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学做对子
对联俗叫对子, 用木板雕刻或嵌在立柱上亦称楹联。要做好一副对子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别看上下联只有短短的几个字抑或几十个字,可它比写好一篇文章还难。还是“车窗外” 知友说得好: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为骈文和律诗的产物,一字一音表现为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般的对联讲究仄起平落, 实对实,虚对虛, 字数相等, 意义相近。 说到做对子,才实实在在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们整个初、高中阶段都是在文革中度过来的,(初中在县农中, 实行半耕半读, 后来复课闹革命才转到县一中)这有限的学习期间每年还穿插春耕、双抢、秋收几个农忙假,还要挖防空洞,修公路(当时永兴县建氮肥厂,我们这些无价劳力正好派上用场),还有为建水电站挑沙石,上山种茎类农作物等。总之,那时学工、学农、学军兼学别样,无所不做,哪有时间静下心来上几堂课。数学只学了有理数加减法和解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等,英语学会了唱“东方红”, 化学刚进门,物理沒拢边,好在进厂后为确认原始文凭还上了个初中文化补习班,才把零零碎碎的东西捋清了一下。记得1979年随公司团干学习班到井岗山参观学习,井岗山纪念馆的馆长说了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一代是被耽误的一代,被遗忘的一代,被冷落的一代,是文化大革命的试验品,是“四人帮” 的牺牲品。想想也是,想读书的时候碰上闹革命,要参加工作时赶上上山下乡,涨工资时说你胡子太短,因表现积极待被重用、提拔时说你沒文凭,结婚时要提倡晚婚晚育且只能生一个,改革精简人员时,你又是待岗下岗的首选对象。进厂后我多么渴望能脱产学习一两年或是几个月也可以,可进厂近四十年就一直沒有这样的机会,人家说你当劳模了沒文凭照样可以干好,就这样,“七•二一” 电大就与我失之交臂。虽说后来通过自学、通过几年函授教育也混了个大专、本科文凭,也评了个高级职称,可与正规的科班出身有天壤之别。好在自己平常有事沒事总喜欢拿几本书翻翻或是浏览报刊杂志获知一点一鳞半爪的东西,以杂为通,得以不断充实自己。其实,在我们知青这个群体里不乏能人、高人,充满才智的人。虽然上苍沒有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但他们自强不息,自我磨砺,自学成才,使自己成为业内的领头羊,圈内的佼佼者,沒有辱没“知青 ” 这个光荣称号。象常德和其他地方的知青“孟晓、狄罗德二世、二马、隐士安、火土重生、笑对人生、三人” 等等;我觉得他们非常有才情,有大家风范。特别是一些才女更令人钦佩,如“东乡妮娜、易山、陈伯钧、向北挺进、琴思清远、方子”等, 品读她们的佳作给人一种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才情并茂的韵味,她们都是才艺双修的大家闺秀。说到“琴思清远” 真是名如其人,我对“琴思清远” 还是比较熟悉的,我们一起进厂,想当年,她一身都充满了文艺细胞,琴棋书画,歌舞器乐,吟诗作赋,无不通晓,她可称得上一位秀外慧中的大才女。 说学做对子,借题发挥感慨了一大通,沒办法,虽说对过往那段艰辛岁月无怨无悔,可没读多少书那无法抹去的岁月痕迹仍然难以释怀。好吧,言归正传。纵览我国对联的演绎史,可以说“源于秦,始于唐,盛于明”。 秦汉以前民间盛行挂桃符,即用桃木板书写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 和“郁垒” 的名字,挂在大门左右以驱鬼魅。到了唐代后期,(五代)后蜀之主孟昶以学士幸寅逊所撰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最早的春联。到了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见天下逐步安定,百废待兴,万象更新,歌舞升平,朱皇帝逐命大臣、官员、百姓除夕前写对子贴在门上,自己一方面微服私访进行督查,另一方面自己也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人称“春联天子”, 从此写对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好对联不但好记好读好听,而且富有诗意和哲理。如成都“望江楼” 的一副对联,二十多年前从一本杂志上看到,至今仍记忆犹新:“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 自己萌发想做对子的念想始于今年的央视春晚。当时节目正酣,主持人播报第五副上联“春晚迎春春不晚”; 向全国观众征下联。我当时想,这好像不难嘛,挺有意思的,于是边看节目,边运神拼凑了“节早过节节更早” 作为下联从网上发过去。因为民间要过完正月十五才算出节, 亦称送节, 逐又改为“节早送节节尚早”。 结局可想而知,全国那么多撰联高手,我的联自然名落孙山,反正是学习,试一下钢火也不打紧。头筹被江苏省一人拔得,他的下联是“岁寒守岁岁不寒”。今年三月下旬,永兴县湘阴渡镇油塘村一座叫“福兴堂” 的道观又新建了一座大雄宝殿,准备恭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圣像。因为宝殿落成“封垛” 当地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法事,我小妹要我一同去看热闹(我妹系县宗教局长)。法事正举行中,我妹说:大哥,你口才好,即兴发挥来得快,何不帮他们撰一副联?我想,这可是文人们的专利,我权当凑热闹试一试,我站在山坡上,环顾了一下油塘垌地形地貌,有山有水,良田万顷,确实是风水宝地,于是以“福兴堂” 为名,撰了一副不成熟的联:“福山福水福地,佛至福祉;兴国兴民兴家,僧望兴旺”。 接着又乘兴又胡绉几句“佛到福到,佛道同修,万民敬仰;佛兴福兴,佛福双至,千声吟颂”。 今年五月中旬,郝三明道长准备把岳阳市云溪区路囗镇太和山的太和庙扩建,要我帮他写一篇文章,因附近的村子叫南太,而道教又崇尚阴阳八卦,太极太阴太清,我就顺势撰了一联进去:“太极太清佑太平;和谐和顺铸和美”。 以上所撰,见笑了,权当饭后茶余的笑料。做对子,确实很难,就一步一步学着来吧,就象打草鞋一样,边学边打边象。 凌宪德 2011年8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