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又是鬼节

                                                   

                                                    

                                                         又是鬼节

 

 

    不知不觉又到了10月的最后一天。天气渐渐地凉了。望着阴沉沉的天空,我回忆起20多年来在美国度过的万圣节。

    在西方,人们认为10月的最后一天,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标志,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称为“死人之日”,或者“鬼节”。

    传说这一天各种恶鬼出没,死去人们的灵魂也会离开身体,在世间游走。就如中国的“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阴历七月,开鬼门关。烛光里,火光里,魔影踯躅,鬼影飘摇 

    记得儿时,我们一家几十口老小,在这一天特别忙碌。大家围坐在临时拼搭门板前,小孩子们就把粘在一起的纸钱一页页分开来,大人们就在书桌上写大信封——“包”,上面写上已故的先祖的名字,“显考某某某”“显妣某某某”,然后一叠叠纸钱放进包里。到了晚饭后,天色已经昏暗了。家里的学徒就把装好纸钱的“包" 一担担挑到池塘边焚烧。烧包,就为了给先人以馈送。可是千万也别忘记,给本地山神土地爷,也要孝敬一份。更加还有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施舍一份,以防止他们半途抢劫。  

   而美国万圣节前夕通常与灵异的事物联系起来。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节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传说与中国的盂兰节类似。

  万圣夜的象徵物是南瓜灯,人们把南瓜雕空,雕成鬼脸当灯笼的。

   这里的南瓜是不能吃的。物种和中国根本不同,有一年,我在美国超市买回来一包瓜种随意丢在后院地里,到秋天,大大小小结了一百三十多个南瓜,可是根本就吃不得,全都当垃圾扔了。  

       由於万圣夜临近苹果的丰收期,焦糖苹果成为应景食品。做法是把苹果从果蒂部直插入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浸在糖浆中沾上一层糖衣,(其制作方法,和我国北方制作冰糖葫芦大致相似。)有时再黏上果仁、棉花糖、小饼乾、爆米花等,有时会添加一些肉桂粉,成为精巧的零食,有时也会浸入巧克力来做,外头再黏上彩色的巧克力米。苹果的酸甜和外头的糖衣很配,小孩子特爱!焦糖苹果从万圣节到圣诞节都算是节庆食品,在全美流行。

  在美国各家各户在万圣夜都会准备焦糖苹果送给上门讨糖果的小孩, 万圣夜晚上小孩子和青少年都会化妆成鬼怪沿街要糖果,因此各种糖果也算是应景食品的一种,这时候商店里卖的糖果较受欢迎的是各种鬼怪造型的糖、和以万圣夜常见的橘色、棕色或黑色为包装的糖。但近年曾发生有人恶意把针和刀片放入苹果中蓄意伤害别人的事件,送焦糖苹果的习惯从此逐渐消失。虽然大部分都只是恶作剧,而真实个案中小孩也仅受轻伤,但是不少家长仍然很不放心。所以年复一年,万圣节晚上出来讨糖果的孩子少了。尤其是白人孩子更加少出来,黑人的孩子则往往由大人陪伴。美好的节日因为个别恶意而蒙上阴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赶快开门,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有一年,我们全家都在餐馆忙生意,晚上回家时,只见纱窗上被人投掷了几个鸡蛋。黏黏糊糊叫人哭笑不得!
  邻居的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兴致勃勃地拖着一个大口袋,参与和其他大孩子们一起的讨糖行动。他获得人们最多的喜爱,人们将大把大把的糖果放进他的袋子里。等他兴高采烈回到家里,打开袋子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一颗糖都没有。原来他的大袋子已经被他一路拖行磨穿洞了! 孩子气得哇哇大哭起来,大人们早已笑得接不上气了。

      这个晚上,我依旧要开车出去送外卖。街上虽然有着明亮的灯光,可是孩子们却穿着诡异的黑色长袍,在树荫下,在转角处,随意穿行,很不起眼。年年都有万圣节汽车碾死儿童的报道。为了生存,我也就不得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前行。

   无论东方西方,各地的风俗不同,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原来都是一样的。美国的夜晚,平日不到八点,居民区的长街小巷早就阒无人迹。

   而万圣节之夜,孩子们归去之后,就只有无数的幽灵,在青空中蹒跚,巡行。是将降人类以无限的福祉,还是深沉的灾难呢?

[quote]     看了楼主的贴子,想起我今年也为孙子做了个南瓜灯,给您瞧瞧!  发表于 2011-10-31 21:50 [/q

知青之歌兄,你做得好,很有创意。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