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楼主好!谢谢你 !我们的学友 李銓 也在网上。我上湖知网不多。因为我自己的境遇不大好,所以我一般不大在这里张扬。请见諒。张老三我在学校就认识的,了解他的为人。是个好人哦 。

TOP

      老知码子蒙诸君抬举,惠予问候。诚惶诚恐之余,我也掏出心里的的真诚,书之以复老团并老三、行者、晓泛、雨晴、天涯、小聪哥、老红卫兵、阿弥陀佛等各位湖知网友(顺便说 ,我现在和佛兄在一起呢)。 

      首先,祝愿老团兄身体能好起来,相信你一定能恢复到自由行走!

      其次,说说我和湖知网。

      先说说我发帖不多的原因。 我经常拜读湖知网上的佳文,同时通过湖知网了解昔日同学、知友的现状和信息,但是自己却动笔不多。这是因为记得小时候父亲告诉我:人要藏拙,不要当了瘸子还老是炫耀自己的跛腿。所以,由于自己的文笔拙劣,写不好,也就不敢写出帖子发到湖知网,以免遭人取笑,自讨没趣。 再说说我与湖知网为什么亲而不近。 之所以极少参加湖知网的活动,其中亦有对湖知网的“畏而远之”。说实话,我对湖知网上的一些做法并不苟同。比如说,湖知网把网友分成三六九等,分别冠以“初下乡”、“知青娃”……“知青元老”等头衔,更有甚者,在“版主”上面还搞个什么“超级版主”,这不由得不使人联想起“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把人们从A、B、C到M、N分为若干阶级阶层,层层压迫与管制。更远一点,还可以上溯到封建王朝时代的上下九流和未入流。我经常自问:湖知网何苦搞出这套东西呢?究竟是要表明湖知网中有高低贵贱?还是要拷贝现实社会的等级森严?难道不划分这些等级湖知网就不能生存?就会挫伤网友发帖的积极性?想来想去不得其解,只好借用阿弥陀佛学弟的那句话:湖知网啊湖知网,要想爱你还真不容易!

      湖知网上虽都是知青,可是此知青不见得同于彼知青。文革前下乡的知青与1968年以后下乡的知青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知青经历对某些人来说是”第二故乡的浪漫情怀”,可对本人而言却不啻是一场噩梦。文革前下乡在江永的知青可以说都是“脸上烫了金印”的,应该都能理解我这句话的苦涩。直到今天,我有时还做恶梦,梦中不知怎么回事我又被下乡到了江永,每到此时,梦中都往往惊出一身冷汗。因此,即使我经常身在湖知网,内心却无时不有一种对知青生活的逆反。这大概也是我与湖知网若即若离的缘故之一。

      张老三说:“我们班17个同学没有升高中,其中14人去了江永”。据我了解,那届二中初中毕业生中,下到江永最多的还不是张老三那个班,而好像是194班或者191班。去江永人最少的是193班,十几个没有升高中的同学中居然只去了男女各一人。阿弥陀佛学弟曾问过193班去江永的同学,为什么他们班去的人少,结果据说这事还与华容知青所熟悉的两个人有关。这两个人一个是我们尊敬的周正规老师,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一声叹息”网友。诸君欲知何故,请听下回分解。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