林一带筹办农场。一年以后,铁道兵经请示国防部,在新垦区筹建了农垦局,先后组建了11个农场,并从北方农村招收了大批女青年到农场工作,让她们与那里的转业官兵配偶成婚。没过多久,著名的北大荒便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农场人口达到五六万人,耕地面积达到260万亩,生产粮食达到1.2亿斤。1957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已具规模的铁道兵农垦局移交给了国家农垦部。

1962年,铁道兵党委扩大会议决定以部队兵员的3%—5%从事农副业生产,大量种粮,大量养猪。当年的四五月份,铁道兵后勤部和铁9师开始在黑龙江省嫩江地区选点开荒种地。当时的嫩北地区一片荒凉,部队选地就是跑马占荒。当年办理了土地使用手续,并很快播种了21万亩,当年就收粮1660多万斤,不仅解决了施工部队吃不饱的问题,还交国家60多万斤。1964年嫩林铁路开建,自嫩江至加格达奇南段铁路两侧的15万亩土地划拨给铁3师、铁6师、铁9师耕种;以后又将红彦车站以东和哈力图、小黑山车站两侧的10万亩土地划拨给铁4师、铁14师耕种,铁道兵的东北农场已初具规模。铁3师、铁4师、铁6师、铁9师、铁14师各投入一个营的兵力建设农场,另有铁9师43团(代号3351部队)担负铁道兵的生产任务,这时的土地已达到45万亩之多,投入兵力最多时达到了1.1万人。

1969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嫩江组建了铁道兵“五七”农场,一年后又改为铁道兵东北农场(代号541部队),对嫩江地区的各师农场进行统一管理。铁3师、铁4师、铁6师、铁9师、铁14师的农场,依次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分场,43团的编制没有变动。在此期间,恰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铁道兵机关和各地部队、院校、工厂的子女奔赴东北农场,成为农场的知识青年,在各个分场都成立了知青排,他们也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其中有些知青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77年初,43团机关和农场机关合并,将所有部队编成8个生产营和11个专业分队。

1979年6月,铁道兵东北农场改为铁道兵嫩江基地。这时的嫩江基地已是全军最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了,全基地的兵力8000人,人均产粮1.4万斤。 东北农场每年收获的小麦、黄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了施工部队和国家的粮库,特别是东北出产的优质黄豆,为部队的指战员提高伙食营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东北农场从事农业生产的战士所付出的艰辛,是很少被外人所了解的,他们种小麦却很少吃到面,一天三顿吃的是沈阳军区的标准军粮——高粱米。很多战士当了几年兵,但对家人始终戏称自己是当的装甲兵(庄稼兵)。

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铁道兵嫩江基地移交给了解放军总后勤部。

1985年全国“百万大裁军”时,总后嫩江基地整体移交中储粮集团。改称: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本人曾与1969年至1974年在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五分场(哈力图),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五四一部队五中队,先当知青、后入伍。

TOP

回复 13# 晴天蓝蓝 即使我们在嫩江农场时,也有所谓从关内来逃荒的。但是,来逃荒的,要把握一点----必须自秋收之前,最好时间还往前挪一点,更好,否则过冬、来年的春荒是很难捱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