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夏夜瞎聊——“历史”的疑点

 由千千万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组成的人类文明史是客观存在。将这些“史实”记录下来,则由于记录者的阶级,阶层,个人境遇,认知能力的诸多局限,会不会存在选择性夸张和选择性回避? 

 古代的所谓“正史”的记录者是吃皇粮的朝廷命官,笔头只围着帝王将相转,那是不难理解的。老百姓的饥荒匪患,地方官的淫奢贪腐,乃至惨烈的民族纠纷,血腥的宗族械斗,只要不累及皇权,怕就难入这些“史官”的法眼。另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某个朝代延续时间短则坏人多,因为记录这段历史的是后一朝代的人;某个朝代延续时间长则好人多,因为记录这段历史的是本朝人。

 “野史”的记录者大约是民间知识分子:或怀才不遇的落难官员,或清高自得的隐居雅士,或高门大户的书香子弟(千万农民和普通老百姓一字不识,不可能写史),恐怕不大可能关注并记录“民生问题”。

 古代史,近代史,民国史,都已遥远,不去说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当代史,有意或无意的记录者何止万千。但我发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记录的“真相”有大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事件”的记录,30年前和30年后有大不同;许多“事件”与我亲身经历的也有大不同。人的观点可以与时俱进,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也能改变么?

 前几年广州的一次城管和摊贩之间的“碰撞”,有媒体记录是“暴力执法”,有媒体记录是“暴力抗法”,双方都有人证物证,都信誓旦旦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最近体育界的某个打架事件,权威人士记录是张三先动手;威权人士记录是李四先动手。时间长了可说记忆有误,即时事件也居然各说各话!?

 小事件如此,大事件呢?

 胡适之博士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恐怕不能认为是对的,但是......

 对文章和教科书中记录的“历史”,该不该用“分析”的方法?

历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不同人的笔下就有不同的结果。

谢谢笑侃儿朋友友情跟帖。

TOP

我们老百姓对另一老百姓的评价就褒贬不一嘛!

小老百姓是如此,大老百姓也如此。永远如此。

TOP

我是这样认为的:双方记者都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

我看也不一定。记者也有“朝钱看”“朝权看”的。自我标榜的“新闻真实性”也靠不住。

TOP

回复 1# 隔山唱歌   “野史”也韵味! 灵玉 发表于 2011-8-11 23:21

那你就多多韵味吧,反正快活就好。

TOP

有人说:当代无史。一部当代史,不少史实都改来改去。

100年后,可能都会重写。那时的人没有了个人境遇的恩怨,较为客观了。

TOP

引起歧义就说明了容易犯糊涂。

你忘记了一件事,萧克将军和刘伯承元帅在50年代的遭遇,是吗,你记起来了吧。当然,记录这段“遭遇”的人也是说法不一的,我们都未身历,不知其详。

TOP

所以,怀疑历史、质疑历史的真伪,是我们的“业余爱好”;

讲得好!这种“业余爱好”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现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