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40年前画作

知青时期画作

 

版主拿出了《38年前的一幅画》,我在38年前也画了些记事铅笔画,虽然作画水平不高,但有版主撑着,也晒出来给知青朋友增加点新春读物。

我于19697月下放茶陵秩堂公社红光大队一队知青组插队落户,我们67届本应196811月下乡,当时我作为特殊情况留了城,半年后还是下乡了。

 

 

到农村去

岁月画作-到农村去 - 复制.jpg

 

劳动的开端

岁月画作-劳动的开端 - 复制.JPG

TOP

 

 

       画画,是当年能表达知青才华的一种方式,1969年,红光大队在红光小学草坪旁建了一座3米多高的“忠”字塔,大队抽调一队知青林生,主笔画了一幅2米多高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画像,由于林生同学具有美术和文艺才华,画像栩栩逼真,引来公社各大队乃至县里不少人前来参观。2010年春,林生同学从江西到秩堂,特意前往红光学校,想还能看到当年画像的踪迹。但是,画像连塔已于学校扩建时拆除,当年在小学读书并在一旁看过画像的一位学生,是现任红光(彭家祠)小学校长,在他的指认下,我们仍在画像原址瞩目许久。

TOP

“打禾”,茶陵县城20公里内地域称“扮禾”或“扮谷”,而高垅、秩堂一带称“打禾”。

 

打禾

岁月画作-打禾jpg.JPG

TOP

 

打禾桶

 打禾桶,40年前,在茶陵、攸县及湘南一带,是使用这种工具用人力将稻谷脱粒的。七十年代中期,省城几所大学在常德桃源、安乡一带支农时,见到的是脚踏打稻机,有的已有电动打稻机,估计湘北知青尚未见过“打禾桶”这种打稻工具。

 打禾桶,直径5尺左右,桶高2尺,用一寸多厚杉木板制作,桶箍用竹篾编制的约2粗的箍圈做成,桶重约百、八十斤。

 搬运打禾桶,是用一根“背桶棍”斜横在桶内,再将桶扣过来,用“背桶棍”背起桶前行,背桶时,由于桶是扣着的,背桶者看不到前面,只能看到脚下一、二米距离行走。

 搬桶,也有不用“背桶棍”的,将桶整体举到肩上,扛着搬运。“扛桶”有“端底”和“半边月”二种方式。所谓“端底”,就是用肩扛着桶底搬运;“半边月”,则是将桶侧放在肩上,肩扛着桶边,高高的扛着走。

 不论是“端底”还是“半边月”,都需靠肩和头顶着桶,由于桶太大,头也同时压在桶下面。扛桶是非常要力气的,在我们队上,全队的壮劳力中,加上我和林生同学,也不过三、四个年轻劳力能用“端底”和“半边月”方式扛上打禾桶。

 

TOP

晒谷

晒谷jpg-1971.jpg

TOP

三位艺术家

三个懒知青.jpg

TOP

怀念画画的知青

说起知青作画,正如格之明的故事,充满酸甜苦辣。记得秩堂公社毗塘大队一位名叫刘时祥的知青,酷爱画画,经常帮队上社员画像,曾被公社点名称为“懒知青”,其为高度近视,难于下田上山劳动,由于家里在解放前是开店的,属富裕家庭出身,招工不上,为了生计,曾弄了个相机,靠游走照相谋生,在七十年代中期一个春节,曾碰见他在茶陵烈士公园山上的寒风中寻人照相,后再未曾见面。

在本版网站2006年版有一篇严平的回忆文章,说的应该是他,得知其已在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去世。

 

TOP

 

     图画记叙的都是过去极简单的农村劳作,当时觉得,留着多年后应该值得一看。没想到的是,多年后进入了如此广泛的网络时代。

 

养猪

 

岁月画作-养猪jpg.JPG

TOP

修建东坑水库

 

岁月画作-推土jpg.JPG

TOP

今日东坑水库

 

东坑水库.jpg

 

 

TOP

 

土车

 

说起土车子,我是修秩堂东坑水库时才开始使用,在这之前还没使用过,秩堂在此之前是没有土车子的,因为秩堂是山区,土车子用不上,在此之后,也没使用下来,因为手扶拖拉机已慢慢普及到村队。

土车子要数虎踞公社和平水公社那边做的最好,高垅和秩堂这边可说是不会做土车子,修东坑水库时,向别的公社借来土车子,由木工照着样子来做,做出来的远不及人家的。

虎踞和平水公社的土车子载重大,又省力,还式样美观,秩堂公社又做不出来,就仗着一地之主之势,经常偷其他公社的好车子,其实,偷来的车子在工地一用就会被认出来,经常又被失主要了回去。

秩堂人比较要强,一般是要不回去的,有一次皇图大队偷了几台上好新土车子,结果失主公社的民兵(那时民工称民兵)在工地找了上来,双方激烈争论,也没要回去,秩堂皇图大队的民兵正在得意之时,失主公社来了几位十七、八岁的女民兵,招呼都不打,推着车子就走,这时秩堂的男民兵一个个瞪呆了眼,眼睁睁看着把土车子都推走了,原来秩堂人是吃硬不吃软。

 

TOP

回复 21# 格之明

 

       下图是“爱画画的刘冬祥”这篇文章中主人公之一谭丽当年下放的村队,老房子已难寻了,由于近四十年了,农村近30年又飞跃发展,当年知青的住房即使还能保存下来,一般都是残垣断壁了。

         日前打听此事,张部长死后二天,湘潭地区革委的调令到达,调醴陵县一个公社任职(张是株洲人,转业军人)。

毘塘大队.JPG (188.25 KB)

毘塘大队.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