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复 1# 开山炮
湘军早期领袖江忠源事略
编者按: 江忠源这个人很不简单,如果没有他,湘军的成军历史可能不会那么早,后来的发展也会艰难很多,在湘军的早期发展史上,江忠源与胡林翼、曾国藩三人并称“江胡曾”; 江忠源这个人很不简单,在北京求学进取功名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义薄云天享誉四海,三位同年先后客死京城,江忠源一一亲自安排护送三人的灵榇回到他们的故乡,“包送灵柩江岷樵(江忠源字岷樵),代写挽联曾涤生(曾国藩)”之美谈一时流芳京师与神州大地。 江忠源这个人很不简单,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完成了他从正处级干部到正部级干部(晚清时期的知县、知府与巡抚,相当于如今的县<处>长、市<厅>长、省<部>长)的飞跃式发展和跨越式升迁,他能完成这个非一般的目标和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所赖以凭借的正是他知兵娴熟所带来的非凡军功与勋业! 江忠源这个人很不简单,在太平军进入湖南的湘桂边境蓑衣渡战役中,他率领湘军前身楚勇数千人成功阻击对方,并干掉了太平天国阵营里面最具政治谋略与政治格局的南王冯云山;在太平军攻击长沙战役中,他又率军死守长沙不放,并击毙太平天国的西王萧朝贵。江忠源真可谓太平天国与太平军最为可怕的敌人,最终他也死于太平军后来的凌厉攻势之下…… 正文—— “勋劳节烈”江忠源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嘉庆十七年(1812)生,咸丰三年(1853)卒,新宁县杨溪村人,真父名江上景,以教书为业,生四子,依次为忠源、忠浚、忠济、忠淑。 1893年修成的《新宁县志·人物传》载,“江忠源长身鹤立,手垂至膝,与人不立崖岸而行以义断,见定守坚,无游移两可,自少受庭训,好读经世书,不屑屑章句,为文善持议论,务以理胜,无所依傍,自成一家言”。这段叙述基本上写出了江忠源的秉性。道光十七年(1837),江忠源到京城应试,经友人郭篙焘引荐拜访曾国藩,“语移时出”,曾国藩对在座者说,“此君瞻视非常,他日当以勋劳节烈闻于天下”。是年中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江忠源在家乡组织乡勇会同清兵镇压雷再浩起义,保升知县,赴浙江补用。太平军起义后,清廷派赛尚阿前往广西围剿,江奉调募乡兵,时称楚勇,出省作战,为副都统乌兰泰所倚重,以知州升用。“江忠源善抚士卒,与同甘共蓼,其用兵也尤若有神,每临阵横槊马上,察山川形势,举鞭示部,将于某所诱敌,某所设伏,往往以偏师出奇制胜”(《新宁县志·人物传》)。 江忠源四兄弟及其同族的江忠义、江忠信、江忠珀所率楚勇时称江家军,以“能征善战”著称,尤以江忠义所治精捷营最为有名。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破全州,沿湘江水陆并进,江忠源预先在蓑衣渡设伏,伐木塞河以截击,致使南王冯云山殉难。后太平军弃舟登陆,江尾随追击,在长沙城外一次会战中受伤坠马遇救。此后,江先后镇压晏仲武、周国虞以及通城、崇阳、嘉鱼、蒲圻等地农民起义,fei被湖广总督张亮基授湖北按察使,清庭令其帮办江南军务。咸丰三年四月,江忠源率1300人助江西巡抚张芾守城。九月,太平军向驻守田家镇的清军发起进攻,江奉命赴援,兵败突围,上疏自劾,降四级留任。不久,升安徽巡抚。由胡以晃、曾天养率领的一支太平军十月攻占桐城、舒城,围攻泸州。泸州为安徽临时省治,江领兵疾趋固守,清援军四集,太平军先将城外援兵一一击退,后专力攻城。十二月十七日(1853),太平军挖地道攻水西门,城墙坍塌,太平军沿城墙攻进,与江所率兵勇激战于北门,肉搏一个晚上,“天将曙,大雾失明,左右血刃拥忠源行,手剑自刎不殊,或强负之疾驰,忠源啮其臂,坠地,拥至水关桥古塘,奋自投水死”(《新宁县志·江忠源传》),印证了曾国藩“他日当以勋劳节烈闻于天下”之语,为清王朝献出了他的生命。 庐州被围,刘长佑、江忠浚获悉江忠源告急书即率300名旧部与在新宁新募的2000兵勇驰援,然无力解围,闻江忠源“奋自投水死”, “谋以死士入城觅其尸”, “楚勇周昌发请行,以三年十二月十九行(即江忠源投水后第二天)” , “初,昌发着所获贼勇号衣牌入城,为逻者所执,遇黄衣酋,故其中表也,及释。使居营屋中,勿许出。久之,与一贼狎,时时引出坐一老人所,闲语及忠烈。老人曰:‘江公死,某桥下就掩泥中’。昌发故不信,老人引至桥,指示忠烈尸所。夜分,潜蹑桥下,掘得之,负尸瘗城间。越夕,缒一人下城,一人伛而悬尸偕没壕中,曳尸蛇行,过贼卡,无觉者。到城东本营,漏四下。公(刘长佑)与忠浚敛而拊之,距卒时二十有二日矣,面如生。将士掩泣,多失声”。这是清光绪年间邓辅纶、王政慈所著《刘武慎公(刘长佑)年谱》所记载的,详述了觅获江忠源尸首的过程,也说明了刘长佑与江忠源情谊之深。后刘长佑率数百楚勇费尽周折将江忠源尸首运抵其老家新宁,归葬崀山境内石田村(即今之骆驼峰景区内)。后朝廷追赠江忠源为总督,谥忠烈。其所著诗文联语奏疏大多散佚,友人冯卓怀郭嵩焘集遗稿刊行曰《江忠烈公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