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看到“伯伯,救救女儿!”这一段,我流泪了。我们都曾经是这个大队伍中的一员,很能够理解这样的举动。云南知青还真不错,能够这么团结把这个事办成,这里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毅力。

    这件事情,当时的中央能够松口,有诸多的因素。其中要准备对越作战,必须保证边界安宁是一个重要的、又不容易引起后人注意的原因。

TOP

对越作战的因素可能性不大,因为知青政策是全国性的,何况知青戌边是国家当时的既定政策。 车窗外 发表于 2011-8-17 12:20

 

      我的意思是当时的决策层至少不愿意看到这个事闹大了,绝对不利于不久后的调兵遣将。假如这件事不是发生在云南边陲,而是在国家的腹地,或者换一个时间,也许就会是另一个结果。因为这个事,导致了全国知青的大回城,那是后来的发展,也许是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

    还有一个从政治上的需要来说,适时终止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有全盘否毛、平息怨气的因素暗含其中,所以邓公才顶住压力,毅然拍板。这样的事,此后决无二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