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献丑---我对诗赋的一点浅薄认识

献丑--我对诗赋的一点浅薄认识

我很赞同“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的观点。

   首先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既然是文学,毕竟要反映现实既,要反映现实中的人和事,因此要说活人的话,莫说死人的话 。写诗首先在于是否有灵感,有立意,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若是为写诗而写诗,无病呻吟,生搬硬套,就得不到好诗句。吟痕作为黄埔后裔,中秋时节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作“中秋憾”,从而得“团圆日里不团圆。”这样的妙句。此句不仅直接点题,一语中的,“中秋憾”,而且与“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那是语言的音乐感。我们口语中常说,“好韵味呢。”“让他一个人慢慢韵味罢。”就是说,有“韵”才有“味”。有韵又押在合适的位置,读起来有板有眼,朗朗上口;听起来声调有高有低合拍节,给人愉悦之感。因此我以为押韵是作诗赋的关键。就是写一着打油诗,人们也希望能押韵,不是么?至于平仄格律,各方人士各抒已见,争论不休。受父亲的影响想学诗词,故看过一些书,但总被平、仄、拗、救弄得脑壳发胀,加上自己一口长沙话,汉语拼音底子薄,押韵总不好,我很自卑,也就很少去写了。倒是从各方的争论中,似乎悟出了一点道道,于是我又有兴趣学习写诗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倒底谁有理,那要看我们讲究平仄格律的目的是什么。既然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语言的音乐感,是为了符合人们的听觉效果,那么,只要符合人们的听觉效果,就不要受王力格律平仄的束缚,什么七律四种形式,什么孤平得救,什么仄声不能做韵脚,如此等等。因为许多名诗名句就不受王力格律平仄的束缚,王力为了维护他的理论的正确性,继而抛出的“拗”,“救”和“特例”,的确有蛮牵强附会。也不要去查阅什么“诗韵全集”,背诵什么“平水韵”等等。因为时代发展了,语音变化了,旧的韵书已不适应现代人的语言音乐感,书中许多字现代人很少用,甚至不认得。我曾经向朋友们推荐“诗词格律检测”软件,是因为我喜欢它,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对我这个初学者大有帮助。当我写完一首诗,在没有朋友交流、请教时,我需要知道自己的诗有什么缺陷,我就会放到“诗词格律检测”软件上去检测一下。我以为完全漠视或恣意违背格律,自由诗不象自由诗、近体诗不是近体诗、不押韵、不合仄、读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悦耳,立意再好,的确“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也难称好诗。在检测时,我首先注重的是押韵,几乎是严格按王力所强调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来选择韵脚。汉语文字的特点,一字一音一意,个个声调又不同,在文人手里,找几个押韵的字是很容易的,而我不行,需要查查“平水韵”,希望能得到提示、提示。在不违背初衷的情况下,尽量找到合适的字作韵脚,至少读起来顺口。至于每句都按格律平仄去修整,就没有这个必要了。我用吟痕的“中秋憾”作过尝试,经反复修整,格律是合格了,但意境却相差很远。由此可见,“诗词格律检测”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所谓“知古方可论今”嘛。不过不能拘泥受缚于它,而改变立意,违背初衷。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所谓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让读者感受出来的。所谓凝练,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大凡喜欢近体诗的朋友都那含蓄凝练的语句。中学时代,每听老师讲解一次,都是一次享受,那双关、象征、暗示、影射,不完全句,那语序的变换,那对仗诗眼,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终身难忘。

我之所以将“我对诗赋的一点浅薄认识”发表在网上,是“抛砖引玉”,是希望结交一些诗友,能与诗友交流,得到诗友们的指教。

 

回复 4# 冰激凌

    “有错必改”是“为人之道”。

      “中秋憾”发表后,我才见到洋葱的“简述格律诗词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没注意发表的先后日期,还以为洋葱是想通过学习“简述”一文,委婉地提醒作者注意韵律呢。我读时也感押韵不佳,恰巧我用过“检测”软件,于是我放上去检测,果正其然。虽花甲之年,然本性难移,心直口快一世人。以为将“检测结果”作跟贴,直接提醒,见效更快。殊不知这样伤害了朋友的自尊心,包括田园风光也给带进来了。其实我们以后见面时,再将自己的想法与朋友们当面交换,此不更佳。说错、错在此也。

TOP

返回列表